范正美:值得一读的长篇反腐小说《新潮旋风》
值得一读的长篇反腐小说《新潮旋风》
范正美
最近,读工人作家赵剑斌的长篇反腐小说《新潮旋风》,感到很大的震动。
我觉得本书亮出了三个看点、三个思点,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三个看点是:1、某些国企改革的现状。作者通过过程细描和人物关系转换,刻画了新潮商城的兴起和衰落,揭示了一个国营商业企业的改革过程,具有一般性特点。读者可以看到,该商城的改革,其策划、拍板、实施过程,并非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而是少数领导人,跑上级领导、走串个别私企老板的过程。他们无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开始搞盲目进货、大搞回扣、大把捞钱;在企业因经营不善、出现商品积压,导致严重亏损之时,又盲目贷款,致使债台高筑,把一个地理位置不错、很有商机的商城,弄得人心涣散,日趋落后,终于无力回天,于是,职工下岗、企业转型。
2、某些国企工人的现状。在这样一个所谓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商城职工无权过问,有意见也无处反映,更有甚者,反映就遭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和迫害;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开始还有一些人,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后来就变成了少数领导人的喉舌,甚至成为他们的打手。在信息封闭的情况下,市里领导大耍官僚主义,竟然脑袋一热就盲目审批、启动几亿元的大项目,然后就不负责任地大批量贷款,使原来居于主人地位的职工群众成为无辜的还贷者,沦为四处呼吁着“要生存,要吃饭”的弱势群体。
3、一些国企改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作者在通过上述描述的过程中,同时就把一些国企改革的问题端了出来。告诉人们,我国的一些国企,究竟是如何步入困境、走向歧途,又是如何导致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中饱私囊的。从小说反映的情况看,这些问题是:改革缺乏调查研究;改革的提出、策划,把职工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领导利用改革,弄权谋私;国有资产在改革中异化为私有财产;凸显了封建意识和官僚作风,民生民权毫无保障。
于是,通过小说,作者向人们提出三点思虑:
其一、国企为什么要改革?新潮商城的兴起和衰落,具体、生动地告诉人们,这个企业的改革,从领导到群众,都是模糊、不清的。好像只是出于某种概念考虑:国企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是不行。至于这个商城企业处于何种地理位置、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市场营销的情况如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都不是要考虑之列。读完全书,人们不仅要问:国企为什么要改革?直到现在许多人仍然很糊涂。
其二、国企怎么进行改革?这个问题,也是作者要诉诸读者的。照理说,一个国企的改革,上涉及国家资产,下涉及广大职工,这么重大的民权、民生问题,应该十分重视,搞调研、听取并征询群众意见,搞可行性分析,依据法律法规,反复论证,进行严格地审批,然而,竟像是讲笑话、天方夜谭似的,只要少数领导人,高呼改革口号,就可以任其所为,让媒体为之作秀,以至于葬送国家资产、失去民心民意。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变成了腐败滋生蔓延的场所。
其三、改革的收益者究竟是谁。读完小说,人们自然会发问:改革究竟使谁受益。因为,在这个企业,职工的社会地位和工会的职能变味儿了、扭曲了;共产党在企业的核心地位不复存在了。人们看到的只是个别领导人肥了、少数职工肥了、私有企业肥了。虚拟的企业矛盾所谓所有制即公有制障碍了企业的发展,通过腐败性操作,而转化为职工群众与腐败分子的斗争,倒成为新的所有制形式障碍了企业发展,因为这个企业以后也没有发展起来,成为腐败的一个交易所。
一个问题就是:小说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具有典型性。也就是说,小说虽然反映的只是个别现象,但还是集中了国企改革中某些普遍性问题。它提醒人们:改革指导思想不端正,滋生腐败;腐败乘改革作乱,使改革失败或走偏方向;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链条难断。这就是小说留给读者的思索。
著名作家魏巍说得好:“新潮商城的兴起和衰落反映了国营企业的改革过程,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工人群体的抗争。这些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真实的生活,是完全可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说:该小说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一群弱势阶层的心声,值得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来体验与反思。”毋庸置疑,这是因为作者是工人作家,有生活基础,是他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体会和写照。
200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