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五):“禅让”出了个秦始皇!
政改(五):“禅让”出了个秦始皇!
――从子楚到郭威,从赵政到柴荣
杨连旭
2007年2月
说秦始皇是“禅让”出来的,肯定会有人不相信。
实际上,对于秦始皇,国人的误解和曲解实在是太多、太大了,以至于把他的姓名都歪曲了。就连教科书告诉学生,秦始皇姓赢名政,那都是完全错误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以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58年正月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这就明确了:
第一、秦始皇姓赵名政,叫赵政,不叫赢政;
第二、是秦庄襄王成功地实现了私有制家天下的“禅让”!这也是中国历史
上私有制家天下唯一的一次成功“禅让”、唯一的一次成功改革。
传统看法是,庄襄王平庸好色、吕不韦阴险狡诈、赵姬淫荡出奇、始皇残暴无比。所以,要说中国历史上私有制家天下唯一的一次成功“禅让”、唯一的一次成功改革是由他们实现的,心里感到不舒服、感情接受不了、百般否认的肯定是大有人在。
其实,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两个:
一个是、秦始皇是否是吕不韦还是庄襄王的亲子;
另个是、庄襄王他自己认为秦始皇是谁之亲子。
如果秦始皇不是吕不韦而是庄襄王亲子,或者秦始皇本是吕不韦亲子而庄襄王却认定是自己亲子,那么“太子政立为王”就是私有制家天下的正常传位接班。
如果秦始皇确是吕不韦亲子而庄襄王也明知如此,那么“太子政立为王”就是私有制家天下的“禅让”传位、异姓接班。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并未明确表述。这样,后人也就更有理由否认秦庄襄王成功地实现了私有制家天下的“禅让”。
那么,实际怎样呢?
(一)
先看第一个关键因素,秦始皇果然是吕不韦亲子吗?
确定无疑!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在邯郸女子中娶了最漂亮又善于跳舞的一起生活,知道她怀了孕(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
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
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此女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一年后,生下儿子名政(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就立此姬为夫人(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吕不韦家僮万人)。
尽管《史记》如此不厌其烦、详尽细致,可是千百年来也依然有人将信将疑,因此争论不休。所以,我们还必须分析判断。
其一、秦始皇并不否认自己是吕不韦亲子。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九年即公元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际并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后淫乱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都把他们隐藏起来,还和太后谋议说“若是秦王死去,就立这儿子继位”(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后)。于是秦始皇命法官严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牵连到相国吕不韦(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
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居住(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嫪毐家的食客们都被没收家产,迁往蜀地(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
秦王想杀掉相国吕不韦,但因其侍奉先王功劳极大,又有许多宾客辩士为他求情说好话,秦王不忍心将他绳之以法(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
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
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同秦国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吕不韦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
那么:
第一、为什么“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且已经“就国河南”还会出现“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的现象呢?
显然,各诸侯皆知吕不韦和始皇的关系非同小可,因此判断他必定会东山再起,于是纷纷前来烧冷灶、做期货、购潜力股呢!
第二、“秦王恐其为变”要“其与家属徙处蜀”,这才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那么若是秦王不恐其为变、不要“其与家属徙处蜀”,岂不就是“君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亲于秦,号称仲父”了嘛。
因为既然本是先“吕不韦姬”,后“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就说明太后深爱着吕不韦,那么必定也就早将吕不韦助秦治秦的丰功伟绩灌输给了儿子。
尤其,原本就是“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呢。所以,秦王责问“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显然是正话反说呢。
更何况,有了“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作依据,就足以“其与家属徙处蜀”了,再说什么“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岂非画蛇添足且强词夺理、胡搅蛮缠!试问“管仲何亲于齐?号称仲父。”
据常理推断,以秦始皇的天才睿智,既然能在亲政当天就干净利落地平息了嫪毐政变,那么处理相国十三年、独揽朝政十年、文治武功、功勋赫赫、且又有《吕氏春秋》传世的吕不韦也就不至于糊涂如此。
所以,秦始皇说“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绝不是画蛇添足且强词夺理、胡搅蛮缠,实际上是在责问吕不韦:“秦国宗室以我是吕氏后人得秦国而心有不甘,政变还有情可原,可你是我的父亲,为何却也要为变呢?”
既然如此,吕不韦只需用事实表明心迹即可,为什么非要自杀呢?这就在于他和始皇的为人了,就是因为他是始皇的亲父,始皇是他的亲子。所以,
其二、吕不韦的死更证明了始皇和他是亲父子。
(二)
如果说,吕不韦相国十三年和“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独揽朝政十年中没有任何夺权企图和迹象,只能证明他没有篡位野心的话,那么他饮酖而死就只能说明他和始皇是亲父子。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说:“子楚是可以屯积的奇货(此奇货可居)。”前去拜访子楚(乃往见子楚)。
从此,吕不韦散尽千金、让出爱妻胎儿,不顾生死,帮助子楚归秦,那是因为他心有大志、胸怀天下:
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yǐ〕、麃〔biāo〕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由此可见,是吕不韦确立了秦国“欲以并天下”的雄心壮志。
2.《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由此可见,吕不韦确立了不仅是以武功,更是要靠文治“欲以并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
其实,在“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后,当时的吕不韦面临四种选择,可以徙,可以辨,既能逃又能反。
那么,他为什么非要死路一条呢?因为在他看来,他的唯一出路就是死路一条。
第一、上书辩解。
按说,吕不韦完全可以以相国十三年和在“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时独揽朝政十年没有任何夺权企图和迹象的事实说服始皇,重获信任的。可是嫪毐的叛乱夺权,使之化为了乌有。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越来越大了,但太后一直淫乱不止(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阴茎特别大的人嫪毐〔làoǎi〕作为门客,不时让演员歌舞取乐,命嫪毐用他的阴茎穿在桐木车轮上,使之转动而行,并想法让太后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诱她(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
太后听说之后,真的想在暗中占有他(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就进献嫪毐,假装让人告发他犯下了该受宫刑的罪(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吕不韦又暗中对太后说(不韦又阴谓太后曰):“你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就可以在供职宫中的人员中得到他(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
太后就偷偷地送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东西,假装处罚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须假充宦官,这就得以侍奉太后(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暗和他通奸,特别喜爱他(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后来太后怀孕在身,恐怕别人知道,假称算卦不吉,需要换一个环境来躲避一下,就迁移到雍地的宫殿中来居住(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毐总是随从左右,所受的赏赐非常优厚,事事都由嫪毐决定(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中有奴仆几千人。那些为求得官职来当嫪毐家门客的多达一千余人(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者千余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嫪毐〔lào ǎi〕被封为长信侯,赐给他山阳的土地,让他居住在那里。宫室、车马、衣服、园林、打猎都听凭嫪毐的意愿。事情无论大小全由嫪毐决定。又把河西太原郡改为嫪毐的封国(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九年即公元前238年,四月,秦王留宿在雍地。己酉日,秦王举行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佩带宝剑(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
长信侯嫪毐作乱的事被发觉,他盗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玺,发动京城部队和侍卫、官骑、戎狄族首领、家臣,企图攻打蕲〔qí〕年宫,发动叛乱(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始皇得知后,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击嫪毐(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在咸阳作战中,杀死数百人,秦王都授给他们以爵位,连同参战的宦官,也授给爵位一级(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
嫪毐等人战败逃走。当即通令全国:如谁活捉到嫪毐,赐给赏钱一百万;杀掉他,赐给赏钱五十万(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
嫪毐等人全部被抓获(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都被判处枭〔xiāo〕刑,即斩下头颅悬挂在木竿上(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
对嫪毐处以五马分尸的车裂之刑以示众,并灭了他的家族(车裂以徇,灭其宗)。至于他的家臣,罪轻的处以鬼薪之刑,即服为宗庙打柴三年的劳役(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还有四千余家被剥夺了官爵,迁徙到蜀郡,住在房陵县(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
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也就是说,嫪毐曾是吕不韦的舍人。既然如此,吕不韦号称仲父、身为相国,可对其叛乱却事先无察觉、事发无表现,这必定令人心中起疑。
更何况,本来就是“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呢。
所以,此时他辨也无用,那么就选择徙吧。
(四)
第二、关于“其与家属徙处蜀”。
这是条死而又失的死路。因为他不会让秦始皇心安的,秦始皇也绝不会放过他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8年)正月生于邯郸。”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昭公五十年即公元前256年“十二月,龁〔hé〕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昭王五十年(即公元前256年),使王龁〔hé〕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
子楚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
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这说明,子楚与吕不韦谋“亡赴秦军,遂以得归”时,始皇赵政将满3岁,母子就已经成为了赵国的钦定的死犯,只是被姥姥家藏了起来,才神奇般的活了下来。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秦昭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250年他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政回到秦国)。
《史记·秦本纪》记载: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孝文王元年即公元前250年,大赦罪人,论列表彰先王的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毁掉王家的园囿)。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孝文王服丧期满,十月己亥日登位,第三天辛丑日去世,儿子庄襄王继位)。
这说明,始皇将9岁时,才脱离死亡,合家团聚,即贵为太子。也就是说,始皇政母子在赵国整整过了六年钦定死犯的藏匿生活。
说来这始皇赵政其人生也着实是可怜艰难,尚在胎儿即被转让,幼儿时父子离散,母子相依为命,时时处在死亡的威胁中,历经磨难,随即却一步登天成为太子。
如此经历,必然造就了始皇赵政与众不同的性情。这就正如王翦曰“夫秦王怚〔cū〕而不信人(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对此,吕不韦是问心有愧的!他有恩于子楚、有功于秦国,却有罪于赵政母子。
不仅如此,从3岁到9岁,赵政母子在赵国的死亡威胁中相依为命,子楚和吕不韦却在秦国荣华富贵。由此可知,在赵政的幼小心灵中,对母亲的依恋、对姥姥家的感激、对子楚和吕不韦的怨恨是可想而知的。
对此,有史为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九年,王翦、羌瘣〔huì〕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九年即公元前228年,王翦、羌瘣全部平定打下了赵国的东阳,俘获赵王)。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秦王到邯郸去,找到当初与秦王生在赵国时母家有仇的那些人,全部活埋了)。
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
把“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这足以说明,赵政对母亲的依恋、对姥姥家的感激和对那六年亡命生活的愤恨。所以,始皇他可以体谅母亲的淫乱,却决不会原谅吕不韦的“为变”!
知子莫如父!始皇赵政的心思,吕不韦当然了如指掌。
尤其是,因为鉴于特殊的地位和与始皇的特殊关系,吕不韦无论到哪里都必定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关注的对象,这是命中注定、躲也躲不过的,这也就必定还会引起始皇的更加恐惧不安。
对此,深谙事故、老谋深算的吕不韦焉能不知。所以,“与家属徙处蜀”,不仅依旧是难免一死,而且还要连累家人背井离乡,那就实无必要了。
既然此路不通,那么剩下的选择还可以选择:
第三、或逃或反。
(五)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既便如此,79年前商君尚能“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又“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那么,吕不韦独揽朝政十年,不仅宗室贵戚无怨,而且“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又“家僮万人”有“食十万户”,吕不韦自然更有资本、有实力“去之魏”,或“与其徒属发邑兵”了。
问题是:
一是、如果吕不韦“去之魏”,那么就必然会成为诸侯的人质。这样,在“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的条件下,太后必定相救,秦王赵政或者答应,这就必然阻碍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或者不应,那就必然陷秦王赵政于不仁不义、不利于维护统治。
二是、“与其徒属发邑兵”,以他相国十三年、独揽朝政十年,文韬武略、治国安邦、功勋赫赫、且又有《吕氏春秋》传世的声望和门生故吏遍布、“食河南雒阳十万户”、“食客三千人”的实力拼死一搏,虽然胜负难料,但宗室贵戚必然乘机而起,导致秦国大乱,长期衰落。
也就是说,无论或逃或反,不管怎样选择,都是亲者痛、仇者快,都不利于秦王赵政,都会破坏统一大业。吕不韦既有罪于政母子、问心有愧,又爱子心切、事业第一,自然也就唯有一死,保全一切,偿还赵政母子了。
正因如此,不仅中国第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详尽记载,而且司马迁后的中国的第二伟大历史学家班固也在《汉书》中明确称秦始皇为吕政。
(六)
再看第二个关键,秦庄襄王是否明知赵政果然是吕不韦亲子。
关于赵政果然是吕不韦亲子,如果秦庄襄王和吕不韦都一无所知,那充其量也只是个历史的误会;如果只是吕不韦明知而秦庄襄王却一无所知,充其量也不过是吕不韦偷梁换柱、开了个历史的玩笑。
总之,尽管赵政果然是吕不韦的亲子,可只要是秦庄襄认定是自己的亲子,也就根本谈不上是什么“禅让”。
由于《史记》明确,吕不韦“知有身”,故此许多人对吕不韦不屑一顾,认为他是偷梁换柱、开了个历史的玩笑。
事实是,不仅是吕不韦,就是秦庄襄王也是心知肚明、一清二楚赵政是吕不韦的亲子!《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其一、“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和“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其二、始皇十年(前237),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yīng〕,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不可与久游(不能跟他长久交往)。”
其三、庄襄王三十二岁登位。登位第二年公元前248年,夺取了太原地区。庄襄王元年(前249),宣布大赦,论列表彰先王功臣,施予恩惠,厚待骨肉至亲,对百姓施以惠泽。东周联合诸侯谋划攻秦,秦国派相国吕不韦征讨,东周全部纳入秦国(庄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立二年,取太原地。庄襄王元年,大赦,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布惠于民。东周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这说明:
第一、庄襄王三十二岁登位时秦始皇已经十岁,容貌自然也就基本成形了。
第二、秦始皇不仅为人处事,而且尤其是相貌与众不同,实为异相!应该是融母亲赵姬的花容月貌和父亲吕不韦的奸雄气质为一体。
第三、庄襄王是个知人善任的人。否则,“东周与诸侯谋秦”,他不可能派个商人出身的“相国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那么,以庄襄王三十二岁的年龄、知人善任的才能,结合当年“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的经过和如今赵政容貌成形的事实,庄襄王不可能不知道其为吕氏血统!
这样,在既知秦始皇果然是吕不韦亲子,却又是“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所以,庄襄王确实是将自家的天下“禅让”给了吕氏。
(七)
庄襄王将自家的天下“禅让”给了吕氏,这乍看起来确实是个荒唐事。
要说这时的赵政,他既无当初商君的才敢和功绩,也没当年惠子的才学和名气,不过是个13岁的少年儿童,凭什么要“禅让”给他呢?
是因为庄襄王没有其他子嗣或者其他子嗣弱智才立政为太子的吗?不是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王弟长安君成蟜〔jiāo〕率军攻打赵国,造反了,死在屯留,军官都被杀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
也就是说,秦始皇21岁时,弟弟成蟜就能挂帅出征还能造反了,可见其年龄、身体和本领都很正常,且与始皇年龄相差不多,所以,当是在子楚逃赵返秦后出生的亲子。
关于成蟜造反的原因,虽然《史记》没有明确,但我们也可以判断,必定是已知赵政乃吕氏后人,于是心有不甘,才铤而走险的。
问题是,庄襄王为什么有亲子成蟜不立还非要立养子政为太子呢?这就由庄襄王的经历、为人和他同吕氏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
关于庄襄王的经历和同吕不韦的特殊关系。
经历之一、庄襄王本是个秦王室的弃儿,历经苦难,毫无前途。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昭王四十年即公元前267年,太子去世了(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到了昭王四十二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
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华阳夫人无子)。
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吕不韦前去拜访子楚(乃往见子楚),对他说曰:“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吾能大子之门)。”
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
由此可见,此时的子楚对自己的前途,几乎处在没有任何幻想的绝望之中。
经历之二、庄襄王身处绝境时,对吕不韦许有“分秦国与君共之”之愿。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
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子楚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然。为之奈何)?”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
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子楚乃顿首曰):“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由此可见,子楚机敏异常、礼贤下士、封官许愿、敢作敢为。
经历之三、吕不韦散千金,助子楚一步登天、有再造之恩。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吕不韦乃及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我子楚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夫人非常高兴(夫人大喜)。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约以为適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餽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经历之四、庄襄王和吕不韦共产共妻之情、同生共死之义。
在子楚 “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后,《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王龁〔hé〕围攻邯郸,情况紧急,赵国想杀子楚(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龁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
子楚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
由此可见,以秦之强之贪,为人质必死无疑。子楚就是个对自己未来已经没有了任何幻想的秦王室弃儿!庄襄王艰险曲折、大起大落、死里逃生,唯有吕布韦对他既有济难之义、又有让妻之情、还有生死之恩,更有再造之德,真正是:爹亲娘亲不如吕不韦亲!
这就决定了子楚必定不会以血缘亲情为第一。
(八)
关于庄襄王为人。
庄襄王其人之一:情深意重、一诺千金,即位即兑现当初的许愿。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王继位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继位,他就是庄襄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元年即公元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昭公五十一年,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
由此可见,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的待遇,不仅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商鞅的“封之于商十五邑,而且超出了同期西周君的“邑三十六城,口三万”。再考虑到,战国时期没有计划生育,十万户至少也要有50万人以上,当时七国合计也不过2千万多的人口,秦国至多不过4百万人,子楚对吕不韦已经几近于“分秦国与君共之”。
庄襄王其人之二:仁义忠厚、豁达恢弘,即位后即广施恩泽、不走极端。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9年,大赦罪人,论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广施德惠,厚待宗亲族属,对民众施以恩泽(庄襄王元年,大赦,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布惠于民)。东周君与诸侯图谋反秦,秦襄王派相国吕不韦前去讨伐,全部兼并了东周的土地(东周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国没有断绝周朝的祭祀,把阳人聚这块地盘赐给周君,让他供奉祖宗祭祀(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也就是说,子楚不仅“论列表彰先王的功臣”,而且“厚待宗亲族属”,不仅“厚待宗亲族属”,而且“对民众施以恩泽”;尤其是尽管“东周君与诸侯图谋反秦”,“秦使相国不韦诛之,尽入其国”,可“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真可谓广施德惠、仁至义尽。
庄襄王之人之三:胸怀大志、奋发进取,即位即开始了持续不断地开疆扩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庄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东周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史记·秦本纪》记载:庄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派蒙骜进攻韩国,韩国献出成皋、巩县。秦国国界伸展到大梁,开始设置三川郡(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二年即公元前248年,秦王又派蒙骜攻打赵国,平定了太原(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
三年即公元前247年,蒙骜进攻魏国的高都、汲县,攻了下来(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蒙骜又进攻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攻占了三十七座城(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打上党,开始设置太原郡(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魏将无忌率五国的军队反击秦军,秦军退到黄河以南(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打了败仗,解脱围困撤离了(蒙骜败,解而去)。五月丙午日,庄襄王去世,儿子嬴政登位,这就是秦始皇帝(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也就是说,子楚虽然只在位两年多,可却五次出兵略地,直到逝世前一个月,这足以表明其奋发进取的志向。
庄襄王之人之四:机敏大气、敢爱敢恨、知人善察、不守常理、敢为人之不敢、直取要害、夺人所爱、夺之必得。
“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这表明了子楚的机敏。
“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这表明了子楚的大气。
以子楚的机敏和大气,本来“吕不韦乃及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他不该再有非分之想了,但是子楚“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这固然说明了赵姬的美貌绝伦,但更说明了庄襄王的敢爱敢恨、知人善察、不守常理、敢为人之不敢、直取要害、夺人所爱、夺之必得,即便是以吕不韦奸商的精明和相国的才干也根本不是对手。
“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
(九)
关于庄襄王和赵政母子的关系。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和“庄襄王三十二岁登位”。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龁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和“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史记·秦本纪》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
这说明:
第一、在邯郸,22岁至25岁期间、身处险境、百无聊赖子楚得到了初恋,并初为人夫和人父,和赵姬夫妻生活三年多、同赵政父子生活三年,娇妻爱子、衣食无忧,无论是与此前的穷困潦倒、形影相吊,还是同此后的富贵天下、姬妾成群相比,这应该是庄襄王人生中最幸福的时期。
第二、随后的六年,是子楚在秦国荣华富贵的六年,是赵姬和赵政母子受庄襄王连累在赵国相依为命、虎口余生、死里逃生的六年。
第三、王弟长安君成蟜既然并非是和“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且年龄同始皇相差不多,那就必定是庄襄王“亡赴秦军,遂以得归”之后的六年中与其他姬妾所生。
也就是说:
其一、赵姬同政母子曾给在庄襄王最危险和痛苦的时期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和希望。真正是:千好万好不如赵姬和赵政好!
其二、庄襄王在他最安全和快活的时期给赵姬和赵政母子带来的是最大的危险和痛苦。正所谓,千难万险不如这六年危险!
不仅如此,子楚摧毁了赵姬和赵政母子的正常家庭和幸福人生。《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
1.“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
这表明,赵姬不仅是一个绝代佳人,而且同吕不韦是一对恩爱夫妻。
2.“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就立此姬为夫人。”
这表明,赵姬是一个爱吕不韦至深、愿意为之牺牲一切的绝代佳人
3.“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 。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和“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这表明,当初吕不韦不过是个土财主,赵家却是个能隐匿钦犯长达六年的豪强,赵姬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势力、能识人、有主见、爱土财主吕不韦至深、愿意为之牺牲一切、历经生死的绝代佳人。
4.“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这表明,六年离别后,在争风吃醋、争权夺势、错综复杂的王室里,三年中能保住赵政的太子之位,赵姬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势力、能识人、有见识、爱吕不韦至深、愿意为之牺牲一切、历经生死、并善于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家庭矛盾的绝代佳人。
可以断定,如若不是子楚“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那么以赵姬:
1.“赵豪家女”“母子竟得活”的身份、地位和势力,以“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这样善于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家庭矛盾的能力,
2.以吕不韦家累千金的能力、“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的恩情和“号曰《吕氏春秋》”的才华,
可以断定:赵姬同赵政母子、吕不韦当是天下最为美满幸福之家!
但是,“赵欲杀子楚妻子”长达六年,子楚连累赵姬和政母子这“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的六年,不仅在程度上,就是在时间上也远远超过了子楚在赵国“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所受的痛苦!
(十)
人质本来是友好的使者,理应受到礼遇,至少保证生活,更何况秦赵本是同祖。
《史记·赵本纪》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蜚〔fēi〕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但是《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那么,“赵不甚礼子楚”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庄襄王生三十二年而立”,那么子楚应是秦昭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83年出生。
察查《史记》,自子楚秦昭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83出生,至五十年即公元前257逃赵返秦,期间秦赵两国战事,《史记·秦本纪》记载5次、《史记·赵本纪》记载7次。一致的有:
公元前282年,即秦昭公二十五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子楚1岁时秦攻占赵两座城。
公元前269年,即秦昭公三十八年,赵惠文王二十九,子楚11岁时秦攻赵国的阏〔yān〕与,没下。《史记·赵世家》记载: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
公元前260年,即秦昭公四十七年和赵孝成王五年,子楚22岁时“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赵世家》记载:“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鄣。”
公元前259年,即秦昭公四十八年和赵孝成王五年,子楚23岁时“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
公元前257年,即秦昭公五十年和赵孝成王七年十二月,子楚25岁时“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赵孝成王八年秦围邯郸乃解。
《史记·赵世家》记载另有3次记载:
公元前281年,赵惠文王十八年,子楚2岁时“秦拔我石城。”
公元前274年,赵惠文王二十五年,子楚9岁时“与魏共击秦。”
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子楚18岁时“秦伐我,拔三城。”
依据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推测:“子楚为秦质子于赵”当在11岁以后。
公元前265年,正当子楚为秦质子于赵18岁时,《史记·赵本纪》记载: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5年,秦国进攻赵国,攻下了三座城。赵王刚刚即位,太后掌权,秦国加紧进攻)。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一定要让长安君来作人质,才能出兵)。”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不肯,大臣极力进谏)。太后明谓左右(太后明确地对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有再来谈让长安君去作人质的,老妇一定要唾他的脸)。”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左师触龙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
……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好吧,任凭您派他到哪里去吧)。”于是为长安君约东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去做人质,齐国这才出兵)。
可以判断:就是因为“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迫使太后舍出宝贝儿子长安君为质,才导致了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于是“赵不甚礼子楚”。
既然赵政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邯郸”,依据“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规律,那么子楚就该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60年3月23岁时“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此时,正是“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
考虑到过年和怀孕的因素,那么“吕不韦乃及五百金与子楚”至少发生在公元前261年底之前。
再考虑到那时的交通和“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那么“吕不韦乃及五百金与子楚”至少公元前261年中期。
再考虑到“夫人大喜。约以为適嗣”,令“夫人大喜”,这是需要功夫才能实现的,尤其是“约以为適嗣” ,这是件关乎自身和秦国前途命运的大事,自然必须斟酌,那么“吕不韦乃及五百金与子楚”至少发生在公元前261年上半年。
再考虑到那时的交通“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餽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那么“吕不韦乃及五百金与子楚”至少公元前262年。
这样算来,公元前265年,子楚18岁时“赵不甚礼子楚”,到公元前262年“吕不韦乃及五百金与子楚”, 子楚“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的时间充其量最多不过三年,可“赵欲杀子楚妻子”却是六年时间。
所以,以子楚的情深意重和仁义忠厚必定要厚报赵姬同赵政母子以赎其罪。况且,赵政虽然是吕布韦的亲子和子楚的养子,但却是自出生就跟子楚生活,建立培养出了真正的父子情。
不仅如此,赵政虽然是吕布韦的亲子和子楚的养子,但却既不姓嬴,也不姓吕,而是姓赵氏。
(十一)
子楚本来就是个对自己未来没有了任何幻想的秦王室弃儿!
唯有吕布韦对子楚既有济难之义、又有让妻之情、还有生死之恩,更有再造之德,子楚必定不会以血缘亲情为第一、子楚为人情深意重和仁义忠厚必定要厚报赵姬同赵政母子以赎其罪,更何况赵政是他子楚和吕不韦、赵姬三家合资经营的结晶呢。
这些也还只是子楚“禅让”赵政天下的必要条件。
否则,要是报恩,子楚就直接“禅让”给吕不韦好了,何必非要“禅让”给个孩子呢!
问题是,直接“禅让”给吕不韦那就大事不好、反倒祸害了吕不韦、赵姬和赵政啦:
第一、在秦国,不仅吕不韦毫无根基、仅仅刚相国三年,而且庄襄王也仅仅刚即位三年、也毫无根基。这样,燕王哙和子之就是前车之鉴。
第二、直接“禅让”给吕不韦,那就违背了“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的约定,而是吕家独之了。
实际上,庄襄王“禅让”天下的充分条件就在于,不仅他本人胸怀大志、奋发进取,有机敏大气、敢爱敢恨、知人善察、不守常理、敢为人之不敢、直取要害、夺人所爱、夺之必得之能,而且秦始皇也更有着雄才伟略的才干。
庄襄王胸怀大志、奋发进取必然要对接班人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再决定取舍。虽然《史记》没有记录赵政和成蟜〔jiāo〕少年儿童时期的表现和庄襄王决定取舍的依据,但是以后的事实证明了:
论才干,成蟜确实不如赵政!一击即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
所以,为了统一大业,庄襄王必须选择赵政!从而也就完全彻底地实现了他当年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的诺言。
那么,庄襄王仁义忠厚、豁达恢弘,即位后即广施恩泽为什么会选择暴虐凶残的赵政呢?
其实,说秦始皇暴虐凶残,这是孔夫子创造的、用以歪曲历史的春秋笔法!
事实上,赵政不仅不残暴,而且仁义异常。
一是、赵政统一六国,除“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之外,此后从“十五年,大兴兵” 正式开始统一战争后,就几乎没有发生过从前经常发生的成万杀人的惨烈战斗,更没有发生过秦昭王时期“卒四十馀万皆阬之”的悲惨战役,除灭楚之外,灭其余五国,完全是摧枯拉朽、风卷残云,近乎于兵不血刃。
二是、赵政尽管组织社会,把人民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至,把人民的负担增加到了极点,完成了他人几代人或许也不能实现的事业,从思想文化到国土国防,全面改造了中华的社会基础,可社会却完全在他的有效控制之内,人民没有任何动乱。
仅仅是同汉初70年间和亲匈奴、时时被动、处处受欺和西晋后“五胡乱华”的惨状相比,就不难体会出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秦始皇的中国那是多么的强大!
他实行的是真正的“仁政”,是事关我中华民族生死命运、兴衰荣辱、两种前途的“大仁政”。
赵政之所以仁义异常,其中原因就是,他有着“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六年的经历,不仅深深体会过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而且也自然十分了解和掌握人的社会承负极限。
子产关于“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和孔子关于“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这“猛宽相济”之理,始皇赵政不可能不知。所以,他才在临终时选定了仁厚的扶苏传位接班,以求减轻人民负担,家传万世。
遗憾的是,却被赵高和李斯破坏了,结果胡亥胡作非为、人民揭竿而起、秦二世而亡。
历史证明,庄襄王“禅让” 赵政,这是一个伟大的选择!
汉承秦制,正是从秦到汉,中国冲到了世界发展的前列,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到了5世纪,罗马帝国被日耳曼民族摧毁了,西方文明也已经远远落后了,可是由秦始皇开创的东方帝国却在蒸蒸日上,世界领先,直到16世纪。
所以,是秦始皇赵政对我中华民族的国土和思想进行了彻底地改造,奠定了中华民族跃居世界领先直至16世纪的社会基础。
对此,迄今为止的后来者,只有毛泽东的业绩方能与之媲美。遗憾的是,毛泽东没有秦始皇那样的幸运,他的前辈们没有能如赵政的前悲那样给他留下一个哪怕稍稍说的过去的物质基础,需要他本人一切从零出发、从头做起,且又人生苦短。否则,中国必定会在他手中重新领先世界。
(十二)
在公元前245年庄襄王“禅让” 赵政后的1199年,我国历史上又发生了一次不算禅让的禅让,即后周太祖郭威传位义子柴荣。
郭威〔(904─954年〕,字文仲,《新五代史》上说其为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由于他脖子上刺了一只飞雀,所以人们又叫他郭雀儿。
有的书上说他原来姓常,后来母亲王氏改嫁郭简后他就改了姓。郭简曾经在后晋当过刺史,后来被刘仁恭所杀。郭威在三岁的时候又迁到了太原,不久就成了孤儿,由姨母韩氏抚养。十八岁的时候又到潞州投奔故人常氏。
当时,河东大将李嗣昭战死后,其子李继韬自称留后,割据潞州〔今山西长治〕,联合后梁对抗河东。为扩充军队,李继韬招募军士,郭威应征入伍。
郭威人长得魁梧,勇力过人,深得李继韬欣赏,经常迁就他的过失。后来李继韬被李存勖发兵灭掉,郭威编入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亲军都虞侯刘知远〔公元895-948年〕与郭威“尤亲爱之”。
在契丹灭后晋的时候,郭威和史弘肇等人劝说刘知远称帝,因而成为后汉的开国功臣。刘知远临终时被任命郭威为托孤大臣,隐帝继位后,让郭威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
老皇帝刚走,将领纷纷造反,几位次围剿均告失败,于是隐帝任命郭威统帅大军出征。郭威不负众望,一举平叛,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惧矢石,与士卒同甘苦,受赏之时将这些财物分给属下和部卒,深受部卒爱戴。
后汉隐帝刘承佑,年才二十,软弱无能,忧柔寡断,以致使左右佞臣伺机弄权。公元951年他听从了舅舅李业和宰相苏逢吉的挑拨,杀死大臣史弘肇、王章和他们全家。又在李业和苏逢吉鼓动秘密下诏,“诏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于澶州,又诏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杀威及宣徽使王峻于魏。”
但是李弘义把事情都告诉了王殷,他们二人又把这个消息通报了郭威,郭威听从了亲信魏仁浦的计策,倒过来用自己的官印假造诏书,说是让郭威杀众将,以此来激怒他们,众将果然听命于郭威,以诛杀奸臣清君侧为名杀向了京城。 十一月丁丑,郭威统帅大军杀过黄河。
听到起兵的消息,隐帝不听母亲下诏与郭威和好的劝告,反倒杀了郭威全家后,领兵出征,结果被乱兵杀死,苏逢吉自尽。
郭威进了开封“率百官朝太后于明德门,请立嗣君”,迎立刘知远的侄子徐州节度使继位,先由李太后先主持大事,稳定宗室。他又严禁士兵掠夺骚扰京城,恢复了京城的治安秩序,以安人心。
这年十二月甲午朔,郭威再次率领大军北上讨伐契丹, 大军开拔到滑州时 ,将士们互相窃窃私语:“我辈陷京师,各各负罪,若刘氏复立,则无种矣。” 一时全军人心不安,人心浮动,全军将士为了身家性命作想,都迫切的希望郭威称帝保证他们的安全。
这样,到达澶州后,“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有的士兵甚至撕裂黄旗后披到郭威的身上。,
这样,郭威夺取后汉的政权,建立了后周,定都开封,为周太祖。他即位后改革弊政,免除后汉所设额外苛敛,停止了中唐以来州县贡献珍美食品及特产;废止了后晋、后汉一些极残忍的刑法;民众与蕃人“一听私便交易”,诸州所差散从亲事官等,一齐遣散;对累朝极为严酷的盐、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宽;废除京城内无名额的僧尼寺院等。对恢复农业生产,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授无主田土给数十万归中原的幽州饥民,放免其差税。以田分给现佃户充永业,使编户增加3万多。无主荒地听任农民耕垦为永业,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在提倡节俭、严惩贪官、严禁军队扰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非常有益的措施。
郭威曾对宰相王峻说:“我是穷人出身;碰到机会做皇帝,岂敢厚自俸养,以害百姓”。
由于他能虚心纳谏,保持节俭生活,境内小安,使人民得到喘息机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安定,至今当地的人民怀念着他。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义子柴荣继位,号周世宗。
柴荣,相传是今隆尧县山南村〔原名柴家庄〕人。他的姑母是郭威的圣穆皇后,他从小跟姑父姑母长大“以谨厚见爱,太祖遂以为义子”,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
柴荣即皇帝位后,精明强干,志气宏大,对军事、政治、经济继续进行整顿。
军事上,他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又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留精锐,又募天下壮士,选取优异。
政治上,他严禁贪污,惩治失职官吏。
经济上,他减轻民困,限制佛教,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三万多所,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招民开垦逃户荒田;颁《均田图》,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赋,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
此外,还扩建京城开封,恢复漕运,兴修水利,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遗书,雕印古籍,修订刑律和历法,颁布“大周刑统”,加强法制,赏罚分明。他直言纳谏,曾对群臣说:“你们说了我不用,是我的罪过;我求言你们不说,是谁的罪过?”
柴荣还多次亲征,开拓疆土,致力统一全国的事业。显德二年起,伐后蜀,收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4州;此后又3次亲征南唐,至显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六年,北伐辽,收复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 、易(今河北易县)3州及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3关。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胜进取幽州,却因病不得不班师回开封。
后病逝。儿子宗顺继位,年仅七岁。第二年,总揽军国重任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城北二十里的陈桥驿发动兵变,效法郭威,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历时十年的周朝至此结束。
五代时期战乱不已,政治黑暗,官吏贪暴,人民极端痛苦。郭威、柴荣父子起于民间,体察民情,改革五代的积弊,为后来宋王朝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
说后周太祖郭威传位义子柴荣不算是禅让,是因为郭威全家被杀,无子嗣可传,本是孤儿,也无宗室可传。说是禅让,是因为不管怎样,又确实是传位给了异姓他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