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重构城乡关系
在北大听讲座——童小溪: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重构城乡关系
主要观点:
1、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的本质属性是“愚、穷、弱、私”,但是农村问题之根本不在于农民的属性,而是城乡关系的认识和变革,是为“关系论”而非“属性论”。
2、自上世纪20、30年代始,中国知识分子就开始新乡村建设的探索,但是多是基于“民粹主义”和“细胞论”的思想进行,是“海洋型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是某种程度的知识分子的“自恋”的体现。
3、中国独特的传统的城市中心主义,是空间和社会权利的吻合,造成了现在城市对农村的粗暴的歧视,表现在:第一,中国农民没有如美国、韩国等西方国家和其他国家的选举权对领导人选择的巨大影响力;第二,城乡之间、大小城市形成空间和意识形态上的等级体系,城市人歧视农村人,大城市歧视小城市,甚至与西方截然相反;第三,市场看不见的手使得城市大量攫取农村的资源,却还对农村存在粗暴的歧视。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第一,不为利润生产,而为需求生产;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应对下负责而非层层对上负责;第三,赋权(enpowerment)给予农民选举和投票权。
5、现在中国的NGO严重畸形发展,可以解释为N——nonproper(不实用);G——governmental(政府撑腰);O——outside(外来的、外国人、外国文化主导,“译词”风行)。
6、“国家”和“市场”之外,应该建立“第三部门”——公民社会,依靠非赢利、非政府的组织来调控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童小溪,北京大学理科学士,美国依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社会学硕士,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医疗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任程序编写员、美国医学学会市场分析部任程序编写员和分析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美国《理性与社会》(Rationality and Society)杂志的编委会成员。现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兼职中国滋根农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秘书长。)
2006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