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美国的“软力量”

火烧 2007-05-28 00:00:00 国际纵横 1030
文章探讨美国软力量的构成与影响,涵盖文化、媒体、教育等领域。通过历史案例分析英国与美国的软力量策略,强调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美国的“软力量”

 

    “软力量”一词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概念,也有些人把它形容成“美国化”,即它是美国拥有的一种能力,可以影响其他国家,以达到硬力量所达不到的地方。按照约瑟夫?奈的说法,软力量是指通过吸引他人获取想要的东西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大棒威胁或是用胡萝卜收买他人。他认为,当一个大国能吸引他国并能与他国合作时,它不必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就可获得想要的结果。

    其实,历史上的帝国都曾用自己的“软力量”来起到硬力量所起不到的作用。

    大英帝国时,英国人就曾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它所领导的殖民地广为传播,以影响当地居民的意识。因为当时的运输及传播手段都与今天不同,所以传播英国价值观的工作主要由那些统治殖民地的英国官员及当地的“买办”阶层来实现。英国在殖民地的官员们要执行英国的法律,按英国的规章制度办事,他们也强调“法治”,英国殖民地的管理程序及规章制度便都沿袭了英国的传统。英国在殖民地开办的学校按英国方法教育殖民地的“精英”,在教授英文、基础数学的同时,把英国人的价值观也传了过去。殖民地的精英在学习及与英国统治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把英国的各种价值观及风气都学了过去,连斗蛐蛐与喝下午茶的习俗也学得惟妙惟肖。

    软力量的扩张与硬力量的支持之间也有一种互动关系。比如,技术进步明显属于硬力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帝国掌握了新技术,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帝国价值观的传播。电报发明后,以伦敦为基地的英国报业把以英国为中心的消息传播到世界各地;无线电通讯发明后,英国广播公司更是如鱼得水,1932年圣诞节那一天,英王乔治五世向整个大英帝国的子民讲话。此后,英国广播公司不断发展,逐渐用各种语言向世界传播以它为中心的消息,到1938年,它可以用世界各主要语言向全世界广播。历史学家福格森认为,英国广播公司在传播英国价值观方面起的作用比今天的美国诸新闻公司的作用更大。

    美国作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软力量表现在许多方面,涉及的面也非常广:从流行歌曲到美式快餐,从好莱坞大片到24小时不间断播放的CNN电视新闻,从赫赫有名的常青藤大学到数不胜数的互联网网站等等,不一而足。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八十多个电信公司都是美国的,而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国家主要依靠美国电影公司来提供它们电影院娱乐的影片。美国影视业在全球的影响非常之大,许多国家的电视台都依靠美国公司提供的“肥皂剧”来维持播放的时间,如在拉丁美洲,75%以上电视台播放的节目都是美国公司提供的。这对传播美国价值观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96年美国软件和娱乐产品的国际销售额达602亿美元,1999年已超过 1 000 亿美元,2001年高达 1 600 亿美元,位居美国所有产品出口之首。美国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信息总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信息发布量的 1 000 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多达30万小时。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电影总产量的6%—7%,但总放映时间占据了世界的一半以上。

    美国是当今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利用互联网技术控制了大多数网上信息的来源。网上信息的传播既无国界,又不受什么审查监督,它虽然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但也带来无穷的烦恼。人们无法逐一核对信息的真伪,谣言与真实信息鱼龙混杂,而控制互联网技术的美国诸公司无疑利用这种局势,充分发挥优势,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并传播以美国为中心的信息,影响世界舆论。

    美国掌握着信息技术的前沿技术,除了用来加强它的“软力量”外,还用来监视别国的信息,成了地地道道的“世界警察”。1998年,欧盟正式向美国提出抗议,抗议美国发展的截取全球通讯信息的做法损害了欧洲国家的利益。美国的国家安全局发展了一套截取全球电话、电传、传真、GMS、警察通讯、电脑网络通信及卫星通信的电子处理系统,系统地“过滤”全世界的通讯情况,监督它认为值得怀疑的对象。且不说这一庞大体系是如何侵犯了美国人最重视的个人“隐私权”,连美国的西欧盟国的领导人们也担心他们的国家机密未来得不到任何有效的保护了。1994年至1995年任联合国驻科索沃维和部队的总指挥、英国将军罗斯就曾向新闻界抱怨美国人干预他的通讯。

    美国是个富国。出于道义及利益的关系,富国要以国际援助的形式帮助穷国。美国却经常利用这种援助他国的机会,在全球推行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模式。美国以经济援助、资本输出、技术提供为渠道,在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交流的同时,大力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经济模式的输出。布什有句名言:“输出美国的资本,就是输出美国的价值观。”美国给予其他国家经济援助的条件是要接受美国的民主模式和开放市场,其实质就是在全球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模式。


 

    广义的国际文化交流更是美国扩张其影响的有效途径。美国的名牌大学资金雄厚,能请到高水平的研究与教学人员,因而也能吸引大量外国高水平的学生去求学。同时,美国政府也很重视利用美国的专家、学者对外进行美国的文化传播。美国政府把对外输出文化纳入了国家安全的范畴,专门设立了国家安全教育基金,用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文化交流人才,为在“潜在的、具有关键意义的盟国或敌国”留学的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使他们成为美国进行文化扩张的骨干分子。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了进行文化扩张的机构,全面负责制定美国文化扩张的政策,重点向所谓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敌国”和所谓的“无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扩张,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首先,美国在各国都培养起了一批“亲美”的知识精英,这些人中后来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这对该国的对外政策影响不言而喻。其次,这些各国的知识精英回国后,继续他们的美国生活方式,无形中成为传播美国文化的工具。再次,这些文化传播活动有助于树立一种美国优越的形象,美国的生活方式成为许多国家的人们追求的目标。因而,美国的公司也可以乘机大发横财。像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美国货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它们之所以能在全球风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的居民把这些东西当做美国式消费、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

    美国最大的软力量要属美国精心打造的自由民主象征。美国从很早起就开始打造自己在世界上作为自由传播者和民主倡导者的形象。但是,在传播手段有限、媒体不太发达的时代,美国接触其他国家公民、塑造自己形象的机会不多。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美国作为自由民主象征的形象开始迅速扩大。20世纪4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推出了所谓争取四项自由的口号,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为此,美国每隔两年要给外国人颁发罗斯福四项自由勋章,以奖励外国人为推广由美国人倡导的理想而做出的努力。美国不仅推出了口号,还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拯救了欧洲一批被德国纳粹占领的国家和人民,这使美国在战后的欧洲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由民主救星的形象。20世纪70年代后期,吉米?卡特任美国总统时,对苏联东欧集团发动了人权攻势,逼迫苏联与美国进行人权对话,让苏联承认美国有批评苏联东欧集团人权状况的权利,同时美国也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势力,承认现存的东西方边界。苏联虽然自认这种交易保证了自己在东欧的势力和影响不受美国的进攻,但承认美国有批评苏联人权状况的权利却给了美国某种道德力量,使东欧及苏联的普通百姓更把美国当成自由民主的典范,认为美国一定是自由的天堂。里根在80年代当选执政,他加强了对东欧的宣传,不断用各种短波电台对东欧进行“自由呼吁”。在美苏的对峙中,苏联虽然大大发展了自己的硬力量,但却忽视了自己的软力量,在“人权”这个战场上最终被美国打得大败,失去了民心,最后也就失掉了国家与政权。

    然而,在布什政府决心以各种形式在全球推广民主后,美国作为民主象征的“软力量”却受到很大影响,可以说美国的形象江河日下。这是由来自美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从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开始,世界舆论越来越注意到美国选举中的问题,从而开始怀疑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否那么完善。英国《独立报》的记者冈贝尔2005年出版了一本关于美国总统大选的专著。他跟踪了2000年及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最后得出结论说,如果2000年佛罗里达州完成了手工验票的话,戈尔应该胜出,也就是说应该当选美国总统。但因为佛罗里达州政府的各种权力都被控制在共和党手里,最终根本容不得手工验票结束就宣布了选举结果。同样,2004年的选举中,俄亥俄州的民主党选民又被做了许多手脚:有些选民被迫排长队等候,最后他们放弃了投票权;还有一些选民不得不投临时票,而这些票后来又被宣布作废了。冈贝尔研究了一些美国的历史档案,发现在美国的总统大选中,这种选举舞弊的事情比比皆是。当总统大选的结果最终取决于某个州,而这个州的权力又集中在某个党派手中时,往往会发生一些舞弊行为。

    另一方面,美国以民主自由的名义发动伊拉克战争,也让美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有关美国士兵在阿布格拉比监狱虐待囚犯的报道毁掉了美国在中东推广民主的形象,代表伊拉克战争的是一张被国际媒体广为传播的照片:一名被关在阿布格拉比监狱的囚犯,头被罩住,站在一个箱子上,肢体还连着电线。

    布什政府打的旗号虽然是在中东推广民主,但却很难得到阿拉伯人民的认同。尽管布什不断地把伊拉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做比较,似乎美国帮助伊拉克人推翻萨达姆政权与当时美国帮助欧洲人民推翻希特勒的统治一样,但大部分阿拉伯民众都不相信。人们认为美国打伊拉克战争是为了控制中东石油,美国在伊拉克的霸道行为根本就不符合人们对民主、自由的憧憬。

    美国的影视业对全球的影响力巨大,其产品充斥西欧、日本及拉美大部分国家的市场。然而,这些影响也是有限的。从布什政府在对外政策上不断采用单边主义的行为后,这些国家的反美情绪高涨。

    发明“软力量”一词的约瑟夫?奈谴责布什大大浪费了美国的软力量,但认为只要美国现在开始改正,还可以恢复它的软力量。奈引用越南战争为例说到,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越战期间,全球的反美主义高涨,但在战争结束后,美国用了十年时间就改变了人们对美国的看法,美国的软力量基本恢复到了原水平。

    约瑟夫?奈认为,只要美国政府在对外改善形象上多投一点资,改变在伊拉克的政策,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方面加大投资,更加紧密地参与国际机构,认真处理虐囚事件,美国还能恢复它的软力量。

    约瑟夫?奈在谈美国的软力量时,主要强调美国推广的民主、自由的理想在全世界产生的影响。他在《美国霸权的困惑》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毫无疑问,经过战后五十多年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发展,现在的美国影响力要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然而,在帝国的光环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只对自己有多“强大”津津乐道,而不愿倾听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声音。他说,过去十年,美国各大电视网撤掉了大多数驻海外记者站,国际新闻的内容则削减了三分之二,原因就是美国人只愿意看自己本国的新闻,根本不愿意关心别国人在想什么。有统计说,在一份有关诸如“俄罗斯总统是谁”之类的知识问卷调查中,七分之一的美国人全部答错了,而全都答对的则不到6%。这不能不说是美国人的悲哀。约瑟夫?奈主张美国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软力量”,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与交流在全世界扩大自己的影响,而不是像布什这样动辄兵戎相见。

    其实,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美国的软力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有能力影响和引导舆论。按照美国的战略需求,它可以操纵舆论向有利它而不利于它的对手的方向发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