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教育

火烧 2007-05-01 00:00:00 社会民生 1026
文章探讨体育教育改革方向,强调体育考试成绩在升学中的重要性,分析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提出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体质,推动体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教育

郭立场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今后,体育考试成绩不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增加,而且将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与高校、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适度挂钩。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教育部、体育总局近期出台文件提出,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测试报告书要列入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档案,并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4月26日新华社电)

  少年强则国强。百年前,梁启超这句话声犹在耳,然而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体质指标下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平均身高比矮个子的日本人还低,学生的近视率世界第一。针对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的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我国把“健康”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着力扭转“重智轻体”的局面,试图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将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放在同样的战略地位,可谓是用心良苦。尝试体育成绩与高校、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适度挂钩,也足见国家在这方面的决心与力度。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对青少年健康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严重,导致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和措施得不到落实,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特别是近十年来,下降的速度加剧。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呼吁全社会要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重视青少年的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引起了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

  据介绍,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很多学校到了中学三年级就不开体育课,尽管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做法,但基于现实及升学率的考虑,即便是发现了,也很难有人愿意或能够制止。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了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过分强调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生物学指标,常使体育教学带有过多的强制性,教学过程趋于军事化、程式化,忽视或压抑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社会心理学认为,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行为活动之中。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可作借鉴,美国体育课注重身心健康的实际效果,老师从不占用上课时间扯些与体育无关的话题,也不练习队列,集体做操等,而且准备活动都是在老师简单交代课目后,由学生自己去做。虽然也有体育考试,但没有一个学生畏惧它,因为这种考试没有优劣之分。比如考跑步,只要你跑下来就行,而且在你难以坚持时,老师和同学都鼓励你,一直到你跑过终点。因此,学校体育可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与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学校体育“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适应能力,应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将体育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非根本目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一直定位在强调学校体育的社会需要及其对人的生理作用上,对它在个性发展上的作用未加重视或重视不够。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中,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近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走上社会后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价值。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已经实现了与终身体育接轨。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为了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学校体育必须引进终身体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的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崇尚体育、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伸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