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是贬低农业文明
别总是贬低农业文明
最近笔者看到一篇书稿,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工业革命在几十年中创造的财富,比以往人类几千年中共同积累的财富还多!”这大概是国内很普遍的看法,但却是很不正确的结论。
有一个现在已经传播得很广的统计,就是1700年全球财富生产的分配是:中国23.1%,印度22.6%,欧洲23.3%。两个农业大国超过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一倍。到瓦特发明蒸汽机近60年以后的1820年,全球财富生产的分配是:中国32.4%,印度15.7%,两个农业大国仍占全球48.1%,而已经工业化半个世纪的整个欧洲却只占26.6%。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农业对人类财富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虽然应该重视工业生产方式帮助解放生产力,但不应忽略这样一个基本常识:农业是工业之母。农业是包罗万象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种植业、纺织业、灌溉业,以及各种各样的利用人工与机械的行业。中国三千多年前就开始男耕女织,古代经济发达的农村都有乡镇工业。中国和印度两大农业文明几千年前的精致工艺品,现在工业文明要仿制乱真都有困难,证明农业一直是带动工业发展的。
现代中国思想界受到西方影响,出现了贬低农业文化的倾向。如今时代在变,农业文化的子孙孔、孟、老、庄都被平反了,但“农业”母亲仍被关在“保守落后”的大牢里。欧洲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崛起互为因果。被欧洲庄园主控制的农村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封建社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反过来减少、甚至消除“农村的愚昧”。这种分析可以使中国社会进步得到启示,但它反映的是欧洲的历史进程。欧洲农村“愚昧”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农业文化。中国农业文化一方面很早就推动城市发展起来(以满足大型水利灌溉农业以及工农业产品交易需要),另一方面城乡交流、相互反馈。精英在城市过腻了,退隐农村,享受田园之乐。中国从孔子的私塾到明清的“书院”多半设在农村,印度从玄奘留学过的那烂陀大学到泰戈尔的国际大学都设在农村;诸葛亮在茅庐中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指点江山”,都证明农村并不“愚昧”。
中国不可能照搬欧洲模式。欧洲原本没有强大的农业,它在使农村经济破产以后所需的农产生活必需品和农业原料统统仰仗殖民地。中国没有殖民地,农村经济破产了人民就无法生活,毛泽东说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近百年来中国前进的动力基本来自农村。农民穿上军装变成武昌起义的满清“新军”、孙中山的北伐军、共产党的解放军,他们用枪杆子推翻帝制、消灭军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中国。接踵而来的是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革,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也是在农村先打响,乡镇企业为中国变成“世界工厂”首先奠基。当前农民工对中国崛起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一切都是和中国伟大的农业文明有关的。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中国这样杰出、伟大的农业文明国,“三农”却是当前最严重、最被忽略的问题呢?可以说有两大因素作祟。第一,中国城乡差距有几千年历史,造成“蝴蝶-毛虫效应”———乡下人是毛虫,一进城就变成蝴蝶,毛虫做蝴蝶梦,蝴蝶再也看不起毛虫。
第二个作祟因素就是前面谈到的,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对农业缺乏正确认识。仍然有那么一大批自以为“进步”的中国人,一谈起农业,就认为它落后、愚昧。在21世纪的今天,欧美西方国家认为最落后的是那种污染生态环境、制造“黑色发展”的工业,因此逐渐把它淘汰;最有前途的两门学问,一是信息技术、另一个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等于把农业的重要性恢复起来。此时中国人不应“东施效颦”,不去迎头赶上时代新思潮,反倒沾沾自喜地捡起别国淘汰的“夕阳工业”,让它在中国肆虐,并且仍然认为工业先进、农业落后,使“三农”落到荧光屏外。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先要在中国知识界解放思想,消除西方殖民侵略在中国留下的最后残余———意识形态上的毒素,把具有光辉传统的中国农业文化振兴起来,弃其糟粕,用现代科学的精神把它的精髓发扬光大。
▲ (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印度华人学者。)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