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云淡水暖:假如马加爵同学听到方永刚教授的报告

火烧 2007-04-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假设马加爵若听到方永刚报告,可能改变人生轨迹。通过对比两人经历,强调贫困与激励的重要性,呼吁关注学生心理与思想引导。

云淡水暖:假如马加爵同学听到方永刚教授的报告
  

  
  刚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送了方永刚教授出席关于他的先进事迹的报告会的场面,在镜头上看到方永刚教授脸色还好,看来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方教授得的不是一般的病,还是以治疗、康复为重,草民查过资料,这种病很凶险。所以,草民建议有关方面和方教授自己,近期还是少劳累,静养为要,“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材烧”,把病魔击退甚至消灭了,能够为研究、宣扬创新理论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于己于他,都是很值得的事情。
  
  通过大量的报道,方永刚教授对创新理论的贡献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执著的追求,比如,《人民网》报道说,“在方永刚家里,有一本几乎被翻烂了的1982年版《邓小平文选》,书里随处可见用笔划出的重点,空白处写上了学习心得。”,这叫做“真学”,不是那种把“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挂在口上,却整天琢磨或者鼓吹怎样侵吞国资、贪污受贿、残酷盘剥的伪“拥护者”;二是联系实际,不当空头理论家,左一个结论,右一个结论,左一声“高举”,右一声“高举”,左一个“坚持”,右一个“坚持”,枯燥无味,花拳绣腿,夸夸其谈,与实际生活相距万里,看不见,摸不着,根本没有吸引力,缺乏群众基础。真理在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时候,就会成为少数“辅佐家”、“理论家”书斋内的玩物。方永刚之所以受欢迎,恐怕就是分分秒秒都结合了实际。
  
  人民网有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苦孩子’方永刚与党的创新理论的‘不解之缘’”,记者想从自身经历的角度去发掘方永刚痴情于创新理论的源头,报道说,方永刚小时候家庭很“苦”,主要是孩子多、经济紧张、“童年时代,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父母兄弟是用汗水甚至泪水供我上学’,谈到这段往事,方永刚禁不住热泪盈眶。艰苦的生活没有击垮方永刚,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他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性格。”,这其中的“反而”,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除了自身的素养外,有的人可能还需要一个励志的外部氛围。
  
  方永刚成功地在艰苦中“突围”,并且成为楷模和榜样,但因为种种内外因素,未必所有的“苦孩子”都能够如此,草民在这里想起了另外一个“苦孩子”,就是2004年轰动全国的,因为打牌被学友指责“作弊”这一件小事而丧失理智,锤杀了自己4个同窗的云南大学的贫困学子马加爵,假如当时方永刚教授的事迹和报告能够如今般流传,能够向震撼了北京等地的大学生们内心地震撼当时的大学生们,也许能够化解马加爵同学内心的一些心结,产生积极向上的心境和价值追求…
  
  其实,方永刚教授的自身经历与马加爵同学是有颇多可比之处的,但马加爵同学缺乏一种“报恩”的思想转变过程,这里的“报恩”不是指狭义的家庭父母之恩,而是社会主义之恩、创新理论之恩,但这也牵涉到一个基本的缺憾,就是方永刚经历了创新理论前后的变化,而马加爵只经历了后一个阶段。
  
  第一,都是多子女家庭,据报道,方永刚全家9口人,兄弟姐妹7个,而马加爵兄弟姐妹4个,方永刚出生于1963年,马加爵出生于1981年,方永刚排行老六,马加爵排行老四。方永刚及其兄长们经历了一个多子女家庭难以承受的困难,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七个孩子,就是七张吃饭的嘴,方家父母的困难可想而知。而偏偏方永刚家所在的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地区,七个孩子的吃饭,穿衣的困难,确实难以想象,但方家还是出了个成功的人才。
  
  而马加爵家所在据说是南宁地区,应该还不算是穷山恶水,但也只靠父母的劳作养家,四个孩子的学费,在教育模式创新之后,显得很沉重。
  
  第二,在大学都是贫困生,但有一点,方永刚教授1981年上大学,当时还是实行创新前的免费模式,方永刚享受甲等助学金,还有生活用品免费供给,所以,方永刚特别感谢社会主义,特别感谢邓小平,也就特别追求创新理论。而马加爵这方面就比较窘迫,据报道,马加爵的生活全靠助学贷款,大学四年就那么几件衣服,常常两个馒头一杯水就过一天”。有一年助学金贷款没发下来,他没钱买鞋,呆在宿舍里几天都没上课。
  
  有人说马加爵的堕落,与贫困和压抑有些关联,有人不同意,认为只是特别的个例,但是,如果当时有方永刚教授这样的热心于创新理论的宣传员给马加爵同学这样的个例一些震撼,可能人生的结局将彻底改变,一声叹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