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书记们不妨到互联网里去蹲点

火烧 2007-04-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呼吁书记应深入互联网蹲点,了解网情民意,强调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平台的价值,指出其在获取真实反馈和推动决策中的作用,同时呼吁加强网络管理与引导。

书记们不妨到互联网里去蹲点

陈美华

  “百名书记蹲点调研”是浙江最近在全省市、县(市、区)委书记中开展的一项活动。一周下来,书记们连连感慨“收获颇丰”。一位书记说:“平时也经常下基层,但往往是听听汇报,看看事先选好的点,接触镇、村干部多,直接接触群众少。这次感受完全不一样”。蹲点调研时,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在机关中看不到,在办公室里想不到,在汇报材料上听不到的东西(2007年4月4日《浙江日报》)。我为浙江的这一做法拍手称好的同时,希望书记们不妨到互联网里蹲蹲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06年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37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5%。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网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比例。但包括书记们在内的许多领导干部忽视了,他们有的不想上网,电脑成摆设;有的不会上网,电脑是累赘;有的忙得无闲上网,电脑晾一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了解社情,体察民意,这个社情应该包括“网情”,这个民意也应包含网民之意。“网情”是社情的一个方面,网民之意是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何况网民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不少网民具有很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见解独到、观点精辟,贴入“精华区”,是名符其实的“精华”,对党和政府的决策不无启示。领导干部如果不到互联网里蹲蹲点,也就是说去看看,那怎么能够知道互联网其实也是一个“小社会”呢。而我们的大社会,不正是由这一个个“小社会”构成的吗?

  也许,有人会说到基层蹲点,解剖麻雀,已能基本掌握基层的情况了。事实上未必这样。网络上为什么那么多人敢说真话、敢说实话、敢说心里话呢?匿名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因素。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社会上说实话、说真话的人少了,再说讲实话、讲真话的人你也未必能碰上。这样就很难听到实话和真话了。在这种情况下,象鬼子进村,你掌握的很可能是“假情报”。而互联网则不然。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直截了当、直言不讳、直抒胸臆的言论平台。当然,互联网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的论坛不允许投诉的贴子上网,影响了民意的表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状况,这也需要政府去引导、去管理,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光大精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互联网,又怎么能够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呢?

  领导干部工作繁忙,任务繁重,要天天下基层是不可能的,但每天抽点时间浏览一下互联网,还是可以做到的。当年毛主席坚持天天看人民日报,今天胡总书记百忙之中关心互联网建设。在非典时期,胡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一线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我们的领导干部再忙也不会忙过总书记吧。党报的性质决定以正面报道为主,内部信息又常常报喜不报忧,只有在互联网里,才能听到更多的反面的甚至是尖锐的、刺耳的意见。而反面意见恰恰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书记们正确决策的不可缺少的论据。

  书记们到农村蹲点后感慨连连,如果到互联网里也蹲蹲点,那将无疑会感慨万千,大开眼界。借用一位书记说基层的话,互联网“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