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物质刺激对公有制企业有效吗?

火烧 2007-04-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物质刺激在公有制企业中的实际效果,分析奖金与效益工资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揭示企业激励机制的演变及对公有制企业的影响。

物质刺激对公有制企业有效吗?

  这些年来,单位报告评奖活动不少,单位出点钱,然后,类似行业协会或地区类行政单位评个奖,这样对单位好,对单位中的个人也好:单位可以有更多荣誉去在市场中揽活,单位中的人也能以此增加晋级职称或职位的分量,同时主办单位也有事干,给某些专家创造了发财机会,给自己找到了生存和生财之道!

  许多单位还办报或编书搜集别人的论文,然后,向作者索钱,一般200到300元,然后,根据钱的多少可以拿到什么奖,什么科技进步奖,什么自主创新奖等等,这些在晋级职称或职位晋升中还真管用!

  这一切都真真假假,不过,类似学术界的还一般是真的,因为确实管用。个人掏钱的一般得不到奖金,而能凭证书在另一方面得到实惠,而单位掏钱的,奖金却一般到个人手里。奖金据说是能刺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的,所以有奖就必须有奖金,而且奖金必须足够大才能起到刺激作用。

  记得,80年代初,人们的奖金都是用来到饭馆搓一顿。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一个主题,就是被授了奖的人,往往会被人说出风头,或者,你不是“模范”吗?那工作由你干算了。还有甚者,你当了模范了,请客!想想吧,没有奖金,得奖者可不就惨了!可见奖金之重要!不过那时奖金是象征性的,拿张奖状就很光荣了。我也不知道奖金是什么时候多起来的,开始的时候,好像大家人人有份,但是不久,各单位的奖金开始拉开了档次,奖金与效益挂钩,不过奖金确实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为了多发奖金,单位每个人都想着运用各种手段到处捞外快,如此就能多发奖金了。有的企业甚至不惜亏损也要发奖金,80年代的人找工作是看那家单位发奖金多,奖金多就是好企业,不管企业经营得咋样。

  到了90年代初,兴起下海和一人多职,多单位,有人自己办了企业,却在厂子里还有职业,有人干脆停薪留职,许多人在国有企业是个虫子吃里爬外,顾着私人的职业,对公家的活待干不干,晃晃悠悠,许多有能力的,就把公家的财物倒到自己手里,部分没能力的,到单位晃一圈,甚至公干私活,把时间倒到自己手里。公的是肥肉,你拿他拿大家拿,无非他拿得多点,你拿得少点。许多人承包了公家的,还办着自己的,公家一直在亏,个人一直在发,私有制企业一个个冒了出来,公有制企业一个个垮了下去,发起来的私有企业据说是白手起家,然而,谁知道呢?反正是公的亏,私的赚。

  90年代,也许由于以上原因,大部分企业开始了效益工资,使工资也拉开了档次,而且档次越拉越大。效益工资与单位效益也有直接关系,企业间的工资差别也随之拉大。由于效益工资的实行,奖金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已经名存实亡了。不过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奖金还是很高,工资高,奖金也高。

  奖金和效益工资没有使公有制企业起死回生,反而加速了许多公有制企业的破产。以后又说是因为国企大锅饭效率低,人多包袱重,实行所谓优化组合和减员下岗,也没有使公有制企业摆脱困境。而随之而来的股份制改革,和再后来的mbo运动,却使大量的公有制企业变为了私有制企业,直接造成了许多公有制企业的瓦解。

  这一切的出发点就是物质刺激理论,而物质刺激理论的基点就是人的自私性,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必须物质刺激。物质刺激者并不想瓦解公有制,但却一步步把公有制引到了死胡同。为什么?因为物质刺激在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跟资产阶级走的是一个路子。他从来不去引导人们向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思想上来,而是站在自私者的角度上,鼓励人们的自私心,把人们向自私自利的资产阶级上引去!

  单位有一个报告获奖了,奖金却发不下去。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参加了工作,奖金凭什么差别那么大,或你一人独吞,马季有一个相声,叫五官争功。没奖的时候,大家干活都很有劲,可是有了奖了,反而大家都没有劲头了,闹得不可开交。报告负责人说,我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可是你的话是真心的吗?凭什么你拿奖金?如此,激励了一个人,打击了一干人。如果报告负责人说,你们不会讲一讲奉献,你们不就干了那点儿活。其他人说没有我们你能干出来吗?你咋不会奉献一下呢?这便是公有制下的一个难点。要求公有制下的领导和骨干者必须有公心,才能干好公有制企业!

  国企单位中领导的工资或奖金特别高,开会时却号召大家去奉献,这真么能说服大家呢?如此说教谁信呢?别人也不是傻瓜,如此物质激励,激励了少数人,打击了多数人,应该说得不偿失!

  好的方法,是荣誉第一,奖金第二,把各种档次缩小,把物质激励转移到精神鼓励上来,这样才是公有制下激励人们干劲的正确方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