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杨丽娟目前急需的是精神治疗而不是赴港

火烧 2007-04-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杨丽娟家庭存在精神异常,需优先进行精神治疗而非赴港见刘德华。强调媒体与社会应关注其心理问题,而非推波助澜。

杨丽娟目前急需的是精神治疗而不是赴港

云淡水暖

  沸沸扬扬的“超级刘德华迷恋狂”杨丽娟,被媒体、网络、大众当成一种各取所需娱乐“大餐”,享用不短的时间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社区》做了两期节目,透露了去年某网站“邀请”杨氏一家三口到北京“录制节目”的资料,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其实老实巴交的杨父、杨丽娟、杨母的言谈,都有些异常了,以中央电视台请教的心理专家和社会学专家的观点,他(她)们一家已经陷入一种需要纠正的精神异常状态。

  但是,在诸多媒体、“好心人”的怂恿、“热心帮助”下,一家人把一出闹剧演出到了“高潮”,特别是以杨父跳海自杀的悲剧为结局,但是,这个结局是如此的短暂,因为,杨氏母女并不认为它已经结束,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是要“单独会面”才能够“满足”,草民怀疑这个“许诺”。

  根据中央电视台公布的资料,当时杨丽娟自己及其母亲信誓旦旦地对着镜头说,就是要实现杨丽娟13岁时的“一次梦中的情节”,就是要近距离见一下刘德华足矣,这次到香港,可怜两老口租临时小床睡在过道,唯一的床让给女儿,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刘德华的公司已经安排杨到场“见面”之后,杨家的怒火更加旺盛了。杨丽君对记者说,其把跟刘德华见面的所有“细节”、“一点一滴”都“如实”告诉了其父,草民推想,正是杨丽娟这些饱含个人臆断、激愤、非理智的指责甚至埋怨、谩骂,将其父推向了崩溃的终点,因为其毕一生的所有的帮助其女儿的努力,其女儿并不买账,要求更高。

  但,其一,人们没有太多的理由指责杨父,其爱女心切,其在家庭中地位卑微,据《扬子晚报》报道,杨父比其妻子大14岁,年老得女,自然掌上明珠,百依百顺。而杨家的邻居反映,杨老人在家经常被其妻女欺负,甚至经常被打骂,往往是妻女在屋内吃饭,杨老人只能蹲在室外院子里独自吃盒饭,并且,因为不堪蹂躏,杨父、杨目已经离婚,至今尚未复婚,只是因为杨母因为煤气中毒受伤,杨父才主动担负起照看义务,住到一起。这么善良的一个老人,草民以为,其已经成为其妻、女畸形心理追求的一个木偶,一来每月2千元的退休金满足她们的基本生活,二来作为一个传声筒对外表达“一致意见”。人不是冷血机器,老杨在无法见到这种可怕的磨难的尽头的时候,了却生命成为无奈的选择。

  其二,也没有充足的理由单单指责杨丽娟母女,本来就是一种非理智的行为,按照媒体的报道,杨丽娟小学、初中开始阶段算是“品学兼优”,追星也是这个疯狂、迷惘、怪异充斥的青少年很容易染上的嗜好,但如果在其开始异于常人的疯狂开始表达的时候,学校、媒体、周边环境予以及时的纠正,也许可能挽回,即便已经到了去年开始“举世闻名”的时候,那家“邀请”其家庭录像的网络媒体好心把素材提交给相关专家咨询一下,指导一下,而媒体不再火上浇油,也许还有转机。

  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资料),有一位给杨家在北京提供免费住宿的小旅店小老板一针见血地要求杨丽娟对媒体给出承诺,保证只是见刘德华,而没有进一步的其它要求,镜头里,杨丽娟与小老板还争吵起来,小老板的话很有道理,大意是,人家是一个异性男明星,你一个女孩与人家见面不免会引起极大的歧义,除非你公开、正式地承诺,就是见一面那么简单。小老板追问杨敢不敢保证,没有任何其它的要求。微妙的是,杨在镜头前没有正面回答。

  社会学、心理学专家们说,实践证明小老板的预感是对的,杨家的要求在不断地升级,如果真的“单独见面”了又如何?现在,新闻界又在张罗着“帮助”杨氏母女了,“兰州当地一家报社正在帮杨丽娟联系赴港的手续。”,而杨丽娟的行为也愈发乖张起来,比如“杨丽娟这几天有些失落,前日晚她向陪同她的女记者抱怨:‘怎么没人来采访我啊,记者怎么都走了啊?’而此前被安排住进一家宾馆的时候,杨丽娟坚持要单间。当其走进房间后,第一句话竟是:‘这个房间消过毒吧?’在场人士莫不惊愕。”

  草民以为,当前,杨丽娟亟需进行精神治疗,其它的一切可以先摆一摆(包括赴港办理其父后事),如果那些媒体真心想帮助她,那就把她当成一个需要治疗的病人,让她从心魔中摆脱出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理智地对待自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