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无直接利益冲突”
剖析“无直接利益冲突”
田嘉力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窦瑞华提出要高度重视“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无直接利益冲突”指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者参与的社会冲突。窦瑞华说,《瞭望》新闻周刊等媒体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发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在我国不少地方蔓延,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去年四川广安医疗事故冲突,江苏金坛集资纠纷,广州因交通事故导致群众围攻、民警流血牺牲等群体事件,参与者多数都与冲突起因无直接利益关系。
这个“无直接利益冲突”,说白了就是起哄,助长事态的发展。民间把这称为“打干帮”。据观察,多数参与者都曾受过不公平对待。他们憋着一口气,遇到机会就借机发泄。参与起哄,参与“打干帮”,是他们某种心态的自然流露。
3月12日《重庆晚报》在报道窦瑞华的意见时指出,事实上,“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背后是有“直接利益冲突”的。这些参与者多数曾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心有积怨,加之无畅通有效的表达渠道,从而以冲突的形式发泄不满。
比如,路上堵车,老百姓把怨气发泄到交警身上。再比如,一小部分群众因为利益要求采取集体行动,而真正导致冲突的并不是上访群众本身,而是周围几百号围观的人,他们起哄,怪叫,向警察扔石头。再比如,有一起十分简单的交通事故,死者家属和同乡围困肇事司机索赔,而围观者向执勤民警投掷石头,导致民警牺牲。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起哄”、唯恐天下不乱、从而导致这么多的“无直接利益冲突”呢?这很令人深思。
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太多了,太普遍了,社会情绪因而出现了“异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决不可以掉以轻心。“这些参与者多数曾受到不公平对待而心有积怨,加之无畅通有效的表达渠道”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重庆商报》在报道此事时,用了“刁官”这个词,提出要铲除“刁官”习气,要给百姓“顺气”,从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
做为普通百姓,可能都遇到过利益受损的情况,都遇到过官员的麻木和冷漠,甚至刁难。包括办事人员的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以及阴阳怪气的调侃,冷言冷语的讽刺。人是有感情的,喜怒哀乐,人人都有,身为百姓,难道就应该受到这种对待吗?久而久之,郁积在心,早晚要找个渲泄的渠道。碰巧,前边有人聚集,正是挠到了神经的痒处,某种可以被称为“共鸣”的东西顿时被调动起来了。情景和气氛都合了拍,于是,前述的种种“起哄”现象就出现了。据心理学家分析,这是符合心理规律的。
这很可悲,也很可怕。一种阴暗的情绪,在彼此的曾经类似的经历的“发酵”作用下,互相诱发,互相滋长,不约而同的被“哄抬”成了一场事件。
所以,究其实质,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实际上是有“直接利益冲突”做基础的。正是由于“直接利益冲突”没有得到及时妥善处理,那时候就埋下了祸根,种下了恶果。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所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根子原来在这里。
窦瑞华委员提出要“建立弱势群体表达诉求制度”。这也不是什么新的主张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就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包含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疏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基本利益的保障机制。“以一系列崭新的机制,倾听和协调不同利益阶层,尤其是弱势一方的利益诉求,以化解社会矛盾,维系民心”,其最终就是要归结为“靠制度获取底层声音”。
心病要用心药医,解铃还得系铃人。要想杜绝“无直接利益冲突”,实际上是要及时妥善处理好“直接利益冲突”。从源头抓起,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出发,窦瑞华委员提出要“建立弱势群体表达诉求制度”是很有道理的。
新闻链接:http://cqwb.cqnews.net/webnews/htm/2007/3/12/2353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