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脂抹粉掩盖真相-美国政坛暧昧言词泛滥
是涂脂抹粉,是掩盖真相?-美国政坛暧昧言词泛滥
辛 斯
美国政府和政客们的文字游戏出现泛滥之势,例如美国政府有关国内饥贫情况的最新报告中,竟然再看不见“饥饿”一词了。难道美国已经完全解决了国内的饥饿问题?非也。
原来是美国农业部的顾问认为,“饥饿”一词的意思是“因为粮食不足而可能导致的个人程度生理状况”,即是“因为在持续、非自愿的情况下缺乏食物,而导致比通常之不适感觉更甚的不适、病患、虚弱或痛苦”。农业部官员觉得,只有人会饿,家庭才不会饿呢!
农业部调查的只是家庭,只能找出哪个家庭粮食不足,却分辨不出谁正饥肠辘辘,又岂能测出饥饿程度?于是他们就用“低粮食保障”和“非常低粮食保障”,取代以前沿用的“不涉饥饿的粮食不足”和“涉及饥饿的粮食不足”,来描述国内的饥贫问题,此之谓“技术正确”。
美国自由派智库凯托研究院最近正研究在“反恐战”议题中,使用模棱两可字眼的情况:在美国政府口中,反恐战的“囚徒自杀”,被说成是“强制保安拘留者”的“自我伤害行为事件”。被指“虐囚”吗?他们对“虐待”又有另一套解释,不使人肉体受伤就不叫“虐待”;“审问”嫌疑人不过是“听取事件经过”罢了,但“宣传”就提升为“心灵和思想的斗争”。
连支持堕胎权的民主党人也来这一套,不提“堕胎”这个碍耳之词,而自认是“选择权的斗士”。什么选择权?“生育选择权”是也。连“生育”两个字,也可免则免。
以上都是美国政坛暧昧言词泛滥的例子。凯托的研究反映,美国在议论伊拉克、反恐战和国内问题等议题时滥用暧昧言词,已到了无法反映事实真相的地步。
被称作“暧昧言词”的言词,夸张而暧昧含糊,有时甚至失实欺人,往往是为政治目的而创造的新字、新词、新讲法。“暧昧台词”衍生自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著名政治讽刺小说《1984》提及的“双重思想”和“新说法”,两者分别所指的是极权政府为政治目的而创造的思维和说法,特点正是模棱两可,甚至是自相矛盾、颠倒是非。
暧昧言词在华盛顿的政治辩论上由来已久,后来连立法也巧立名目。远的不说,共和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权时,就曾推出什么“挽回美国梦想法”(原来是减低中产家庭负担的法例)、“合乎常理法律改革法”(原来是遏止滥对产品索偿的法规),布什近几年又提倡“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意在改善公共教育)的教育蓝图,之前克林顿曾推出“中产权利法案”(即减低中产人士税项,好使他们能供养子女上大学的法案),琳琅满目。
粉饰一下立法名堂尚算无可厚非,但“反恐战”又如何?伊拉克找不到大杀伤力武器,萨达姆与本•拉登无关,那么“反恐战”究竟应如布什所讲包括伊拉克战争,还是像他的批评者所说不应包括在内?伊拉克的暴力状况是“内战”还是“冲突”?真是各说各话。若谈到撤出伊拉克,现在也几乎没人讲“撤军”了,要说就说“重新部署”。
美国凯托研究所的研究员指出,行使权力者透过暧昧言词这种语言污染,得以瞒骗其它人自己行为上的不足之处,掩盖事实真相,逃避责任和辩解的义务。在反恐和伊拉克问题上,美国政府做了个很好的“示范”。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凯托研究员反对政客使用暧昧言词,并主张不管民众怎样看政府的做法,都应该让民众明白政府在做什么。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11月29、30日香港《太阳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