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十四村坚持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的实践及辉煌
兴十四村坚持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的实践及辉煌
我一阵子已忙过来,现在该对兴十四村的情况作一点介绍了。我的介绍将分两大部分,一是总的写一下(字数稍多些,为的是给关心者一个总的交代,望关心者耐心地看下去),这,就是今天的这一篇;再就是就我了解到的各个问题来写,——具体要写几篇,现在还没大“数”,就写到哪就算到哪吧。此外,我们的调查,时值隆冬腊月,年根岁底,兴十四村人已开始过年,为了不搅扰人家生活,——况且我们调查又属个人行为,所以,我们并没有多少“集体活动”,私下走访的多。成文的走访记录,也未经兴十四村人签“证”,因此,我写的这些,除了该村提供的一些数据外,不少是我个人的分析(凡写到该村人的观点,我会在文中"表示"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今年的2月13日至16日,我们一行四人,即在离开肥西的第三天,在黑龙江省的——被人们赞誉为“龙江第一村”的——甘南县兴十四村,调查了该村“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情况。现将我们调查情况简记如下。
一、兴十四村人在集体道路上走进了辉煌
兴十四村位于甘南县城东南17公里处,由1956年山东移民组建而成。全村幅员面积3.3万亩,其中耕地1.68万亩、林地1.13万亩、草原4000亩,有村民198户、956口人。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十四村人同小岗村人相反,始终坚持“集体合作,共同富裕,艰苦创业,拼搏争先,苦干实干”的精神,在既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铁路线、不沿大中城市、也无矿产资源的东北偏僻荒村,依靠集体的力量、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大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把当年穷出名的“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发展成为今天的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员工、10多亿元总资产的集农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实现1.5万元。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兴十四村先后受到国家、省、市、县表彰奖励100多次,其中,1979年受到国务院嘉奖,1994年被省委命名为“奔小康红旗党支部”、被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奔小康先进标兵”,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付华廷同志也多次被国家、省、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乡镇企业家等称号,分别当选过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全省人大代表、省委委员和四届省党代表,党的十六大代表,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更为重要的是,该村几十年来,始终上下一心,正气高扬,社风良好……故而,1999年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并曾获得“龙江第一村”的美誉。
二、主要实践和成绩:始终扭住“集体”这个龙头
兴十四村经过几代人在集体道路上——历时近50年的——辛勤劳作和艰苦创业,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实践、成绩和经验,有以下三个方面:
——农业生产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兴十四村一直依靠集体经济,从而更有效地保证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实施,他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利国利民的统筹规划下办好事;因地制宜,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发展现代农业,基本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经营、农作物良种化种植、耕地机械化作业、农田喷灌化灌溉、牧业专业化养殖、林业生态化建设。近30年来,兴十四村紧紧依靠集体经济的积累、扩大再生产和流动发展,先后购置大小拖拉机130台、400多套农机具、28台大型运输车,成立了机耕运输公司,种植业从种到收全都实现了机械化;投资1000多万元打农田机电井583眼,上喷灌120台套,节水灌溉覆盖面积100%。如今,全村1.6万亩耕地已由6户农民用于农业生产(其他农民进入村办企业),办起6个家庭农场,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起2处大型集体牧场,奶牛饲养量达到1000头,生猪2200头,山绵羊2000只,开发养鱼水面30亩。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年产2000万株,集育、管、造于一体的集体林场,已营造人工林1万多亩,林地覆盖率达到34.2%,绿色银行存款达到2亿元。
——工业经济通过集体力量实现了产业化。
他们利用集体便于规划、集体好积累,集体有力办大事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全国大上“乡企”的历史机遇,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把村办工业的立足点放在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上,把着眼点放在高科技含量上,以敢闯、敢试、敢于争先的胆识和气魄,拉开了村办工业创业、发展的序幕。1983年,建起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村办乳品厂,1991年又投资1300万元进行了二次技术改造,日处理鲜奶由10吨提高到80吨,形成了奶牛——乳制品产业链,带动了周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1994投资5000万元,通过集体会战,仅用5个月时间就建起了年产3000吨柠檬酸厂,先后开发了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同时,利用该厂废料建起了一个年产5万吨的节粮饲料厂,利用玉米秸秆生产全价饲料,形成了饲料——畜牧产业链。投资2600万元建起了食品甜蜜素厂,并开发出甜蜜素、糖蜜素、蔗糖脂、羧甲基淀粉、双乙酸钠等5个被国家科委认可的高附加值产品,以及用于石油第三次开采革命的生物驱油剂。2001年,又历时3个月建起了年加工玉米达10万吨的啤酒专用糖浆厂,开发生产全营养啤酒专用糖浆、麦芽糊精粉、结晶葡萄糖、低脂玉米粉等产品。几年来,已相继建起18家资源型企业,并通过产品梯次开发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的产品体系,有4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切实把资源型企业纳入了良性的产业环流之中。同时,他们还根据集团发展需要,实施收购和兼并,走出了一条低成本扩张之路。先后买断了甘南县塑料纺织厂,兼并了大连裕龙油脂厂,在惠阳、日照、哈尔滨等地创办了东惠实业集团公司等6家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多个办事处,大搞区外开发,借地生财。通过搞活资本运营,节约投资近亿元,吸纳外埠增量3.2亿元,使富华集团规模得到迅速壮大。2006年,全村总资产达到10、5亿元,总收入达到7亿元,人均纯收入实现了1、5万元,成了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行政村。
——农民生活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了城市化。
应当说,通过多年的集体奋斗,兴十四村人的物质生活已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早在1981年,他们就利用集体积累,集体改造了住房,实现了砖瓦化,如今,又向别墅化迈进,迄止2006年,全村已有116户村民住进了花园别墅(剩下几十户,将在近两年内搬进别墅)。1982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目前,已盖起了几栋500平方米的专家别墅,村里主要街道铺筑了白色路面,安上了路灯,还铺筑了通向县城的黑色路面;投资200多万元,盖起了全省一流的村级小学教学楼,配齐了微机室、阅览室、试验室等设施和器材;建起了村级卫生所、图书室、游艺厅、文化宫和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村级无人值守3.5万伏变电所;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免费入户率达100%,;农民实行了退休制,儿童免费入托,入学率达100%,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可另外领到80元的生活补贴。2004年完成了次干道水泥路铺装、文化宫改扩建、休闲公园布景、2500米路灯安装、15处垃圾投入点设施配套、12个标准化厕所修建等八项工程,进一步改变村屯面貌,提升品位和层次。2005年,建设了保龄球馆、游泳馆、宾馆等服务设施,增设一批人文景观。如今,兴十四村已基本发展为生态旅游观光度假村,正向全国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迈进。
三、根本性经验:实是求是不跟风——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回头
现代的经济学常识都认为,在现代生产力下,生产资料只有相对集中,才能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几十年前率先“大包干”的小岗村人,如今也把全村的土地集中出租给上海人统一经营,也说明了这一道理。兴十四村人,通过广大群众自身利益的体察和理论引导,始终实事求是地走在集体的道路上,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最为根本的经验。
(一)“不使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发展的根子,还是靠集体。兴十四村地处甘南县,一开始,那里仅有1万多亩耕地,既不沿江靠海傍城市,也没有铁路,他们从自身利益追求中认识到,只有大家“抱成‘团’”,利用集体“力量大、好做事、做大事、能互助”的优势,坚持党的富民政策,共同奋斗,才能让自己真正富裕起来。在此共识下,几十年来,该村党支部,以“决不使一人受穷,不让一人掉队”的强烈责任感,矢志不渝,一心一意带群众走共同发家致富的道路。
几十年前,村的耕地本来全是沙土地,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多少粮食。村里依靠集体的力量改土造田。带上山东大煎饼,青壮劳力全部上一线,老太太在家看孩子。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3300亩瘠薄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地整平耙田,建成了5000亩“旱涝保收”的方田;接着,他们又以集体力量,把2100多立方米的石头从50里外的山湾采回用到农田基本建设上,把14000多立方米的冻土搬到音河堤上,筑起两条7华里长的拦河坝,彻底免除了洪水的威胁。前几年的“三江大洪水”后,他们又以集体的大会战,在东北,第一家筑起了——可防“百年一遇”大洪水的——防洪大堤。
(二)在集体经济的统筹规划下,科学推进农牧业,富裕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集体的比较优势是多方面的,除了便于“蓄力积累”办事外,还具有——在共同利益支配下,便于统筹、统分自由,确保科学发展的优势。多年来,兴十四村人在“着眼长远利益、共同利益”的共同愿望中,在开垦荒地多种地多打粮的同时,从不搞掠夺式开发,他们边开垦边保护。决无“吃眼前饭、资源饭和子孙饭”的的欲望。他们从1972年以来,把7千多亩沙包地退耕还林,坚持年年植树造林,到现在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不但保护了万亩粮田,而且为子孙留下一座“绿色银行”。有关专家给兴十四村人算过一笔帐:这1万多亩人工林,价值3亿多元。每天增值10万元,也就是不吃不喝,一闭眼一睁眼(经过一昼夜时间),10万元到手了。
在其它经济活动中,他们也都是依靠“集体便于统筹、统分自由,确保科学发展”的优势,一路发展过来,业绩越来越辉煌,后步后力也越来越大的——良性发展道路,杜绝了“道德滑坡、社风日下、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各种社会性后遗症。
(三)实事求是,坚持集体化、共同富裕。
有伟人说,一切“因具体情况而转移”;我们党也曾多次告诫全党: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但最好的党的政策执行者,不是死搬硬套党的政策条文,而是根据自身情况、把握政策灵魂,灵活地创造性地贯彻政策的领导者。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发布五个“1号文件”,一步步将农村改革推向全国,引向深入。联产承包,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着(据我看来,这一个一刀切“政策推行”,现在应根据几十年的实践,作出新的科学的反思)。而这时的兴十四村,生产能力已上了一定层次,农林牧副也已全面开花,有了厚厚的家底了。1979年村总收入达到80万元,其中30%是来自工业、副业及多种经营;村民的人均收入已达1173元;人均占有粮食为5483斤。这时,甘南县全面推行大包干,周边村屯都包产到户了。在此大势下,兴十四村怎么办?兴十四村前面的路该怎么走?像身边的双阳农场那样把家底分掉?拖拉机拆卸成零件,张家一个轮子,李家一个柴油机,赵家一个车斗?村办工厂怎么分?万亩松林怎么分?要是分掉了,有病有灾的人家咋办?!年老体弱的怎么办?此时的村党支部一班人同全村群众进行反复多次的大讨论,并征求了上级党组织的意见。
有道是,积思方能广益,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广智万能的上帝。在广泛的上上下下的讨论中,兴十四村人终于心底透亮了,“咋整合乎群众的利益就咋整”。在党支部会上,支部委员们一致认为:有些人家搞了“大包干”,是有他们自己的情况,是对的;而只要咱们根据自己“集体已具一定优势”——不搞“大包干”,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奔小康,咱们的路也是对的,这也是响应党的号召,也是模范地执行党的政策;咱们的现实状况是:家业已大,生产能力已强,不分更为有利,我们可以不分。于是,支部最后形成了“不分”的决议。接着,村党支部召开了全村村民大会。支部书记付华廷代表支部对乡亲们说:“党支部集中全体村民中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不分了!继续走共同富裕的路,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付华廷的讲话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吃了定心丸,村子里不再人心惶惶。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列车从80年代“咣当”一下到了90年代;再而飞速进入二十一世纪,如今又在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迈进。二十多年间,中国大地万象更新,其中有发展,也有心病隐忧,而兴十四村人在获得更大的突飞猛进的同时,却羸得社会的全面健康。在经济上,由1985年总产值230多万元“打把式折个子”地往上翻,翻到2006年,兴十四村整整翻了近200倍,广大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生态上,人心向上,敬党爱国,信“社”斥“资”,团结搂“抱”,民风清纯……
在毛泽东时代,人们憧憬共产主义,曾以美梦般的语言形容共产主义的物质生活,说:所谓共产主义,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吃讲营养,衣求潇洒;要上哪去,小汽车一驾……而今,兴十四村人可自豪地说:“这些,我们已基本实现!”他们更应自豪的是:在毛泽东式的集体化道路上,光荣地走来!为“共产”和“真正的共产党”争得了荣誉!
2007年3月6日~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