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巍巍井冈山 悠悠红土情

火烧 2009-12-31 00:00:00 时代观察 1032
文章讲述作者赴赣南、闽西调研,走访革命遗址,感受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深厚情谊,回顾兴国烈士的英勇牺牲,弘扬英雄精神与革命传统。

巍巍井冈山 悠悠红土情

2009年10月18日至25日,历时一周时间,我赴赣南、闽西调研。调研从打响革命第一枪的南昌城开始,相继走访了井冈山、赣州、兴国、会昌、于都、瑞金、龙岩、长汀、古田等地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苏区之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中国建党、建军、建政到建国这一路走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长眠在罗霄山脉红土地上的数万名优秀中华儿女让我深刻理解了孙晓青总编在《英雄让中国微笑》一文中所写“英雄的本质就是奉献,英雄的境界就是牺牲”的含义。

1、军民一家亲——四星望月与《十送红军》和100万慰问金

“四星望月”是兴国的一道名菜,《十送红军》是传唱至今的一首江西民歌,100万现金则是一份春节的礼物。一道菜、一首歌、一份特殊的礼物,让我在调研中深味了当年的红军与今日的解放军和苏区人民之间血肉相连的军民鱼水情。

在兴国调研时,我听说了一道菜。1972年,邓小平从赣州前往兴国参观考察时问:“毛主席当年在兴国吃过的‘四星望月’这道菜,还会不会做?还有苏区时兴国用鱼做的那粉条,现在有没有了?”他说:“这两道菜让我想起了苏区,那时兴国老百姓都爱把自己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招待红军,这点我们是不会忘记的。”毛泽东当年亲自命名的“四星望月”和邓小平回忆的“兴国米粉”,不仅仅是两道菜,其中包含了兴国人民对红军的一片真情。

兴国县的领导给我们介绍了当年23万人口的小县城为革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有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位兴国藉战士为国捐躯,可谓“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全县仅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23179名,占全国烈士的六十分之一、全省的十分之一,烈士之多居全国之首。特别是湘江之战,兴国模范师伤亡过半,其中第18团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47人。著名的兴国模范师师长钟元洪,被淹没在茫茫草地;模范师政委谢远崧,在长征路上的最后一仗直罗镇战役中阵亡;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梁焕财,牺牲在大渡河畔;原江西军区特务团团长邓岷山,牺牲在会理城下;原江西军区国民经济部长欧阳崇庭,牺牲在贵州水城县郊大水湾。

这些先烈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正如金一南教授在他撰写的《苦难辉煌》一书中所写:“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没有参加收获的先烈却播洒下了革命的种子,革命的成功正是他们的英勇和牺牲换来的。胜利在失败中成长,成功在挫折中起步,共和国的胜利从这里开始。

兴国这个闻名全国的将军县走出了54名开国将军。2003年,胡锦涛主席为兴国写下了这样的题词:“这些将军,这些先烈,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泽东当年题写的“模范兴国”和将军园里的雕像都见证着兴国为共和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共和国没有忘记兴国人民的付出,兴国人民也时常感念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他们说京九铁路修建时特意拐了一个弯,加上了兴国这一站。

长征第一渡——于都,既是魏巍笔下“地球上的红飘带”的出发地,也是索尔兹伯里笔下“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还是埃德加·斯诺笔下“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更是“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在于都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一首再现当年军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

   深秋星夜大地凉,月圆月缺苍穹暗;

   于都河畔火把明,风萧萧兮江水寒;

   红军远去别苏区,何时再能把家还;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这首诗和纪念馆里陈列的当年红军穿过的衣服、草鞋和渡河用过的船只,还有红军渡河时浮桥的黑白照片,把我们带回到了当年的于都河畔。身着红军服的小讲解员是一位老红军的后代,她的讲解饱含了她对爷爷和先烈们的敬仰之情。她说出了一串令我们震撼的数字:

当年30万人的于都县不仅保守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这个天大的秘密,还倾其所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红军最大限度的支援。红军要在中央苏区于1934年5、6、7三个月内完成5万人的“扩红”任务,截至6月30日,有68519人参加红军,远远超过了“扩红”的预期目标,支前的人数也超过了10万人,参加长征的就有17000多人。长征时,每五位红军中就有一位于都人。有16000多名于都的挑夫牺牲在长征路上,这个特殊的群体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名字。到全国解放时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6336位,幸存的仅有277人。

讲解员告诉我们,当时宽600多米的河面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找来800多条船只摆渡,并将家中所有的门板和木料都拿出来搭建浮桥,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年逾古稀的曹大爷除了捐出门板等所有木料外,还把自己的寿棺也捐了出来,红军不肯收,老大爷含泪说:“红军战士前方打仗连命都拿出来了,我献出几块棺材板儿算什么。”于都百姓还帮助安置了留在于都的6000多名红军伤病员,并为红军送去5000余名新兵,参加运输队、担架队,跟随红军长征。周恩来为此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老大爷捐出的寿材铺垫起红军官兵当年出征的路,这几块寿材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沉甸甸地压在我们的心上。静静流淌的于都河让我想起井冈山祥和、宁静的月夜下飘荡在小巷子里的《十送红军》,当年于都河畔年轻的女子含泪唱着这首歌送别红军,他们泪眼相望、生离死别的情景犹在眼前。多年以后,留在杨成武将军记忆深处的还是老表们那句“盼着你们早回来,盼着你们早回来呀!”

唱着《十送红军》送别的一幕在今天的老区又一次发生在2008年。2008年赣州军民团结一心抗击雨雪凝冻灾害,在取得胜利、部队回撤之时,老区人民为疲惫的官兵再次唱起了这首《十送红军》,女大学生还打出了“兵哥哥,我爱你”的横幅,老奶奶、小孙子大清早也都加入到了送别的队伍中。站在寒风凛冽的街头,老区人民流泪说出“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的那一刻,我们的官兵洒泪告别了这块红土地。悠悠红土、巍巍翠竹再一次见证了军民同心的感人场面。

2008年初,江西省省委书记苏荣代表省委、省政府给江西省军区送来100万慰问金。苏荣书记说,春节快要到了,他代表驻地政府请全体官兵转达家人“好好过个年”的新春问候,并要将这100万慰问金请官兵替他做好这三件事:“给父母买一个蛋糕、给妻子买一束花,给孩子做一套新衣服。”省军区给每个干部发了1000元,把当地政府的拥军真情转达到了每一位官兵的手中。军民永远是一家。送来的是真情,收下的是感动。

红军、红歌、红心,留下的是一串珍贵的红色记忆;汗水、泪水、血水留下的是一份难忘的真情。昔日的硝烟散尽,永恒的是鲜血凝成的军民鱼水情。这让我真正体会到胜利是人民创造的,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红军的胜利;没有红军的英勇,就没有人民的幸福。人民是我们永远的靠山,我们也永远是人民的坚强后盾。

2、红土地上的望夫石——一面老镜子和75双军鞋

这次苏区之行,我们除了看到、听到、感受到苏区军民做出的巨大牺牲之外,还听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兴国池煜华的“老镜子”和瑞金陈发姑的“75双军鞋”的故事广为流传。她们是当年“送郎当红军”一别就是一生的痴情女。一句叮咛跨越70余年,一种等待战胜生离死别,她们的故事被称为“最悲壮的红色爱情经典”。

兴国县的副县长给我们讲了池煜华老人的故事。江西省赣南革命老区兴国县烈士遗孀池煜华,新婚3天,团聚6天,73年等待,陪伴她的,只有丈夫倾其所有在临行前为她买的一面四方镜子和丈夫留下的那句“看见它,就如同看见了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的嘱托。为了这句遥远的承诺,她默默地用一辈子坚守自己“我等你”的誓言。2005年离世时,她依旧守着一生唯一的爱情信物、这面四方老镜子,依旧坚信自己的丈夫会回家。然而,她的丈夫李才莲早已于1935年在瑞金大柏地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李才莲的生命在战斗中永生,池煜华的爱情在等待中永恒。

在瑞金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特殊的展台:75双鞋摆在一位妇女的雕像旁边。讲解员告诉我们她就是被誉为“共和国军嫂”的江西瑞金叶坪乡的陈发姑。她的丈夫朱吉熏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不幸牺牲,但她却一直坚信自己的丈夫还活着。2008年辞世时,她已115岁高龄。在她双目失明前,每年都会为朝思夜盼的丈夫做一双草鞋或布鞋,做了整整75双;双目失明后,耳朵还能听出熟悉的话音,她总是问:“回来没有啊?有没有消息啊?”70多年过去了,老人一直挂念着梦中才能得以相见的丈夫。“哇哩(说了)等你就等你,唔(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转身,唔(不)知我郎几时归?”丈夫走后,她每天都哼唱着这首送别丈夫的客家山歌,她希望能用当年的歌声把远去的丈夫唤回到自己的身边,去穿她亲手缝制的那些沾着泪水的军鞋。

95岁的池煜华老人和115岁的陈发姑老人在70多年的漫长等待中带着对丈夫的深深眷恋走完了孤寂的一生。一面老镜子、75双军鞋见证了共和国军嫂们的忠贞。一个被磨出深深豁口的门槛仿佛诉说着池煜华老人生前站在那里驻足眺望丈夫归来的万般思念,一行行在已经失明的眼中滚动的泪花流淌着陈发姑对丈夫的千般怀念。70多年前,她们目送丈夫踏上生死长征路;70多年后,她们面对烈士证却从没有放弃等待。苏区这样的红军遗孀太多太多了。她们还唱着当年的“啊呀嘞”,守着一张“北上无音讯”的烈士证,临终都不肯相信自己的丈夫已经离开了她们。世界上不会缺少由神话构成的望夫石,然而在我心里,没有任何一座望夫石能与她们相比。这些在夫家守望了70多年的普通老人,是在特别的岁月里用理想和信念浇铸而成的望夫石,是一本用70多个春秋写成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书。

在苏区这块数十万人用鲜血浸染的红土地上,几乎“家家户户有红军,家家户户是烈属”。86859名红军主力从于都河畔出发,到达延安后只剩下7000多人。不难想象,随意敲开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一户人家的门,都能听到一个和红军、和军嫂有关的凄婉动人的故事。我们不会忘记像池煜华、陈发姑那样跨越半个世纪默默等待“沙场未归人”的苏区军嫂们,我们也不能忘记苏区的妇女们一个月做出30多万双军鞋的灵巧双手和她们为了熏蚊子而燃起的稻草熏肿的眼睛以及搓草绳和麻绳磨破的双腿,我们更无法忘记她们响应政府“扩红”的号召“送郎当红军”、独尝生活的艰辛、独饮孤独的滋味、用生命诠释的忠贞爱情……她们是最美的映山红。她们的生命昭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信念更是一种力量。

3、寻找力量之源——从“一颗红薯一颗民心”到“一辈子跟党走”

我们的动力从哪里来?正如古希腊神话中安泰可以从他的大地母亲那里汲取不竭动力那样,毛泽东从调查中感受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看到了人民的支持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他从人民中感验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从斗争的实践中寻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他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言充满必胜信心地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看到了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的基础,那就是:人民是创造和改写历史的不竭动力之源。

在条件极为艰苦的井冈山,毛泽东坚定地预言:“20年后,革命一定会胜利!”20年后,他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之改变、影响历史,根本之点在于他把“人民”二字深深地烙写进了历史。

1927年10月下旬,脚磨起了血泡却坚决不坐担架的毛泽东拄着拐杖宣布上井冈山的三条纪律中其中的一条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在毛泽东眼里,一个红薯就是一颗民心。

毛泽东在实践中认识到: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深入实际的调查和不断的探索,毛泽东总结出一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个原则:“党指挥枪”;一个法宝:“密切联系群众”;一个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还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遵循一个亘古颠扑不灭的真理,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经过天心圩、信丰、大余、上堡的“赣南四整”和枫树坪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即“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经过古田会议的大讨论,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明确了红军必须坚决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政治方向,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指导思想,解决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等重大命题。正如R•特里尔教授的评价,“毛真正的创造性在于他把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哪一方面,毛都不能称为先驱者,但他是把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个人。”人民的武装和武装的人民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神话的背后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智慧来自实践,力量来自人民。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由陈毅拟就、书写在龙江书院一个院门上的“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红军中官兵伕薪饷一样”这副对联中的“官兵平等”原则就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在历史的关头靠着历史的自觉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原则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古田会议决议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这一科学论断。

用一颗红薯换一颗民心,通过“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军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换来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指导创新,创新生成战斗力,战斗力奠定胜利的基础,胜利形成了党和红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人民的支持、红军的英勇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国共与日本侵略者的较量,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对决,党和工农红军都是依靠人民的力量,中国革命才从低谷走向高潮,工农红军从弱小走向强大,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这高潮、这强大、这辉煌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真的来之不易。

苏区之行让我寻找到了力量之源。这力量是信仰、是实践、是人民。当毛泽东看到“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时,他断言“国民党的旗子真的不能打了。”人民的旗子就是红军官兵都知道的“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解决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问题,不仅使红军提高了战斗力,还为“争取群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陋室雄文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深入实际调查的结果。毛泽东曾在1931年为红军总政治部起草的《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提出两个口号:一是“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是“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他先后写了《宁冈调查》、《永新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等很多调查报告。他说,要做好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植根于民情的调查挽救了中国革命,植根于现实的调查挽救了危难中的党和红军,这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坚持真理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民心。

民心是执政的基础。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

何谓民心?

民心就是在革命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不怕流血牺牲、坚信革命成功。

当年瑞金全县仅有24万人,但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人,几乎所有的青壮年,甚至14、15岁的红小鬼都加入了革命队伍,为革命捐躯留下姓名的烈士就达17166人。

第五次反“围剿”最激烈的时候,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把八个儿子全部都送去参加红军,不幸的是,八个儿子无一生还,全部战死沙场,在老人弥留之际,没有一个儿子送终。

红军长征后,瑞金人民又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很多地方都成了“血洗村”、“无人村”,“瑞金县城人口差不多减少一半”,其惨状,正如国民党在报告中所说,“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共产党没有让人民失望。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经受住战火洗礼的红军和战争考验的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同心干”,从罗霄山脉走进了北京城。

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欢呼“毛主席万岁!”时,他脱帽弯腰回敬呼喊的是:“人民万岁!”

那一刻,历史见证了人民是英雄、人民是力量、人民是靠山。

谁心中装着人民的利益,人民就会拥护谁。

谁拥有了人民的支持,谁就拥有了执政的根基。

4、永远的井冈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路走来,我们眼前有能征善战却倒在叛徒枪下的王尔琢;有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却被错杀的袁文才和王佐;有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在界首南光华铺的阻击战中同日相继牺牲在残酷激烈战斗中的沈述清和杜宗美两任团长;有背着发电机走出长征的谢宝金返乡后拖着病体一辈子干着削牛皮的脏活儿和累活儿却无一句怨言的老红军;有红西路军女子先锋独立团团长王泉媛这位曾经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在逃出匪窝乞讨回到家乡连母亲都无法认出她的心酸往事;有井冈山四万五千多名烈士默默守望着巍巍井冈翠竹;有三万八千多人倒在了湘江一役,当地流传的“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就是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转弯处岳王塘,江水流速缓慢,上游漂下来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水弯处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

彭德怀把当年毛泽东赞扬他的杰出、卓越军事才能的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我们不难理解彭大将军心中的那份战友情和那份对战友的敬仰与缅怀。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一起进行了22年的革命武装斗争。全国解放前夕,党员发展到300万人,但当时仅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烈士却有370万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都没有等到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天。卢德铭、刘畴西、胡天桃、陈树湘、萧劲都没有走远,刘伯坚的《戴镣行》、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瞿秋白的《多余的话》还仍然深深感动着我们,他们用相同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没有在昔日的炮火中阵亡,在昔日的炮火和硝烟中,我们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要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和平中消亡?苏联卫国战争中有916万红军战士和1740万居民牺牲了生命,成年男子减少了60%,但是,英勇的苏联军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拥有1500万党员的苏共却一夜之间红旗落地,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教训可谓深刻。我们今天拥有了7500万党员,但是,我们是否还有当年的苏区军民那样坚定的信仰?井冈山“勇于探索、敢闯新路”的精神及古田会议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在国内外局势依然复杂的今天,不能不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靠人民我们打下了江山,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依靠人民坐稳江山?这既考验我们的执政党,也考验我们的人民。

苏区军民同仇敌忾的浴血奋战、流血牺牲换来了建军、建党、建政、建国的崭新起点。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历史的新起点,能不能靠着历史的自觉继续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军魂,完成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三大任务,不仅关乎国家的命运,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

苏区之行我们看到了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前“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的煤渣路与李际均中将说的“我们是以先烈的血泪洗面才得以容光焕发”的话语在提醒我们“不要丢魂”;陈毅“手莫伸”的诗句和“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这段话,告诉我们“不要忘本”,不要自毁长城;那首西柏坡支前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衣,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的根。“不忘本”、“莫丢魂”、“扎稳根”,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我们需要有我们的精神高地。

毛泽东当年曾说: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要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永远做一个“小学生”,俯下身子向人民学习。人民不仅指中国人民,还包括向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民族学习。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依靠的就是人民的力量,苏联的解体失去的正是人民的支持。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利益,而且还伤害了世界人民的感情,因此,其不仅难逃历史的罪责,甚至难以得到本国人民的支持。大清帝国在帝制解体、王朝崩溃时,其国力并未衰微,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但是,不代表人民利益的统治阶层必然成为阶下囚,遭到人民的唾弃。

当年钱学森踏上归乡路时,头都未回,这位“导弹之父”、“火箭之父”、“航天之父”看到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能获得尊严与尊重。但是,作为苏联核武器主要设计者之一的涅恰伊院士却在国家解体后自杀,因为他所在的核工业中心斯涅仁斯克市,有1.6万名职工一连4个月领不到工资,包括家属在内全市4.6万多人生计无着。他在多方奔走仍无任何效果后,感到对不起职工,于1996年10月饮弹自尽。这个正直优秀、为祖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留下的遗言是:“不能再这样生活!”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荣辱紧紧相连,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仍然需要传承当年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古田会议精神,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创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真正的民主和监督。

刘丽群

2009年11月24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