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被代表”的听证会损害百姓利益
民意“被代表”的听证会损害百姓利益
蔡金安
召开听证会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听取广大百姓的意见、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可现实中,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推行某项政策,怕百姓反对,故意不让利益息息相关的百姓参加,即使有个别百姓“荣幸”地参加了,也千方百计地阻扰其发言。这哪是什么“听证会”,分明就是应付百姓和媒体的“过场会”,以致百姓经常痛批地方政府“无诚信”。笔者对这种状况很是气愤,地方政府屡屡违背民意干出伤民的事,为何畅行无阻?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据2009年12月2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来,全国多个地方召开水价听证会,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听证会上“怪状”百出,网友质疑声此起彼伏。
怪状一:“代表”缺少代表性
10月21日,银川市召开水价听证会。很多市民对听证会代表的组成提出疑议。银川市市民余明认为,无论是部门推荐代表,还是消协推荐代表,都没有严格的推荐产生办法,消协推荐的代表也主要是消协成员或与其往来密切的人,缺少公开性。银川市民石磊提出质疑,宁夏区内大部分听证会结果为什么都与网上民众调查结果大相径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非听证代表的合理化意见并没有被听证会听取,还有一些群众根本不知道如何反映意见。
12月18日济南召开水价听证会。据《齐鲁晚报》报道,24名听证代表中,有处长、教授、高工,就是没有一名下岗职工、特困家庭人员或退休人员,这是济南召开的水价调整听证会出现的怪现象。
怪状二:扔水瓶,身份造假
12月8日,哈尔滨水价听证会在推迟23天之后终于召开,唯一坚决反对涨价的消费者代表刘天晓,却一直得不到发言机会。为此,愤怒的代表向主持人扔了一瓶矿泉水以示抗议。
除了扔瓶子,哈尔滨听证代表的身份也涉嫌造假。身份为“退休职工”的刘汝文代表向媒体透露,他是哈尔滨现代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不到退休的年龄,也不是退休职工。而另一名所谓“下岗职工”的代表谷孝发是哈尔滨市信访局退休干部。据12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哈尔滨水价调整听证会中的人员身份确实存在瑕疵。
怪状三:“梦中听证”
有媒体报道,12月18日济南水价听证会上,有代表闭目“听”证。轮到他发言时,才睁开惺忪睡眼,拿过话筒,念起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旗帜鲜明地“支持涨价”。
当记者会后问起该消费者代表收入水平时,他告诉记者是“公务员水平”。记者追问“那您感觉能否代表一般老百姓”时,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能代表”。
怪状四:听证会代表玩“潜伏”
随着12月31日福州市水价调整听证会日期的临近,关于听证会参加人身份的问题再次遭到质疑。22日,福建省消委会炮轰福州市物价局,直指此次水价调整听证消费者代表推选程序违法!省消委会除了炮轰水价听证会消费者参加人、消费者旁听人产生的程序问题,还对这些人的不公开身份,表示了强烈质疑。目前除了福建省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卢和光愿意公开身份之外,其他7名消费者参加人和2名消费者旁听人均不愿意公开身份。
质疑与建议
实行听证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推进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有效地防止决策失误。听证会离不开严格规范的程序保障,否则就会使那些违背民意的部门行为获得虚假的正当性和“合法”理由,难以做到公正、客观。
听证会是需要最充分地倾听和取证的。中低收入群体是水价上调最密切的利益相关者,水价上调听证会应该让他们充分地发言,如果没有他们站出来说话,那么这个听证会是没有代表性的。
一些城市最近举行的调整水价听证会出现诸多问题,令听证会这一旨在扩大决策之民意的制度的信誉再度遭受侵蚀。如果说哈尔滨听证人员身份假冒反映了价格听证组织工作的混乱,那么济南听证会与民意调查结果的分歧则从更深层次显示了价格听证制度的内在缺陷,由于有这种缺陷,现有价格听证制度无法充分而理性地反映民意。
被利益集团绑架的已然异化的听证会开了践踏社会民主的恶例,造假成风的听证会已经到了不得不刹车的地步了。一个不守规则不讲诚信的政府,是不称职的。国家须出台听证会代表遴选的规则,改变各地民众屡屡“被代表”的现象。政府应该知法守法,维系社会信用。应该强制性要求所有的价格听证会必须由独立的审计部门进行全面审计,并确保这种审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各种媒体应加强对听证会的监督。各方应通力合作,力保听证会成为真正反映百姓心声的听证会。
2009.12.24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友情链接:caijinan.blog.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