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历史的选择
社会主义,历史的选择
——新观念论证的社会主义必然性
花开有落
我将就我所撰稿的论文《社会主义,历史的选择——以新观念论证的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思想起源和中心论点作以简要说明。
论文主题分为两部分,以不同角度的审视,并依据合理的论述、推演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第一部分通过阐述自然界的物种与资本主义世界人类在发展模式和发展中存在的弊端、矛盾等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再由生物学角度推演出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最后用社会主义的特性与其对照优势,得出社会主义的相对优越性。
它的思想起源于我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的发问,不断的探索感悟到:既然我们所生存的是同一个空间,那么我们所有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质基础都应该遵循同一套既定的空间法则的约束。因此,食物之间究其本源来讲都是相同本质的。那么,我们有些时候就可以依照类似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甚至不同性质的不同事物。而后,通过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劳作模式都可以在自然界的动物生存方式中找出其雏形,进而引发了我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发展和人类文明中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模式的探索。
论文首先强调的是法则对事物的约束性。由法则的统一性得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万事万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则的,而这个规则由自然掌控。
“天知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有余以奉有余”从古至今,我们人类的发展方向一直都是背离自然的,也就是在同法则的抗争中不断的进步的。进步是肯定的,但是在这个抗争中我们也一直没有占据主导,逃脱掉自然的束缚,挣脱法则的方圆规矩。做个形象的比喻,就如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升空的过程中一直在加速,想要摆脱地心引力对其的作用,但始终还是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也就是说,我们虽然远离了法则中心,但是束缚还在!即使这个比喻也体现了法则的统一性。因此,自然法则作用都人类头上虽然不是那么原滋原味了,但是人类还是要受它的约束。
是法则统一性,衍生出的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过渡到了中心话题。
论文第一部分的着重点放在了“激进性”“滞后性”“贪婪性”三个存在于丛林生物种群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共同弊端上。
“激进性”在种群发展上表现为其凭借适宜条件而无节制的繁衍上。在人类社会表现因急于寻求发展到这的经济下层建筑的不稳和生产过剩等现象。“滞后性”表现在二者遇到危机时各自的反应机制在应对上的迟钝上。“贪婪性”集中体现为动物本心的贪欲对生产、生活资源的利用率生的影响。好像狼犬包围了羊群,即使狼群不能吃光所有羊,但是羊群一样避免不了被杀光的结局。资本家中常常存在垄断、投机行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囤积等现象大大的阻滞了人类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三种弊端凸显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缺陷重大。
随后阐述的社会主义集体自主性、调控的有力性和公有制下的唯一阶级性等性质,在消除隐患和面临危机时所显现的优越性很好的削弱、克制了上述弊端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了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人本身还是从生产力发展上的相对优势。
在前面的基础上,第二部分从社会形态演替的角度根据社会形势转变的规律和社会矛盾的不可协调性的总结和解说得出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的趋势所向,是以其克服已有矛盾为本而取代旧制度的原因。
这部分的思想起源是受事物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的启示。
我们知道,一件完整的事情都会有起始、发展、高潮、顶点、衰退这种由无到有,由兴到衰的递变规律。在通过上述的法则统一性的启示,我们可以得到人类社会发展也将经历一套从微道兴再到衰的进程。
此外,因资本主义的弊端是可以克服的,所以资本主义不是社会形态发展的顶点,进而由社会形态更替的原因导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文中通过描写人类发展不同时期的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与其对应的社会形态产生的不断的进步性的更替说明,社会形态是随生产方式转变而转变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原有生产关系中的对临阶级的改变,也就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继而有了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对世界影响力的大小。
通过生产方式的改进使得人类能在原有基数的基础山凝聚更大的力量,发展自己,改造世界。以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得原有基数的不断扩大,从而人类的影响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走向进步也就是一个趋势。
在走向进步的同时伴随着新兴事物的出现,新兴阶级的觉醒,新的矛盾也就不断的加剧。正式利益冲突的不断升级促成了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
因为走向进步是一个趋势,而社会主义正式可以克服上一社会形态的已有矛盾和弊端的更好的社会形态,其优越性凸显无疑!所以得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下一社会形态的取向。最后总体概括: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减弱已有弊端,克服已有矛盾创造更大生产能动性为目的的;以最为广大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以人民意志为取向的更好的社会形态。因此,充满矛盾的、生产资源利用率低下的、以少数人利益为中心的、以第二阶级意志为取向的社会形态必将为之取代!
这篇论文,在内容上是理与哲的兼容相契,在思想上表现法与势的互补结合。是法则统一性思想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方面。
摘要:通过已有的自然规律、矛盾递推关系和社会形态演替的变化结果阐述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减弱已有弊端,克服已有矛盾创造更大生产能动性为目的的;以最为广大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以人民意志为取向的更好的社会形态。因此,充满矛盾的、生产资源利用率低下的、以少数人利益为中心的、以第二阶级意志为取向的社会形态必将为之取代!
关键词: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进步性;唯一阶级;自然法则;社会形态
我在这里提出一种全新的理念——用自然的法则来窥探、解释人类社会中存在和遇到的问题。
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种群,也同样遵从自然界的法则,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不断的在了解、学习自然。因此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程序和构造的创造力。但是就人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我们还是处在从对自然的探索、总结后,再付出实践的层次上。虽然,人类在历经了多重困难,从丛林走出到现在的灯海楼林的都市,已经在内心上把自己的世界和自然看做是不同的概念。然而,人类是不能摆脱掉自然法则的束缚。
首先,我想用自然的观点来阐述一下资本主义的制度。资本主义的制度和自然法则的共同点是什么?人类是怎样在学习和了解自然中应用到自身中的的呢?如果把人类社会比做丛林,人比做一种在丛林生存的种群,各种社会关系就是丛林中的不断变化的气候和自然现象等等(他们的联系就是法则的统一性的体现,我们在一个空间内肯定的受同一种已有法则的支配和约束,所以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就像北美洲的人在一个地方打了一个喷嚏,可能引起在大西洋的风暴。也可以说,所有的事物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任何的事物的处理原则都是相同的知识法则在不同的具体事物中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
我们先把视角放在丛林,动物本身在生存的时候是会不断的为自己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努力的,而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则需要不同的合适的条件,当条件达到时,它们就会自动的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增大自己种群数量,这个限度不会因为本身的思维决定,只能靠自然的力量来约束他们。当他们的数量或者活动范围达到了适宜的程度时,他们不会自动的选择应该保持现在的发展现状,而是不断的进行扩张,不断的加大对周边环境的压力。当周边环境的承载力不能承受如此庞大的基数时自然法则的力量就会主动的出现来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是瘟疫,可能是种内斗争也可能是生物链的破坏。瘟疫是对于集体中进行的对弱势群体的删减,内乱是内部进行的矛盾的调和,而生物链的破坏时其他诸如上下的食物关系等不协调的因素对该种群的制约,使该种群能达到一个适宜的数值。这些都是种群为了度过这个由于自身对限度控制不当而引起的危机的手段,和一些外界的助力为平衡自然界的各种基数使之能满足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关系的自发和非自发的措施。
由于人类始终还是动物的一员,就还没能摆脱掉以上的丛林中种群存在的激进性、滞后性和贪婪性等弊端。所以在资本主义这一效仿了丛林法则建立的制度中虽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和人的主导性,但是总体上全体种群个体行为所导致的趋势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也就是在激进性、滞后性和贪婪性的促使下,危机就会不可避免的诞生。而应对的措施基本上也就是内部和外部的调整。然后再以其本身的形态在存在弊端的体制下继续进行那周而复始的危机后渡过的生存模式。下图是美国阿拉斯加旅鼠种群的周期性消长种群数量变化和美国的GDP增长率变化曲线的对比。
可以看出,两者都成波动状,恰恰符合了危机后度过的解说。
社会主义,是一种从自治走向人治的进步。为什么说与西方人认为的强调人的个体性和自由的权利背道而驰的体制是一种进步呢?我们人类在生存至今,从原始深林中的一员,发展到可以左右地球的最强势种族,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在不断的进步。而这个进步恰恰是以自治为基础走向人治的,人类不断扩大了自己对自然界的影响也不断的增强着这种影响自然的能力,我们的能力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在不断扩大中,我们能说我们不是走在进步的道路上么?
人是有自主意识的生物,我们能够理解到"度"这个十分重要的做事准则。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我国古代的中庸至理!我国古人所总结的中庸之道。当我们在行进时往往“思考点”后可能意识到“不对我们走快了应该慢下来”但是往往“执行点”不能理会到“思考点”的意图,他们只是看到前方是遍地的黄金,这样他们大踏步的前进丝毫不顾及潜在的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堕入陷阱。这种激进性就导致了危机的产生。因为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再调整使自己不至陷落泥潭而无法自拔,只是所遭受的损失会因为陷阱的“深浅”和行进中一往无前的程度而多少不一。而且在面临困境的自治的体制中缺少一种有针对性的、强而有力的对切实的对弊端进行纠正的能力。往往在驶向陷阱之前人们已经看到了未来的灾难但是却无法自拔的看着自己陷入泥沼。激进性和滞后性造成的人类在发展中的阻力是不容忽视的!而社会主义以一种少数人为“头脑”负责思考,大多数人负责执行的机制下,能够准确的找出并针对性的、调集最有效的力量来避免危机或者解决掉行进中的弊端。激进性和滞后性的弊端也就克服了。人的本心就是由欲望构成的,在取得成果的时候我们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私心。因为个人的私欲在不断的获得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得到的更多,属于我的更多我就会更快乐,而不管我是否会得到了对于自己真正有实际作用的东西。是这种贪婪的行为,使得大量的资源被私有化占用,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大大的阻滞了人类的整体前进步伐。在社会主义这种所有模式下,以没有第二阶级的形式就避免了生产资源因私有化的利用率低下的弊端。社会主义学说中强调,每一个人都是主人,所有的东西都是大家的,也都是自己的,也就不存在敝帚自珍的现象了。贪婪性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危机,只是不同的体制在面对矛盾时所能做出的反应速度和效率是根据其具有的属性而不同。在“脑”的统一调配下各种矛盾会被迅速的针对性调和做到使矛盾的最快、最好解决。像类似的弊端在从自治走向人治的变化中消失的还有很多,比如个体矛盾性、生产的不调和性、自律性等等也会随之消失。
所以从资本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人的本身来讲还是在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上考虑无疑都会是一个新的进步。
再从一个社会形式的演替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经历的社会形式的取向就是一个很好的预示。
从人类的发展史看,我们先是丛林生物,最早体现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早期人类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后掌握了团队协作精神,就像很多动物一样。而这时的人类相对于普通动物还不能说有多大的进步,因为很多动物一样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再到后来对世界的理解的加深,人们学会了使用工具,这时一个重大的区别尺度就诞生了!人类掌握了使用工具的能力,很大程度上的扩大了人类的捕食范围和劳动能力,从而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供了保障,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把这期间的人类社会形式概括为:众人自治。它是人类社会早期的,较低层次的社会形式。
而到后来个别中的人类个体拥有更好的学习能力,掌握了新的技巧或者拥有了更高的智慧使得他们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集体中和核心即部族的首领再到后来的奴隶君主。集体中的核心的出现带来了更大规模的集体协作的出现,这则标志着生产力的又一次推进。它由原来的小规模的团队合作演变成大规模的集团式行为,从而人类扩大了对自然的影响力,也拥有了更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社会形式上,从原有的个体自治仅仅在捕猎的时候合作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核心的统治者——首领(奴隶君主)。这样,社会形式上就由众人自治转变成核心领导。这也是一个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带动的就是体制的进步,体制的进步也反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个体进步以后他就能够拥有更好的生存空间、条件所以他们脱颖而出的优秀个体就更好的发挥出了他们优秀基因的效应从而提高了种族的优质基因频率,也就使得人类的头脑越发的发达,工具的使用范围和材料更加的广泛。拥有了更大的生产力,也同样的具有了更加强列的统治欲望,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大大的加强了人们的占有欲望,统治者不仅仅的满足于简单的或者说不全面的从属关系。封建君主也就应运而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可以说是一个核心领导的加强——个体独裁。
到了近代,工业革命的崛起,非生物动力使得人类的生产水平发生了空前跃进!也使得新兴的势力不满足于被统治的地位。相应的新的统治者出现了,但是他们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的统治手段就是,通过他们所制定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加以统治这也就是我们现在世界的最普遍的一种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它强调的是个体的存在价值,更好的物竟天择的自然规律。这就让社会形式的发展大大加速。这一阶段可概括为:规则自治。
社会主义的进步体现在一个能对困难的迅捷应对上;强调在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上;作用就在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马克思通过对工资、利润、地租的分析,得出了“在居民中大体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结论,[1]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本体之中没有第二阶级,也就没有相应的阶级矛盾,因此领导核心不能为自己的私欲剥削有他人财产;因为没有第二阶级没有相应的阶级矛盾,更没有劳动资源的私有化而出现的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因为没有第二阶级没有相应的阶级矛盾所以人民才有更大的热情去投身到劳动当中去。我把社会主义概括为——众人核心。无疑又是一个进步!
在经过长期的有“约束”的、有目的性的、统一的、共同方向的努力后人民自然的就形成了一种植根于本心的一种“主动劳动”的观念。这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共产主义。我把它概括为:全民核心(这个约束有社会约束和道德约束等多方面组成)。
我们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形态由众人自治、核心领导、个体独裁、规则自治、众人核心到全民核心。可以说社会形态的取代规则就是以主要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为牵引的,而正是这个主要矛盾是的不断的产生加剧,才使得更加进步的社会性态的出现。同样,我们仍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
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2]是剩余价值的发现才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减弱已有弊端,克服已有矛盾创造更大生产能动性为目的的;以最为广大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以人民意志为取向的更好的社会形态。因此,充满矛盾的、生产资源利用率低下的、以少数人利益为中心的、以第二阶级意志为取向的社会形态必将为之取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