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文革”反思录

火烧 2009-12-1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本文以60后视角回顾文革,探讨红卫兵与走资派现象,分析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结合个人记忆与现实现象,反思文革的深层原因与教训。

                           “文革”反思录  

   

笔者为一小城市长大的一介小民,写出那么大那么深的博文题目,不是标题党所为,而是笔者内心的真实思考,作为60后,从小学到中学经历了文革的时代,做点思考和回忆,应是情理之中。我没有那么多的资料引经据典,不去参阅这样那样的“文革学”讨论,我只是从本地文革一些史料和自己的记忆以及目睹现实中的种种现象,来领悟和思考文革。从何说起呢,就从文革的诸多元素说起吧,让各位看官品评。  

1、     走资派  

平心而论,那时候从父辈中了解到,当权的以老干部居多(老干部应是后来的称呼),多数从那个时代过来,扛过枪,打过仗,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贡献。文化水平和政策水平参差不齐,可能有个别的官僚主义,但是大多数老干部是好的,尤其体现在廉洁奉公上。离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高度,还是有段距离,不是推脱,而是他们的整体政治素养,不会上升到有理论素养的走资派高度,所以,我想,走资派应该如毛泽东所说的,是党内有高度权力的当权派,他们左右了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形成了高高在上的脱离群众的老爷阶层。从现在真实披露的大跃进的鼓吹者的做法,已经根本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路线,从党的高级干部中,以某些人为代表的,形成了一大批阳奉阴违的已经不听毛泽东话,甚至连毛泽东的书信的发表都隐瞒,扣押,可以看出此类势力不小。但当时,经济是计划的,对外是封闭的,所以说是走资本主义,有点牵强。以其说是走资派,不如说是结党营私的小集团。毛泽东已经深刻看出与他一起打江山的伙伴,都想享受了,所以提出了继续革命的战略构想。  

2、     红卫兵  

说到文革,不能不提到红卫兵。毛泽东发动红卫兵的声势,看出其爱护后辈,提携后辈的一贯做法,只有发动青年人,才是充满生机的革命。从中小城市来看,红卫兵在破四旧上面,损害文物(但那时候人们,都很少有文物保护意识)方面相对多,在大城市,老干部被迫害事例相对较多。当然,在一些类似“诸侯”的老干部之间,尤其是军队高干之间的朋党之争,他们有的是旧时代的恩怨为了,有的是新时代权力分配的争夺,他们很好的利用了红卫兵的冲劲闯劲,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当然也有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当一个人,不管是谁,尤其是身居要职,一旦你不想继续革命,不想继续做人民的公仆,所谓私字当头,就必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倾尽心机,诬陷中伤,互相倾轧诽谤,一时间,告密的,污蔑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人的魔性释放了。红卫兵,是青春的象征,狂热的象征,但是可以公正的说,他们也是善良的后辈,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可能蒙昧一时,但是后来被证明他们仍然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  

3、     造反派  

造反派的构成,可能多数是社会闲杂人等,也有工人和红卫兵中的不安分人物,其中也不乏知识分子的身影。所谓打砸抢,多数是他们所为。但是个体的,或者人数不多的造反派,往往不会形成巨大危害,最可怕的是众多派系合伙构团,形成更大的造反派团伙,当疯狂延续的时候,他们的攻击对象已经不是老干部,或所谓的走资派,也不是四旧等事物,而是另一派别,在1966年——1967年,闹的最乱的,死伤最多的,往往就是造反派团伙之间的伤害,如同当今黑社会的互相消灭,虽然叫喊着“文攻武卫”,但是,声嘶力竭之余,多的是棍棒和血腥,从现实来看,每个城市都有上百人的死伤。中央迅速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迅速军管,成立革委会,而革委会的要员成分,有老干部,造反派,工人,知识分子,支左的军人。从效果来看,迅速平定了内乱,生产基本恢复,打死人凶手也多数受到惩处。所以说,文革最乱的时期,是一到两年,各地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说十年浩劫,未免偏颇和夸张。  

4、知青  

笔者的哥哥姐姐都下放过,都曾经是知青的一员,我的大姐因为年龄不够,曾经哭闹的要求下放的。但是知识青年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是一代青年的内心写照和人生动力,决不是伤痕文学中那种悲悲切切的充满悲情的背井离乡。历史如果能够重写,知青不下放怎么办?当时城市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劳动力过剩,都留在城里是经商做生意?还是都去上大学,让大学扩招?只有自食其力,才是不二选择,而自食其力的途径只有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而且知青下放,带着政府补贴,甚至发放木材或资金给予安家费。尤其在小城市的知青,可以照顾下放到其祖父母的家乡,可以得到亲属的照顾。其次,知青下放,好像劳动很辛苦,饮食起居较简陋。其实,放置于当时当地,知青辛苦程度并不过分,因为当时当地农民甚至村干部,都要劳动,大家条件都很差,都很苦,而知青由于受照顾,生活状况其实超过当地农民。为什么农民能受得了,我们的知青就受不了呢?聂卫平总絮叨说下放的时候,在大冬天里,用铁锹铲尿冰,放佛世界亏欠了他许多。其实,他应该想到,别人能做,他为什么不能做?再说,精英或富人,难道就不能有艰苦的过去吗?所以从老知青现在的回忆,他们多数没有多少怨言,笔者的哥哥姐姐就从来也没有抱怨的喋喋不休般的无休止。所谓的抱怨,是和现在年轻人之比,现代年轻人有大学上,有游戏玩,有父母养。而自己的青春却献给了农村漫漫的原野。当时的下放最遗憾的就是上海知青,从花花世界的繁华到北大荒的苍茫一片。且不谈前后反差之大,就是南方人到冻土地带,严寒生活的不适应,说明此下放地点安置没有人性化,没有照顾各人的基本条件。其次,下放的败笔之处,是没有确定回城时间,遥遥无期的劳动,自然看不到希望。得罪人恼人的政策制定了,大树栽下了,却给后面政治家出台政策让知青回城,轻易博取感激涕零、歌功颂德的资本。一句话,短缺经济的年代,只有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才是国家的根本出路。而知青和当地农民兴修水利,开荒种田,给后代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谓辛苦了一代人,于后代功德无量。  

5、知识分子(臭老九)  

被称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于排名中的定位,看出其岌岌可危的状况,虽然我们不乏作家老舍跳河的悲哀,也有名旦悬梁的痛心,但痛定思痛,在小人构陷中伤和诽谤的群落中,多数恰恰出在知识分子的队伍中,所谓软刀子杀人的告密信,都是从这里产生的。知识分子中有着巨大的诸如两弹一星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他们肩负祖国使命,奉献个人的一切,至今还为后人称颂,也有少数不安分的小人,投机钻营,用文字之便,以所能及的,诬陷造谣,伪造史料,以期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但是,不可隐晦的是,我们极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群落,秉承了中国儒家传统的安身立命的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的理念还根深蒂固,他们轻视劳动,藐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他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多为看客或评论家。事实证明,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的,都创造出好作品和传世的优秀作品。而那些脱离实际的教育,做老爷的卫生部,医院是为老爷看病的医院,都在逐渐形成利益和集权的集中,渐渐离去的是脱离人民群众的身影。尤其此两部门教育和医疗,教育把我们的孩子祖国的花朵培养成试题的奴隶,会说话的机器,医疗卫生,让穷苦人看不起病而死亡,高价药品的回扣,让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过去的神话,和美好的幻想,利益至上,金钱至上,人民的生命视如草芥必然是现实的体现,三十年改革开放中,我们教育和医疗的失败,更是说明中国知识分子需要改造为人民群众的知识分子的必要性。一旦放松改造,放松革命道德的教育,就出现了所谓“砖家、叫兽”之类的精英,出现了经济间谍的“力拓案”,就出现中石油在世价涨为140美元每桶购进,世价跌为40美元每桶的卖出,这种典型的卖国,卖主求荣的汉奸做法,应当被人民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观文革中,毛泽东深知中国知识分子的“空谈性”和浮萍般的营生,所以提出了改造知识分子的大手笔,事实胜过雄辩,遵循毛的指示,深深扎根于人民中的知识分子,后来都成为社会之栋梁;反之,到了当今或成为伤痕派,赚钱派,反毛派,乃至于有的投靠西方主子做了汉奸的人。  

6、毛泽东  

说到文革,有的人批判,有的人为毛泽东惋惜,说是晚年失误,或者好心办错事。其实,大家都没有深刻理解毛泽东。毛泽东一介中华大儒,一代伟人,胸中装满天下,怀揣拳拳的爱民之心,且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好的一个人。他走了多少路,读过多少书,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学问可比日月,胸怀可比大海。不是你我一般平民所能体会的。笔者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可在其晚年诗词《诉衷情》中一览无余——“父母忠贞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付东流”。从今天看,社会财富在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人民群众在生活的最底层,虽然随着时光的推移,各自的生活水平上了个台阶,但是苦难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今天继续走两极分化,继续腐败,继续麻木不仁,拿人民死活不顾,那不是老蒋的轮回吗?又何必要死去无数个先烈,让人民摆脱三座大山?我们千万个不愿意毛泽东的夙愿付东流!    

对文革的反思,我们不用咒骂,不用激动,要冷静的剖析。笔者最佩服和最崇拜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君亲民贵的思想。古代圣贤都有君亲民贵的思想,但是古代圣贤要么是空谈,不实践性,从孔子周游列国碰壁而回,都可看出端倪,或者是圣贤们成就大业后,就变成了君贵民轻。只有毛泽东是坚决的坚持者和实践者,他那种舍我其谁,壮士断腕,英雄暮年的勇气,那种超出时代的战略眼光,发动了文革,其深远的意义,谜一样的魅力,应该让后代史学家们心动不已。我深信。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