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我在农村工作的一些见闻

火烧 2009-12-07 00:00:00 三农关注 1030
文章记录了在农村工作的亲身经历,包括业务办理压力、政策执行情况及基层百姓生活状态,展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与真实,以及政策对百姓的影响。

一想到农村,就想起了毛。前几日,我还打听到我一个同学是观摩一个月,我很小心的说着,还有偷玩的一个月,勇彬他们是两个月,真是不公平。结果,我就一进去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在数字的海洋和钱堆里面,小心谨慎的学习着。一个跳跃接着一个,恐惧而害怕。结果,连续几天的账,可想而知。至于在农村的其他想法和研读《三国志》等,都被业务优先所排挤。不过最近还好,偶开始熟悉了。在熟悉了主任、吴哥、向医生和黄姐以及郭师傅的时候,我也开始熟悉了。当我报着自己一天二十笔业务的时候,金融小地主所持有的一天六十笔业务着实让这小子嘲笑和让我郁闷了一番。嗨,不过翻翻最近的业务,平均七十笔业务,也不错。哈哈,以后得找机会鄙视他一下,不过在每天赶场赶集的日子里,这真是一种噩梦。一天160多笔,听黄姐说,她曾经办过一天300多笔业务。偶的神啊···我在中午和下午核账数钱就得花上半个小时以上。那还有什么时间···昨天赶集中途,办的业务中恍惚了一下,把1写成了7,额七百多笔,到后来多写了一个一,额,一千多笔。着实让我觉得这份工作的恐惧和担忧。每天都是如此的忙碌,尤其是中午核账时候,根本得不到准确数字的时候,就像今天一样,几乎是找不到空余时间,直到我核账快完的时候,居然还做了一笔16800.00业务。让我有点头晕。翻翻之前的一些,无不是在激烈的战斗中——尸横遍野,无处容身。 当然,这些都是业务忙碌的时候。当然,对于政策的感知让我在自己的业务中深深的体会的到国家政策。如果说袁剑将我带入到一个最真实的熟悉的视察端口和思想源地的话,那么这些天的业务办理着实让我对于国家的好坏产生了迷惑以及老百姓对于国家的看法居然是我们有如此大的差别。仅我所能理解和存单上所显示的,有退耕还林的补助,有生态补助(今天向医生还特意问到,这两个是不是一样的。主任很坚决说:NO),低保、耕地补助、养殖补助以及从去年开始以来轰轰烈烈的车电下乡补贴等。虽然钱不多,但是这种直接的感觉中,老百姓脸上的急切心情却是如此的真实和对于这种补贴的依赖和执着。因为就是这仅仅的一些钱,就让很多人让取款或者让我们用209,进行补记。这种对于几百块或者是十几块的奔走,褪去了人民的崇高,但却活生生的勾勒出生活在我们周围九亿百姓的真实感情。我不由得迷茫起来,在这种崩溃和维持中,基层的这种急切却打断我对于国家命运思考的进行。当我用想尽词汇去构解整个社会,去描述和去概括的时候,自以为沾沾自喜的时候。周边的现实却悄然的将这种论证击破的粉碎。这便是,我在袁剑先生中得到的一种无知的感知后的一种升华。“当体制内的官员面对真正市场的时候,他们以前的种种设想都会遭受到来自市场的挑战,以至于他们在很多时候陷入错觉以至于毁灭”。这又何尝不是对于我们这些圣贤子弟的一种嘲讽。微观社会的急剧放大,让我的思想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说,保8的任务是由我们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统计部门来完成的话。那么我们,尤其是像乌有之乡之类得到的结果结论呢?自然,他们是电脑和人工得到的数据,而我们却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和忧愁中进行了思维的加工,这难道不统计局一样,值得嘲笑和恐惧么?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理,不可不察。错误的思想和一贯而知的惯性思考中,注定选择的就是死亡和毁灭。

百姓对于切身利益的认识,是比我们这些企图勾勒和概括甚至是好心去为他们利益而进行统计和描绘做出结论的时候。他们的行动往往是说:NO。就如同,今天我们主任在与一个但保争吵的时不由说出一句刁民一样。而我们的“群众”却说出了“你又不是永远在这里上班”,以及另一个客户在对于自己经常取属于自己的补贴(原则是上一年一次或者两次,不过补贴也只有按国家的制度规定进行财政划拨)一样:你们给我开的活期存款,不就是让我能可以随便来取一样让我感到顿时好笑之余的震惊。这种对于自己切身利益的感知和彻底的维护也体现在一位老太身上,她家遭贼了,需要挂失,可是她提供不了证明,所以我们先让她到财政所取得户名和账号以后,又让她出去到别的乡(笔直的公路,不怎么方便进去)打户籍证明(本地没有派出所,几个乡统一归一个派出所管)。而这位老太的坚持不懈让我很是佩服,里面的钱居然是没有多少,但是也值得这位老太坚持。就如同一本在1998年开的存折中办理了一笔500.00的业务剩余的1.44,也会使得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翁不辞辛苦的取回他的2.53(包括利息)一样。这种着实的真实中,让我感受到政策的好处之余,同时也让我产生出深深的错觉和迷茫。对于自己判断力的一种茫然···


当然,能提供更多的还是取款,尤其是赶集时候。所谓的农村空心化在我的眼睛里面得到了真实的见证。当我中午休息之余(业务一般集中在上午),走走的时候,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在40多岁以上的中年、老年男性,以及普遍年轻的学龄儿童。女性的平均年龄可能会低一些,因为我有接触到和看到一些年轻的女性。当然,去买东西时候的一种不经意间的问都能得到答案。诚然,又回到自己在柜台办理的业务一样。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当他们颤颤巍巍的从荷包里面或者从贴身的衣物中拿出自己的存折存单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悲愤的感觉——农村的老龄化正蚕食着农村传统的建制和文化核心。尤其是在办理挂失和需要担保贷款的时候,他们的儿子或者是女儿无不是在外地务工一样。就连我在乡下之前和一个老农交流的时候,也是务农之后,养地出去打一些零碎的工再回来一样。这种对于自身经济改善的急切和热衷其实也深刻的反应出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困顿和茫然一样。在传统的驱使里,一样的日子赶集中,已经开始失去它独有的魅力——不仅仅只是一种赶集和生意而已,一种附着于这上面的文化和乡情在不断的因为这种效应中失去它最后的生命和色彩。农村的未来,让人扼腕痛心。赶集和大杂院一样,具有一种交流和融合感情的一种重要功能。而这个主力却已经被城市的魔盘所吸引所榨干,以至于他们面临着所谓汉乐府“十五从军,八十还”的尴尬境地和已经深刻植入他们体内的“破凤”。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大量派遣的年轻人员中。政府以其强大的行政力和执行力、影响力,为农村输送或者说是降低了农村的年龄平均水平。没错,这就是以附着于政府系统的各项农村就业工程。就我观察到的:我们(信用社)、拉子等(电站)、XX(财政所)、XX(学校)等,呈现出的年轻化让农村的平均年龄下降不少。加之大量的小学被合并,我想,集中于我们这种大乡的学校的学生数量应该可以强行将这种年龄化的平均数降下来。但是,失去的却是传统的互助和亲情。就正如同,那个和我们主任争执的妇女“你又不是一直在这里上班”一样,真是一语成箴,其实就我看到的一些新闻而言,农村下乡的年轻的流动性和回流的可能比城市的农民工回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的选择性和弹性太大了一样。甚至有一些大部分都是来镀金而已的,一种所谓的政治生涯的需要。那这样看来,无论是所谓的支教等下乡工作的流动性将会使得农村的发展上走上一种异端,一方面是他们自身的认识的视野开拓,但是却更多是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见识和在这种见识中进行更加适合自己利益扩大化的正常手段使用和能力的培养上。正,不就正如那位大叔说的一样:你们开给我的活期存款,不就是为了我可以随意来取一样么?让人感慨万千。至于其他,通向XX(我还真不知道这路是修到哪里的,有机会去看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已经开始进入住房水泥化,但是,在我看到的一些地方,更多都是水泥化和木制结构的房屋的混合。至于路不通的地方,那则全是木制结构。嗨···


农村,本身就缺乏自身的一种改造和聚合能力。这个是取决于中国5000年来一样的政治惯性和城市特点——中国的城市大多都以政治和经济中心作为一个地域的支配和核心所存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农村必然不会像西方尤其是英国、法国等地方农家小院一般让人怡然和赏心悦目,换句话说,农村难以取得改造以自己逻辑进行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轨迹的构建。只能说,空心化的农村里面,有的,却只是已经被时光破坏殆尽的文化和意识惯性而已。而未来,农村,真的是前途未卜。但愿,所谓的城市化和大农村建设会让农村获得真正的解放,如果不行。那至少也要腾出9亿兄弟的地方。难道真的要说,天下之大,已无容身之地,背后难道就只有只能是莫斯科么?而莫斯科后面的呢?难道只有毁灭和空洞的陷阱而已?但愿,真不是如此的结局。


感慨之后,我像如同国亚一样,如果有机会我想在天安门前——
           

         额,我的祖国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