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没糟蹋成汉字,改糟蹋诗词了
教育部推出古辞新韵计划,用流行歌曲改编古诗词引发争议,批评其破坏传统文化,质疑中西文化融合可行性,强调诗词艺术价值不可随意篡改。
| 教育部有些人最近似乎脑子不太正常——前几天他们冒充民意要修改汉字写法,刚刚被真正的民意打了回去,这回又要糟蹋古诗词了。9月8日,教育部宣布向社会征集“古辞新韵”,也就是用流行歌曲来唱古典诗词。 用流行歌曲来唱古典诗词,当然可以,而且有成功的先例。邓丽君的《虞美人》、安雯的《月满西楼》,都很好地演绎了原词的境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弘扬传统文化,理应支持。但是可惜,教育部那些人根本不是这样想的。 记者采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得到的说法是——— 教育部不排斥R&B、电子这样的西洋音乐形式,只要能编得好、流行得开,让大家能记住诗文就行;歌词不必和原诗词一字不差,可以在展示诗词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加一些字,甚至加几段词。 看看,这是什么样的原则——只要流行开,就不管曲子好坏。这种腔调听起来非常熟悉,完全就是模仿那个著名的“猫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可见,这种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谬误的理论,仍然深深植根于一些人的心中,在阻碍着我们社会的进步,在破坏着我们社会的和谐。 难以想象,用摇滚乐来唱李白、杜甫的诗,用电子乐来演奏苏轼、辛弃疾的词,用碎嘴饶舌乐来唱韦庄、晏殊的小令,会是何种的不伦不类。中国诗词,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带着中国文化的营养和色彩,具有中国式的风格和气质。西洋文化和中国文化风格迥异,硬要掺杂到一起,一定会造就一个不中不西的文化怪胎出来。 一首中国诗词,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世界,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个字而已。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西洋文化无法演绎的。即使因为歌唱而勉强记住了诗词内容,诗词的意蕴也已经被破坏得一塌糊涂,还谈何弘扬?简直是糟蹋。 中国诗词,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和格律限制,甚至连声调平仄都要讲究。如果真如教育部所言,为了流行,可以随意更改诗词字数、加字,那流行开来的还是诗词本身吗?恐怕只是挂着诗词的羊头卖流行歌曲的狗肉吧?这样只能破坏中国诗词的内在美感,玷污它的高雅名声。 教育部发起的“古辞新韵”运动,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它在本质上是反文化的。 感受一下中西杂交风格的唐诗吧—— 第一段(饶舌风格): 嘿,老杜!我们好久不见你在哪里? 嘿,工部,如果真的是你,请打招呼! 别对着我笑,我远在东吴, 别对着我哭,你别装无助。 …… 恩恩怨怨,没人会认输。 舞文弄墨,一点都不酷。 笑一笑老杜,快乐会无数。 喝完了这壶,你赶紧上路! 第二段(杂烩风格) 两个黄鹂鸣翠柳,鸣翠柳哇鸣翠柳哇(背景和声:公的母的全都有哇)…… 一行那个白鹭哇上呀嘛上青天啊(背景和声:不是白天也不是黑天) 我家的窗户吹进来西岭的千秋雪(背景和声、京剧味的: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积雪还不融化?)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对门开往江苏的破船?(背景和声、船工号子:摇哇摇哇摇哇摇……) 第三段(饶舌风格) 呛呛cei 呛呛cei, 老杜你快来江苏玩一玩。 要向前看不向后看, 要向好看不向坏看。 一路过来要很费力气, 但你的目标还是要继续 我在苏州等着你…… |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