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火烧 2009-12-0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人活着的意义,从哲学角度分析人作为客观存在、活生生和有思想的三重属性,强调人性解放与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人到底是什么?从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开始,人类已经围绕这个问题自强不息地求索了几千年,求索的结果是想把人从客观存在的物变成独立自由的人,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古希腊崇尚美学的文化氛围孕育了一大批先哲,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实在是太多了。他们曾经都试图以自己最客观的角度,从整个历史进程和社会范围用一个摆脱时空束缚的眼光去诠释人这个历来有争议的概念。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成为第一个发现人的。紧接着一代宗师苏格拉底则进一步阐述:人的灵魂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人应该研究自己的心灵,心灵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从此人类的哲学家开始把研究客观世界的目光转向诠释人之何物上,从对自然的敬畏转向了对人性的尊重。  

   西方哲学史有两大高峰,第一高峰是前四五世纪的古希腊,而另一个高峰则是十七十八世纪的的欧洲。一个黑暗的时代曾使西欧的哲学停滞了上千年,而人与自然分家后,人的灵魂却没有真正的从宗教绝对权威囚笼中释放出来。于是,在一个人们普遍渴望灵魂自由土壤中,一场解放人性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破土而出。“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卢梭提出了“天赋人权说”;笛卡尔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来发展文化科学;要解放人性,就必须先战胜上帝,在上帝华丽的衣裳被众哲学家撕得稀巴烂之时,尼采更为放肆,大喊“上帝死了”。  

几千年来,先哲们对人之何物的回答已经对人作了一个很好全面的诠释了。人首先是客观存在的,其次人是活生生的,最后人是有思想的。只有同时拥有这三大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之时,我们伟大的母亲便给我们创造了一副客观存在的肉体,让我们可以被别人所触摸到、意识到、感觉到。但是人这个客观存在又不同于其他的客观存在,因为人这个客观存在天生就比其他的客观存在拥有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拥有更多的发展潜力。  

人有另一个属性就是人是活生生的,这就再次把人和没生命没呼吸没活动没感情的客观存在区别开来。人这副躯体有血有肉,既能呼吸又能活动,既能感觉外界又能感觉自我。当我们被刀子侵入肉体时,我们能感觉到肉体的痛楚;当我们失去亲人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精神的悲伤。我们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有离愁聚欢。但是活生生的我们还不足以让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于是,我们必须拥有一个和宇宙之内所有一切东西有区别的东西,那就是思想。生物学家达尔文讲过,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思想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环节。法国著名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因为有了思想,有了作为人的思考能力,所以我以人的形态存在于世间。我不思我亦在,但仅仅是存在,并没有以人的方式存在。爱默生曾经认为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今天我要说一个伟大的思想会强化灵魂和生命。思想之于人,犹太阳之于大地。一个伟大思想的万丈光芒,能把一个人身上所有无知的冰霜都给融化掉,所有愚昧的黑暗都给驱散走,并能以其对灵魂强大的穿透力穿梭于时空之间。  

当我们弄清楚人之何物时,我们接着便要弄清楚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爱因斯坦在晚年曾作过如下一段自白: 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想来这世上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的人从小就弄懂了,但有的人活了一辈子,到奄奄一息之时还仍未弄懂。所以,有的人从小便立志,有的人到老仍是漫无目的的活着。  

     法国诗人吕凯特说过,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要使我们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虚度,要使我们不被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所迷惑,我们就必须尽早地弄清楚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当今社会的文明高度发达,物欲横流,世界充满太多的诱惑。而在如今这个社会舞台中,社会的一切关系都在以物质利益为中心。于是,在社会舞台上的两种奴隶诞生了。一种是物质的奴隶,另一种是彻底的奴隶。  

先说物质的奴隶。由于这个社会物欲横流,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金迷纸醉、灯红酒绿经常会轻易地挡住我们的双眼,从而让我们失去我们对自己心灵的真正判断,成为物质利益舞台上的表演者。我们很庆幸我们拥有一个能感观外界的躯体,但是有时候我们就很容易为了某种肉体上的享受而将自己的灵魂陷于低俗的泥泞。我们都渴望去做物质的主人,但往往我们却不自觉地沦为了物质的奴隶。大多时候,我们仅仅为了肉体上的一丁点满足,就让我们的灵魂受了重创。我们一直不断地在寻找,一味地在追逐,但在此同时,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心灵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到头来,一切富贵荣华如流水般烟消云散,剩下自己在原地发愣忏悔。其实世界上最美丽最永恒的东西莫过于最朴素最朴实的东西,就像太阳一样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那才是最美丽的最永恒的。因此,我们要发现自己,理解自己,我们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实现我们人生真正的意义。  

另一种则是彻底的奴隶。彻底的奴隶是不想当主人的,自认自己平庸,自认自己无能的那一批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没有追求,没有抱负,没有想法。特别是年轻的那一批,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到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水份,没有养料,表面看起来很年轻,其实他们的心已经老了,已经枯萎了。他们认为日子是混出来的,混一天是一天,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在虚拟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而对现实世界却从来不敢正视。这种人很容易就沦为社会中的弱者,因为他们默默地生活在别人规则之下,承认自己是弱者,默认自己平庸无能,他们到处寻找精神寄托,抑或沉缅于虚拟世界,以此慰藉自己的生命。所以这种人只能在世界上沦为彻底的奴隶。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世俗中的两种活生生的生命了。现在我要赞赞一个人,此人具说俱有“超能力”,传说她的一笑,相当于在马尔代夫一场百年不遇海啸所放发出来的能量,能让天上的大雁立即掉下,让水里的鱼儿立即翻白。她就是----鼎鼎大名的芙蓉姐姐。大家听到“芙蓉姐姐”四个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都会立马受到其地震波的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想想,是什么让芙蓉姐姐这种人浮出世俗社会的?曾经有一个文章的标题叫《救救那个叫芙蓉姐姐的孩子吧》,我觉得很可笑,需要拯救的是芙蓉姐姐还是我们自己呢?是芙蓉姐姐不健康还是我们不正常呢?是我们自己不敢大胆就不允许别人张扬,是我们自己自卑就不允许别人自信。芙蓉姐姐或许并不是疯子,而是一个真正看透世俗的人。或许她认为世间的人太无聊太庸俗太可笑了,自己既然不能打败世俗,那么就好好玩弄世俗。于是,在一个世俗充斥网络媒体的时代,她就选择了一种特有的方式去凌驾世俗。这其中倒大有一种宋朝人的“大隐隐于朝”的境界。  

当然,我并不赞同大家去当“芙蓉姐姐”,要不,这个世界真善美的标准就被彻底的颠覆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一种特有的方式,入于世而又出于世,在喧阗的市井中心灵保持一份自我,在明争暗斗的朝堂上灵魂留住一份依然。  

活着,先要明白我们一直都在做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要尽量以我们最大的视角,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全范围思考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所做并将要做的事,思考我们做得对不对,做得有没意义。  

     苏子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人生短短几十年,多少花落花开,几度日出日落。我们不能沉于伤时而忘记了我们伟大的造物能力。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可以很伟大,因为他能为世界造出很多的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人也可以很平庸,因为他也能一事无成,淹没于平庸中。我们所熟悉的雷锋焦裕禄等人,生活在一个没有网络媒体的时代,亦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却能家喻户晓,至今仍不褪色,因为他们的生命是伟大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为世界创造的东西让他的价值永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在虚度光阴,他的生命从来都没开始过,或许他只是人间的一个摆设而已。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一个人如果死了而不能埋在活人的心理,那么他是真的死了。因此,一个人活着,他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一个人死了,他能继续活在别人的心里,那么他的生命是永恒的不朽的。

    作为活生生生命的我们,在庆幸我们拥有一个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发达的脑袋同时,我们要用之来思考我们的人生。或许我们中间有些人自卑自己的智商,或许我们中间有些人自卑自己的思维。但是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因为高智商并不代表智慧,智慧并不一定要有高智商。高智商在太多情况下仅表现为一种容易误导我们的小聪明,而没有表现成一种大智慧。我们可以没有小聪明,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大智慧。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小聪明往往只能谋一时或谋一域,而只有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谋万世谋全局。所以我们要学会思考,从万世和全局出发,不断反求诸已,才能入于世而又出于世,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