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网上对许多事情都争论不休,但我能看到至少有两个问题大家基本上没有争论,都是批评指责的。其一是央视,其二是中国教育。对这两个事物的批判是全方位的。
不过我自从知道中国有文革,美国有麦卡锡主义横行的时代,我就对大家众口一词的东西保持警惕。保持警惕不是为了反潮流,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不人云亦云,跌进从众心理,社会认同的误区。当然,经过思考后认为大众是对的,不妨从之,关键是要经过独立思考的这一过程。
对中国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及教育方法上。中国教育当然有自己的问题,而且问题相当严重。我们从媒体和网络上随便找一篇谈教育文章,基本上都是指出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批判中国教育如何害了我们的孩子。对于这些批评我认为大部分都是对的,但这些批评不是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大家让中国教育承担了太多的东西,而中国教育无法承受之重。
中国教育被大家批判的很厉害的一个方面是它没有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尤其是没有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当然就更谈不上什么大师了。这说的没错,中国的确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不会有大师级的科学家,这也就无法满足一些人的浓厚的诺贝尔奖的情结(这里不包括和平奖和文学奖)。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都归结于中国的教育,那是非常偏颇的,这种偏颇下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要解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在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观察考量,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办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走上了一条拥抱全球化,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道路,也就是我们凭借在国际范围内的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以生产价格同样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分享国际化的红利。这就是应用的比较优势理论,而且这一理论的应用的确是大幅度的提升了我们的经济总量。一个小学生曾经对我说,你知道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外国人富吗?那是因为外国人是靠脑子挣钱的,而我们是靠力气吃饭的。这个小学生也许学说他的父母的话,不过这话真的很有道理。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我们是否应该问一下:我们的产业结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否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的人才?依我看,中国现在的产业结构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人才,这才是造成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中国的发展真的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的人才,那么这种需求一定会倒逼我们的教育体系产生这样的人才。实际上这几十年从来没有产生这样的倒逼。没有这种需求,何来这种人才。即使我们的中国教育真的英明神武,培养出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那么这些人走向社会后,谁需要他们?就拿中国著名的华为公司来说,华为是中国最注重研发的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以及研发投入的数额和比例都在中国名列前茅的,即使这样,华为公司也承认自己没有原创性的发明,这样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华为的发展战略还是跟随战略,跟着外国公司的后面前进。也就是说,一个电信方面的科学家可能不适合在华为工作,贝尔实验室可能更适合他。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上能干什么?没有实践,用进废退,创新能力也会消失。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不少是中学生都能干的,也就是说,他上大学学的都富余,更谈不上需要创新能力了。
大家批评中国教育,一般都会拿美国来对比,美国确实出了很多的高级人才,学术大师等。大家一般把此归功于美国的教育,但是大家似乎没有注意到,美国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大量的需求对产生这样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有大量的高科技公司,比如说微软和谷歌,它就会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这还不是一般的写代码的那种软件人才,这样的业务都大量的外包了,它需要的是高级软件人才,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有需求就有供给,大学也就会专门培养这样的人才。而且人才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步,美国有大量这样的实践机会,中国有吗?现今中国更多的需要那种把已有的知识能够运用起来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中国的教育也的确能提供,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教育也算是合格的。如果我们中国真的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即使学校不能提供这样的人才,我相信只要有这样的机会,不少人还是可以在实践中自我努力和提高,把自己变成创新型的人才。
不要小看了社会需求,比如说当知识分子需要论文数量时,据路透社报道,中国的论文数量就的确上去了。由于我们的产业国际分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使得我们的利润比较微薄,企业也拿不出钱来搞创新,这也是一个我们不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原因,最终成了恶性循环:越不创新越没有利润,越没有利润就越不创新。
对中国教育的另一种主要的批评是它没有培养出学生的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维;还有的说中国教育没有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等等。这些说法我觉得也对也不对。不太对的地方是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体系有责任,但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也同样有责任。还有一个人要负更大的责任,那就是学生自己。这些种种的能力培养不能指望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短短时间,而是要自己本身要多加学习,自我提高。就像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曾听说西方国家教授这门功课。但是我看到的一些西方人士的文章,我个人觉得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似乎并不比中国人强多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学这门功课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自己本身,自己认真的学习,认真的练习,能力才能提高。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想具有某种能力,关键是我们自己真的愿意去学习,去付出。不要把自己的失败都归咎于中国教育,那样中国的的确糟糕的教育就成了自己的一块遮羞布,这对谁有好处?
批判中国教育是对的,但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它,它是难以承受的,也是不公正的,只在教育上打转转,是不会有出路的。我们整个社会应共同承担这个责任。现今对中国培养不出人才的批评,是不是预示着中国的产业在升级,需求更高级的人才?如果真是这样,则中国幸甚。如果只是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为公共而公共,为发言而发言,社会及产业依旧老样子,那么我们呼唤创新型的人才现在只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