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出口成品油无法辩驳
2009-11-30 财经网
中国石油巨头是否向国外贱价出口成品油,应凭借客观的数据与理性的态度深入讨论
最近关于中国石油巨头是否向国外贱价出口成品油的讨论正在向纵深发展,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数据与理性的态度将这一讨论推向深入,以找到中国石油领域的症结。
按照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周若洪的分析,中国石油巨头并未向国外廉价出售成品油,但细细分析,辩解者所提出的理由很难解释大众的质疑。
第一,按海关统计的金额和数量计算的价格为不含税价,而国内销售的成品油价格包含了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两者不具有可比性。
关键问题来了,中国的成品油中包含的税负到底有多高?今年7月29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接受采访时表示,各国成品油中包含的税收差别非常大,欧洲地区燃油税非常高,基本占到油价的150%到200%,美国燃油税占到油价的30%左右。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里,每一升中含有1块钱消费税,再加上其它税费,1升里面大约2块钱是相关税费。这与《中国石化报》2009年8月13号的报道可以互相印证,该报报道说,国家发改委最近披露,在调价后京标93号汽油价格为例,消费者每升汽油支付的6.19元中有1元是消费税,此外还包括总额1元多的增值税、城建教育附加等。我国成品油税负占整个油价的35%至38%。即便我们放宽标准上调到40%,出口的成品油价格仍然远远低于国内的销售价。
细算税费会发现比我们想像中要低。增值税17%;消费税汽油:无铅汽油每升税额0.2元,含铅汽油每升0.28元;消费税柴油:每升税额0.1元;城建按消费税税金的7%计算;教育按消费税税金的3%计算。以无铅汽油为例,增值税:2.4X17%=0.408,消费税无铅0.2,城建税0.2X7%=0.014,教育附加0.2X3%=0.006,地方教育附加0.2X1%=0.002,价税费油价合计2.4+0.408+0.2+0.014+0.006+0.002=3.03(元)。而目前的国内油价远高于3.03元,甚至是两倍以上。从以上数据可见,成品油“贱卖”国际市场是因为不含税,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我国成品油绝大部分以保税方式出口,国有石油出口企业安享税收优惠政策。以天津为例,前9月天津口岸以保税仓库货物方式出口成品油44.2万吨,增长2.4倍,占同期天津口岸成品油出口总量的98.2%。国有企业出口为主,前9个月国有企业在天津口岸出口成品油44.6万吨,增长2.2倍,占同期天津口岸成品油出口总量的99.1%。主要出口至巴拿马,原因是巴拿马籍的散货运船靠港加油。以往散货船船东历来的做法是绕航去香港或新加坡加油,今年由于散货船舶租金暴涨,绕航加油成本提高,国际船舶在我国加保税燃料油现象大幅增加。今年1~7月天津口岸对巴拿马出口成品油13.2万吨,增长54.7%,占同期天津口岸成品油出口总量的89.2%。
也就是说,天津等港口保税区内的低价油支撑了国际干散货运市场的炒家,使得运输指数大幅提高,让中国出口企业大受其害。
第二,中国石油企业是来料加工。
中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成品油国内外销售价格的巨大差异跟海关统计口径有关,还与成品油的构成以及不同的贸易方式等因素相关,出口价格并不能简而化之。”其中就包括,来料加工的成品油贸易,即资源国让中国加工原油,付给中国石油公司不多的加工费,但中国的成品油出口量却会因此大量攀升,这种情况会拉低平均出口价格。换句话说,中石化等石油巨头做的是来料加工,赚的是加工费。
如果此说成立,中国原油进口应该同比大幅增加。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不能支撑这一解释,今年前3季度中国累计进口原油1.5亿吨,同比增长8.2%,而同期中国出口成品油1,704万吨,同比增长37.9%——进口的原油数量远远不敌出口的成品油数量。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进出口的价格都在下降,我国出口成品油1,704万吨价值78.3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3.5%,而进口平均价格下跌48.6%,进口价下降更多。这只能说明一点,就是国际市场需求不旺,中国消费者完全可以享受与国际消费者同等的低价待遇。
我国原油进口三大来源地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伊朗——今年前3季度,中国自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2,896万吨,增长14.8%,占同期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9.8%;自安哥拉进口2,173万吨,下降8.9%,占14.9%;自伊朗进口1,857万吨,增长9.4%,占12.7%。,我国的成品油出口显然不是这些国家,而是东盟、我国香港地区等地,而巴拿马则是保税区加油为主。
国内市场批零倒挂反应了国内成品油价格虚高,价格完全与市场相逆。据易贸资讯数据监测,目前华南炼厂93#汽油不含税的对国内销售的出厂价为5065元每吨,而不含税的出口价格为4565元每吨,即出厂价高于出口价500元每吨。目前中石化炼厂93#汽油的出厂价为7314元每吨,但各地批发价平均为6904元每吨,说明成品油存在滞销现象。国内成品油价的节节攀升不是市场的产物,而是行政与利益集团游说的产物。
第三,中国石油企业出口的成品油包括价格比较低的石脑油、发电用的重油等,这些低价油品拉低了出口成品油的平均价格。
那我们就来看看石脑油出口的数据。由于国际石脑油价格同比暴跌35.43%,今年1到8月,我国石脑油以进口为主,国际石脑油价格,因此中国石脑油单月进口量仍呈现同比暴增。今年1-8月中国共进口石脑油132.8万吨,累计同比增长262%;而1-8月共出口石脑油40万吨,累计同比大跌68%。9月同样如此,进口环比增加43.33%,同比增加544.19%,出口环比下降--31.93%,同比增加31.97%,可见,有关方面用石脑油这些出口来辩解,却又不告知具体进出口数据,铁定是想忽悠大众的。
之所以要降价出口,主要是石油垄断企业经过十几年的上下游扩张,拥有了非常强大的炼油能力。以中石油为例,中石油一批大型炼化基地在2008年相继建成投产,炼化规模实力大幅提升,原油加工量、炼化主要产品产量再创历史好水平。维持巨大的产能,却又无处可销,向外降价销售就是主要渠道之一。
注:仔细查了数据,发现石油巨头的辩解,除了忽悠,还是忽悠。
希望他们能以真诚的态度回应大众疑问,不要以为还生活在信息封闭的时代,一句“你们不了解情况”难以回答质疑。
如果上述数据有误,石油企业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数据,他们高高在上的态度,自己踢掉了落地的梯子,让自己不尴不尬高悬于半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18dcb0100glb0.html
中国石油企业卖国是假压榨国内消费者是真
2009-11-26 每日经济新闻
有一篇关于中国石油出口的文章激起了国内成品油消费者的愤怒,文章的标题十分耸动,叫《中国石油企业丧尽天良》。
中国石油企业今年出口增加、出口价格远远低于国内销售价格,有压内媚外之嫌。数据来自于11月《商务周刊》的统计,1-8月中国出口成品油1496万吨,出口额66.5亿美元,平均每吨444.5美元/吨,折合人民币3036元/吨。汽油密度为0.739,1吨汽油大致等于1353升;柴油密度为0.86,1吨柴油大致等于1163升。也就是说,按1吨成品油大约=1258升计,平均的出口价格是:3036/1258=2.4元/升。
受到内需下降的冲击,中国石油出口数量增加而收入大幅下滑。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09年前3季度中国出口成品油1,704万吨,同比增长37.9%,进口成品油2,890万吨,同比下降8.2%。但出口收入反而下降,出口成品油1,704万吨价值78.3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3.5%。
判中国石油企业卖国罪恐怕不成立。国际其他石油出口国收入同比下降。11月初,美国政府能源部麾下的能源情报署(EIA)把其对欧佩克2010年石油出口收入的预测从上一次预测的5030亿美元提高到了7500亿美元,预计今年收入5760亿美元,远远低于欧佩克2008年获得的创纪录收入9660亿美元,原油价格在2008年曾一度达到每桶14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中国不出口石油是行不通的,中国主要的石油出口地是中国香港地区、东盟、巴拿马等地区和国家,东盟是缺少原油且是贸易一体化的重点区域,巴拿马是中国进出口航运的主要运输渠道,出于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中国有必要向这些地区出口石油。并且,中国石油需要填谷削峰,生产量增加意味着在经济下降周期出口量的上升,进口某些品种的石油、出口某些品种的石油是生产所需。中国石油出口价的博弈不可能脱离国际油价的大背景,仅按照出口量与出口额是无法计算出确切的石油出口价的。中国绝大多数石油通过保税区出口,还有出口下单时的博弈,情况十分复杂。
令人愤怒的是,在中国石油产能扩张、内需不足出口价格下降之时,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却在节节上升。
到目前为止,中国成品油8次调价,总体而言,涨多跌少,上涨的幅度大下调的幅度小,五次上调,三次下调,导致目前成品油价已经上调至2007年以来的高位。以北京为例,2009 年初成品油价格零售价为90 号汽油(III)6780 元/吨,0 号柴油6240 元/吨,现在北京成品油价格为汽油8300 元/吨,0 号柴油7630 元/吨。
就在调价之前,9月份中国的汽柴油出口还创出高位。中国9月汽油出口50.6万吨,同比增长153.45%,达到2009年年内第三高,8月汽油出口达51.8万吨。前9月汽油出口313万吨,同比增长143%,前9月柴油出口激增至326万吨,增长10倍。此外,柴油出口9月达到了29.3万吨,同比增长1066.29%。8月份出口柴油39.5万吨,去年同期出口量飙升逾1800%。
国内油价高不高一个反向指标就是走私油品是否活跃。截至11月5日,不考虑时差情况下,新加坡进口汽油完税价比上海市场零售价低约800元/吨,而柴油进口完税价比上海零售市场低约450元/吨,加之本次上调480元/吨,如果原油价格持续上涨或持平,走私成品油有利润可图。此前走私活跃已是既成事实。
11月10日调价后,全年静态测算,将增厚中国石化业绩0.365元、中国石油0.149元。而在不考虑特别收益金的情况下,原油价格上涨10美元/桶,中国石油业绩增厚0.22元、中国石化增厚0.17元。如果炼油毛利锁定,油价上调对中国石油更有利。而这部分收益还没有加上石油巨头在国内外套利的收益。即便如此,石油巨头及冲锋在前的石油巨头仍在呼吁油价未调到位,现在又以“气荒”逼宫提价天然气。此时,中国石油化工的下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在低价甩卖。
让消费者为石油巨头作贡献不妨明说,要发展低碳经济也尽可明言,中国的石油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影响,中国消费者为中国石油巨头成为市值第一公司作出了贡献,石油企业总应该有感恩之心。但现在,石油巨头显然把消费者当成了冤大头,让人掏了钱,还在说自己的牺牲有多大。这话他们应该向国外购油者说才是,不过,国际购油者一切以市场说话,不听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