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新老修正主义的拙劣辩护士(1-2)

火烧 2009-11-13 00:00:00 思潮碰撞 1029
文章批判田瑞昌为新老修正主义辩护,指出其歪曲马列主义,支持资本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理论,主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对修正主义进行深刻揭露与驳斥。

新老修正主义的拙劣辩护士

——简评田瑞昌同志向《毛泽东旗帜网》网友挑战的长文

刘日新

原载:毛泽东旗帜网

2009年9月25日,田瑞昌同志发表约7万字的长文,向《旗帜网》的网友挑战。我是《旗帜网》的老网友,挑战就应战,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反复阅读长文,虽然也看到他给别人扣过几回“左倾幼稚病”的帽子,但文辞总的并不尖刻激烈;可内容却是目空一切,自诩甚高,甭说瞧不起《旗帜网》的网友,也瞧不起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者,即使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马、恩、列、斯、毛,认为都不如他高明,都犯错误了。他胡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与《哥达纲领批判》观点自相矛盾。他一再反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暴力革命,认为资本主义经过改良,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甚至宣称,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欧美大国所采取的举措,大多带有社会主义的特征,世界的发展又一次向社会主义倾斜。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为资产阶级、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标准的修正主义者,不仅要为中国当今的修正主义辩护,而且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扳倒,回到伯恩斯坦老修正主义的道路上去。他把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推翻了,把联共(布)党史推翻了,把中共党史也推翻了。但把一把他的脉,发现他在理论上,却是半瓶子醋,晃得很,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似懂非懂,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对实际情况,包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不了解,对当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成就不了解,对当前世界经济情况也不了解。坐在天府之国的书斋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修正书。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不可一世。写出的长文,东拉西扯,杂乱无章,提出的许多问题需要批驳,没空一一加以驳斥,下面且挑出几个重大问题略加评论。

一、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为xxx复辟资本主义寻找理论根据,岂不可笑?

改革开放之初,xxx要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言,在一页提纲纸上亲笔写了两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好起来,搞一段资本主义。”于光远这些秀才在公布此话时,把前一句话改成“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一句话没公开。他把这页纸保存下来。后来有人批他的文章着意要搞资本主义,他有恃无恐,说自己是有根据的。这一页纸也慢慢在内部复印流传开来。以后此话改头换面、经过精心包装的版本,如“补课论”(补资本主义之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十二大),“初级阶段论”(十三大)等也广为传布。现在官方对“补课论”已不再宣传了,因为太露骨了,被马列主义者批倒了,老百姓也看透了,已经臭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现在中外人士大都认识到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可以说基本上已形成共识。对“初级阶段论”,相当多的中外人士也已看清,但国内有的人还受蒙蔽,田瑞昌就是其中的一个。尽管他在长文中提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叫‘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以原有的社会主义观念来看,它怎么也不像社会主义,倒像是资本主义。”但由于田瑞昌是站在xxx一边的错误立场上,是反对原有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即使是搞资本主义,他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为xxx修正主义的“初级阶段论”辩护。

“初级阶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学说的修正。大家知道,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头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低级阶段(第一阶段,通常叫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2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有一节专门科学地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的学说。毛主席高度评价两个阶段的学说,指出:“现在我们说共产主义分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是马克思在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所作的科学预见。”(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下)第70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清样本)

xxx在1980年时,也相信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xxx文选》第二卷第351-352页)但是到了1987年,这个“改革开放的总xxx”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180度大转弯,立意要修正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当得知十三大报告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全篇立论的根据时,对起草报告的精英表示“这个设计好。”还说,十三大报告说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xxx文选》第三卷第252页)即使赵紫阳被他定性犯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错误,实际上是当了他的替罪羊,撤了职,他仍说十三大报告一个字也不能改。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说,赵紫阳在十三大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又说“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该书第522页)赵紫阳在报告中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的特定阶段。”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又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0、12页)这里最后一句,在经济学理论上是不通的。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有三种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型态,说它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此话不通。当年学习十三大文件时,许多人给上级提了这个问题,领导人谁也解答不清。后来据知情人透露,赵紫阳内部对别人说,这里所说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他所以要这样说,是为了好通过。实际上,文化程度不高(高中生)的赵紫阳这种似是而非、文理不通的语言,是为了自欺欺人,蒙骗党内外群众。

在前三十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无论东方或西方国家,还是联合国,这是一种常识。1992年,赵紫阳的继任者江泽民,在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以后他委托马洪主编了一本《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书中明确提出,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两家,即只有姓“资”一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共性,并引用xxx的话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该书第6页)以上引用的这些叙述,把初级阶段的提出、及在初级阶段要搞资本主义的来龙去脉,应当说基本上暴露出来了。

1992年xxx在南巡讲话中,进一步把初级阶段原定一百年的时间延长了。“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同上,第379-380页)温家宝这个接班人,十七大前夕,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初级阶段的文章,传承xxx理论,突出其所需时间这一段话。通常说一代人30岁(实际上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如几代按5代计算,则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需要150年;如十几代按15代计算,则需450年;如几十代按30-50代人计算,则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共需900-1500年时间。(如一代人按现在的平均寿命计算,则初级阶段所需时间更要长一倍以上。)至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更是遥遥无期。这不是变相宣扬资产阶级污蔑共产党宣传美好的共产主义是骗人的“乌托邦”吗?田瑞昌相信这种资产阶级污蔑共产主义是乌托邦的谎话,反过来指责批判他的人犯了“左倾急性病”,可见他的资产阶级立场是多么坚定!

中外人士对初级阶段的评价几乎一致。

中国的老百姓讲得很实在:“初级阶段是个框,什么都可往里边装。”“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顶级智囊布热津斯斯基,在1989年所著《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中说:“中国领导人提出了非同一般的思想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以生产力落后和中国历史独特为借口,为党背离传统马列主义的作法进行开脱。”

布热津斯斯基的话,讲得不对吗?且以十三大报告的当事人赵紫阳的话来对照一下。《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香港2007年《开放出版社》,宗凤鸣记录)1992年7月5日对这个问题交了底:“所谓改革的理论,就是落后的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是走‘过了头’,必须退回来。”“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增加社会主义成分,来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由于毛主席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阶段,超越阶段地实行社会主义,欲速则不达,也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这需要从思想上重新理顺过来。”他在前几天还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改革的理论。”后来又说过:“在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不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必须补资本主义课。”田瑞昌同赵紫阳一个鼻孔出气,也一再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搞早了,搞快了,搞糟了,似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早产儿”。田瑞昌还说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搞早了,搞快了,搞糟了,似乎也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早产儿”。这样,中共党史要推翻,联共(布)党史要推翻。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只是民主革命的同路人,是反对搞社会主义革命的陈独秀、托洛斯基主义者,或称“托陈取消派”。(参见《毛泽东选集》1951年,人民出版社,第238页注四;《中共党史大事年表》,1981年,人民出版社,第27页。《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243-244、255-256页。)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老反对派,不是一丘之貉吗?我怀疑,田瑞昌可能读过并深信《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否则其观点何其相似乃尔?

田瑞昌与赵紫阳一样,对xxx要搞资本主义心领神会,并竭力为之涂脂抹粉,甚至企图从《共产党宣言》寻找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根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讲共产的。“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从这个意义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5页)“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上,第271-272页)

为此,第一步,首先要夺取政权。“工人革命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第二步,尽快发展经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同上,第272页)

田瑞昌引证《共产党宣言》,抛开这些基本原理,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证第二章末尾的“十条革命措施”,拚命从中“捏造”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承认私有经济继续长期存在的。”

这里,首先必须强调指出,田瑞昌抓住的“十条革命措施”这根救命稻草,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宣言》中指出的“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十条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再次重申“那些革命措施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出“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当有不同的写法了。”这实际上是说“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28,238页)

其次,如上所引述,既然“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黑体是引者用的,以引起注意),又怎么可能“承认公有制经济与私有经济长期存在”呢?由此可见,这是挖空心思,故意歪曲经典著作,以便为其所深信的中国现行修正主义政策辩护。

田瑞昌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要经过漫长的道路,”资本主义应长期存在,于是否定并批判苏联十月革命“采取全部夺取与剥夺的方式,可谓一统归公”,完全违反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原理,似乎列宁犯了错误,“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认为,这是造谣惑众,强词夺理。《共产党宣言》一再讲要“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田瑞昌长文‘再谈’部分公然歪曲说‘马克思不是主张全部剥夺’)“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消灭私有制。” 十月革命苏联这样做了,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错?错的是修正主义分子,歪曲马克思主义,否定历史,死心塌地用以为修正主义路线服务。

田瑞昌说什么十月革命剥夺资本家这种做法,在当时一段时间内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必须指出,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由于十月革命废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消灭了剥削,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不仅对当时更为以后促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读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人都知道,苏联经过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年),过渡到恢复国民经济的和平时期(1921-1925年)。这时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由余粮收集制改为实行粮食税。这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迅速发展,从而又促进了工业的恢复。经过恢复时期,工农业迅速超过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1926-1928年,苏联实行了三个“年度控制数字”(实际上是三个简易的年度计划)之后,从1929-193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奋斗。由于劳动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1932年,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工业平均每年增长22%,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钢产量达到593万吨,仅次于美国(139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农业也实现了集体化,变成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每年提供给国家的商品粮比个体农业时增加一倍多。

应当指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的经济危机,生产力遭到大破坏,经济倒退几十年。如1929年的危机,美国的钢产量倒退31年,煤产量倒退28年,出口额倒退35年。英国钢产量倒退23年,生铁产量倒退76年,外贸易额倒退36年。而在这同时,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大为改善。1936年公布了《苏联宪法》,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而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在大萧条的阴影下仍没有缓过气来。

从较长时间看,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美国,即使到了近代,仍是如此。从1981-1989年,在原有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平均每年增长3.6%以上,而美国不到2.9%。(《苏联国民经济1989年统计年鉴》,1990年俄文版,第675页)1988年,陈云说:“苏联同美国抗衡,到现在才用了七十一年。而美国,从华盛顿时代算起,到现在近二百年。”(《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66-367页)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在宇航(苏联是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教育(广大群众的文化程度达到准大学生的水平),和一些工业行业,领先于美国。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超过美国,如石油为6.07亿吨/3.85亿吨,天然气为7420亿立方米/4900亿立方米,钢16000万吨/9500万吨,棉织品81亿平方米/39亿平方米,毛织品7.21亿平方米/1.57亿平方米,牛奶10850万吨/6540万吨,等等。在这些硬梆梆的事实和数据面前,请辩护士对比一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到底是哪一种生产关系具有优越性,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到底是哪一种社会制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快呢?至于说什么苏联经济没有搞上去,是由于列宁、斯大林领导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了”,这纯粹是主观武断的瞎说。苏联亡党亡国,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修正主义头子罪责难逃。特别是篡夺了苏共领导权的最后一个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他说:“我生活的目的就是要消灭共产主义。”(原载捷克《对话》杂志1999年146期)试问在这样一个凶恶的反共产主义的敌人把持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能不失败吗?

长文又说,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未从根本上摆脱苏式道路的影响,”也对经济造成很大破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这里且引xxx1979年一句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进步。我们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速度。”(《xxx文选》第二卷第167页)试问你为之辩护的你们的“改革开放的总xxx”的话,怎么也忘记了呢?这不是他狠狠打了你一板屁股吗?

现在再看国家统计局的几个数据:前三十年按当时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物质生产体系(MPS),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5%,国民收入年增长7.3%。按现在使用的国民核算体系(SNA),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4%。以上速度比西方大国快两三倍。中国在这么长时间、保持这么高的速度,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革期间,我国的经济是受到了影响,但国内生产总值(GDP)仍年均增长5.7%,比西方大国常年的速度快一两倍。辩护士田瑞昌不说西方大国的经济崩溃,而偏说文革期间“我国的经济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这样不顾事实,信口雌黄,手法不是太拙劣了吗?

(未完待续)

新老修正主义的拙劣辩护士
——二评田瑞昌同志向《毛泽东旗帜网》网友挑战的长文


刘日新

二、为错误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辩护,竟同叛徒柯尔奈的短缺经济学沆瀣一气,岂不可悲?
马克思没有专门写过论述共产主义的著作,一般都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对比其弊病,顺便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或特征;在同机会主义作斗争时,批判其错误,顺利指出关于共产主义的正确观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辩护士跟着总xxx予以否定;对其“唯生产力论”,大力为之辩护。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或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又说:“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65、272页)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并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给它们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同上,第三卷第443页)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曾经对比资本主义,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69页)而社会主义社会,则要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说:“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地从事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54页。黑体是原有的。)
恩格斯也说:“大工业造成一种绝对必须的局面,那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同上,第一卷,第217页)
我国经济工作的老领导陈云说:“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马克思就设想过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44页)在前30年,我国实行的计划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三个特征,是按劳分配。这与资产阶级社会“劳者不获,获者不劳”是根本对立的。按劳分配,也不是机会主义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劳动者集体一年所创造的社会总产品,要从中扣除社会再生产所需的各个部分以后,按照劳动者所作的贡献分配给个人的部分。这些个人的消费品,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个人财富。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首先提出来的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9-12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一百多年来经过理论上的广泛传播,经过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过二战后在东欧、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较长时间的实践,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和本质,已成为东西方学者的共识。首先是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西方正派的经济学家,他们普遍承认三大特征。如英国的学者认为:“在不少人看来,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同义词。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经济普遍具有如下特征:〔1〕权力集中于代表无产阶级的共产党,〔2〕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3〕经济计划制度,〔4〕取消来自资产的各项收入〔地租,利息和利润〕”(《现代经济学词典》〔英〕戴维∙W∙皮尔斯主编,第55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国人上面这一段话,提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同义词”。这很重要,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们反对社会主义,也往往从这三大特征下手。例如,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提出“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大肆污蔑社会主义。应当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的确有的在某些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发生过缺点错误。这些缺点错误尽管大多早已克服,右派学者至今仍抓住不放,如田的长文就有多处如此。但瑕不掩瑜,我们必须充分肯定苏联、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如何否定不了的。
世界银行这个著名的世界经济组织也承认:“1917-1950年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的舞台,并进行了另一种经济制度的试验。最早是在前俄罗斯帝国和蒙古,而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中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随后在中国、北朝鲜和越南(以及其他地区类似的和模仿的国家),他们都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对生产进行集中控制,并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分配所有的资源。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确定了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第1页)应当说,这种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
前30年,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总xxx竟然视而不见,全部抹杀,一再说,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xxx文选》第三卷第63、116、137、369页)近30年,他多次反对计划经济,主张搞市场经济、即搞资本主义。如先是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进而偷换概念,把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偷换成两种发展经济方法,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同上,第148页)1987年,又明确讲:“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xxx文选》第三卷第203页)九十年代,进一步直截了当的说,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官方出版的专著《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十四大提出“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我们把市场经济分为姓‘社’的和姓‘资’的,这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简称。我们应当明确,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而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它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是相通和相似的,两者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正如xxx同志所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江泽民作序,并委托马洪主编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6页,1993年,中国发展出版社)
田瑞昌这个修正主义的辩护士,亦步亦趋,否定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污蔑“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看不见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及尔后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予以否定。
应当强调指出,前30 年最后一个五年计划“五五”计划,是1974年国家计委根据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拟定的,1975年周总理领导的国务院通过的,到1980年胜利完成。“五五”计划取得的最主要的成就,是我国实现了高标准的工业化,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80年,我国产钢3712万吨,相当于苏联1940年钢产量1842万吨的两倍。当年苏联凭借这些钢铁,打败了一个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德国。现在我国有两个这么多的钢铁,这对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多么重要的意义!1980年,我国产粮6411亿斤,人均653斤,基本上解决了一个近十亿人口的大国的吃饭问题。全国刚解放时,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扬言,中国历朝历届政府都没有解决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的吃饭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遵照毛主席的“革命加生产”的办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这些成绩,指出:建国三十二年来,“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44页)而田瑞昌公然同这个《决议》唱反调,否定我国实现了工业化的巨大成就,说改革开放前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这不是太不顾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需要特别着重指出的是,辩护士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东西方学者公认的社会主义三大特征很反感,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什么“在世界上几乎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即,只要说到社会主义,就是指一种纯粹的公有经济与计划经济构成的社会制度。…我以为,这是一个历史悲剧。”又说:“从1917到1949,苏联完全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已搞了30多年,…中国人受苏联当时的影响都太深太深了…中国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这些言论来看,他走得够远的了,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西方经济学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污蔑“公有制与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不是像孟子比喻的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还要近吗?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总xxx一而再、再而三的说前30年没有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一再说:“毛泽东同志…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xxx文选》第三卷第63、116、137、369、373页)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如此不顾事实,大肆宣扬“唯生产力论”,实属罕见。
这里首先要搞清政治经济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或本质),论证一个社会是不是社会主义,主要是看生产关系,还是主要看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要看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五种社会制度,主要从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以区别。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共产主义的理论原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根据具体条件逐步实施。在我国,前30年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了改变旧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刚解放时就没收国民党的官僚资本,迅速把它们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一五”时期,实行“一化三改”,实际上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一化”,即实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那是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三改”,实际上是把个体所有制的农业和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由于“一化三改”的完成,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恢复时期(1949-1952年)经济的发展,按照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工农业总产值增为1.78倍多,平均每年增长21.1%;国民收入增为1.7倍,平均每年增长19.3%;工业增为2.45倍,平均每年增长34.8%;农业增为1.48倍,平均每年增长14%。如陈云说的:“三年恢复,赶上蒋介石二十二年。”(《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66页)只花了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就恢复到了抗日战争前的最高水平。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平均每年增长4.5%。五年时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从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的增长来看,印象更加具体。如钢产量,解放前历史最高年产量为92万多吨,1952年达到135万吨,为历史最高年的1.5倍;1957年达到535万吨,为历史最高年的5.8倍;在世界上由历史最高年的第18位,上升到1957年的第9位。煤,历史最高年为6188万吨,1952年达到6649万吨,为历史最高年的1.07倍;1957年达到13000万吨,为历史最高年的2.1倍。在世界上由历史最高年的第7位,上升到1957年的第5位。粮食,解放前历史最高年产量为2774亿斤,1952年达到3088亿斤,为历史最高年的1.1倍;1957年达到3700亿斤,为历史最高年的1.3倍多,超过了同年美国的3239亿斤。棉花,历史最高年产量为1698万担,1952年达到2607万担,为历史最高年的1.5倍;1957年达到3280万担,为历史最高年的1.9倍,相当同年美国的4774万担的近70%。
这些数据说明,一个原来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引起了举世瞩目。xxx当时是党内排名第七号人物的重要领导人,却说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总量水平如此之高,成绩如此之大,却说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不是太不顾事实了吗?
辩护士也不甘落后,胡说中国搞社会主义搞早了,“人为地制造出一种所谓的先进的生产关系,…硬去促生产,…不仅生产发展的慢,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发展速度,而且由于‘运动’不断,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经济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这一段话暴露出辩护士在理论上并不真正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xxx文选》第三卷第77页)xxx如是说,是符合实际的。前30年他分工主要管党务和政法,对经济参与甚少。而辩护士,从他的言论看,恐怕比外行更外行。在事实上,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文革时期的情况并不了解,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体更是心中无数,只会鹦鹉学舌跟着进行污蔑。实际情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增长5.7%(参见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资料篇》第536页),比西方国家正常年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两倍。你不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走向崩溃,而偏说我国文革期间的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这不是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吗?
xxx一再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改革“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xxx文选》第三卷,第116、142、224页)
这一段话,有几个地方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分析。应当着重指出,所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毫无意义,在实际上只是对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否定。首先,必须明确,贫穷或富裕,不是衡量是否社会主义的标准。如美国很富,但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共同富裕”之说,那是资产阶级骗人的政治口号。相反,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穷富之分。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不是什么“共同富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由于以下几种情况,决定了劳动者仍然有穷有富。马克思说:首先,“一个人在体力上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即“个人天赋”不同;“其次,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再次)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是比另一个人富些(黑体是引者加的),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但是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1-12页)
其次,从事实上看,新中国前30年是贫穷的吗?精英们为了宣扬xxx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否定前30年的成绩,挖空心思地制造出舆论:“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xxx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试问前30年,中国人民只是站起来了,人民生活真的没有改善,同解放前一样是贫穷的吗?广大人民特别是劳动群众的亲身感受和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他们体会到,解放后新旧社会是两重天,在政治上翻身作了主人,在生活上“芝麻开花节节高。”就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经过土地改革,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免交了地主700亿斤粮食的地租。恢复时期农民收入增加了30%,“一五”时期又增加了30%。1952年职工生活水平达到189.5元,比抗日战争前1936年的140元(均按1957年的物价计算)增加了35.4%。(以上资料引自国家统计局《伟大的十年》统计资料)
前30年的劳动工资政策,实行广就业、低工资、加补贴,广大职工的生活是不断改善的。从1952-1978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由1580万人,增加至7451万人;工资总额由68亿元,增加至469亿元。从1954-1978年,农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由64.1元,增加至133.5元。(以上资料引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提要》。多本统计资料没有1949、1952年农民纯收入方面的数字)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多,工农收入的增加,怎么能说他们仍如旧社会一样是“贫穷”的,生活没有改善呢?
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总xxx在改革开放之初口头上还是讲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实际上做的则相反),而辩护士则青出于兰而胜于兰,在长文中大讲特讲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即私营经济。
1984年,xxx在中顾委会上讲:“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1986年,在《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谈话中,强调“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xxx文选》第三卷,第91、195页)但改革开放的实际做法则相反,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缩小其经营范围,减少其个数,降低其比重。这样,公有经济不断萎缩,非公经济迅猛发展。全国工商联2005年发布的报告,内外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为65%。(《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3月4日)(如果按近5年民营经济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则迄今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可能达到73%左右。)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最近对中央各部委作报告,说民营经济在国内生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60%以上。(见2009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张平文章)这一切实际上表明,现在已经是私有制经济为主了。辩护士则不顾实际情况,反对心中有数,否定讲比重,只相信自己的主观武断,固执“现在还不能说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很发展了”。“总体看,我国民营企业力量相对还较弱。我们的任务,…是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去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修正主义的辩护士顽固地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一个劲儿的要发展私营经济,露骨地要搞资本主义,实为古今中外所罕见。
2、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论证了一般社会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没有肯定哪一种社会必然是供不应求的。辩护士为了污蔑前30年是“贫穷”的,竟然抛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一再利用柯尔奈的“短缺经济学”进行污蔑。
《资本论》第三卷论述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无非三种可能: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求平衡。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由于某种原因,曾经出现过供不应求的情况。这时,人人排队购买商品,有钱人甚至雇人排队的事也发生过。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更多是供过于求。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劳动者受剥削,他们的工资、货币购买力受限,因而社会上一般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情况严重时就爆发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至于供求平衡,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偶尔出现的现象。所以,马克思说:“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该书,第212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每年编制年度计划,要计算社会购买力和商品可供量,对主要商品都要分门别类编制商品供求平衡表,如粮食平衡表,棉布平衡表,等等。如果商品供应紧张,发生缺口,就要采取措施,包括国内努力增产,适当增加进口,一般要做到一元购买力有8元商品供应,保证市场大体供求平衡。
柯尔奈是匈牙利的计量经济学家,并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经济学者,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不那么了解。他写过一本《短缺经济学》,污蔑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商品是短缺的,被美国官方定为大学教材,以掀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反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此书曾传入我国,其中一些语言,如什么“短缺经济”,“投资饥饿症”,“父爱主义”等等,在我国曾流行一时。辩护士为了使“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带一点学术色彩,反复引用“短缺经济”这样的词句来进行装饰。由于辩护士闭目塞听,不知道外界事物发生了变化,时至今日,仍然抱着柯尔奈的《短缺经济学》不放。他不知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欧剧变前夕,柯尔奈在美国又出了一本书,叫《通向自由经济之路》,副标题“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这本书的书名,是同哈耶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的书相呼应的。在柯尔奈看来,只有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通向自由经济,实际上是走向资本主义。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东欧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批判他们那里要把社会主义改革成资本主义的所谓“改革派”经济学家(我国主流学者称之为“东欧学派”),是“叛徒经济学家”。现在柯尔奈公开要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真面目暴露无遗,不是一个很标准的叛徒经济学家吗?辩护士在长文中再三把总xxx的“贫穷”,与叛徒经济学家的“短缺”连在一起,这不是可悲吗?试问这样做,除了说明辩护士与柯尔奈臭味相投,沆瀣一气以外,还给总xxx增添了什么光彩?!
(2009/11/1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