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我看那个大学不要办了
我曾经得到一本文革时期的小本本,上面摘抄了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但是我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但是我记得这么一条,大意是:
毛主席说:“我看那个大学就不要办了,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计要爬到人民头上去......”。(那一段语录很长,我记不太清楚了,垦请老同志们回忆,也请网友们找到这段语录)
当时我很吃惊,认为这话是过激,不论怎样大学也应该办吧。现在看来,还是毛主席英明,这不,11名教授开始思索了
安徽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
钱学森大师刚刚远去,“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今天,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沈正赋等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
这11位教授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为此,他们愿意通过《新安晚报》,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给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发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封公开信。
信件原文
尊敬的袁贵仁部长并全国教育界同仁: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震聋发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眼下,袁贵仁部长刚刚走马上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一起来深思、来解题。
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一定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由此不断涌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便是对钱老最好的缅怀。
此致
敬礼
沈正赋 芮必峰 胡荣华 卞利 康建中 谢云章 李正平 徐华 李桂华 杨四平 吴玲
2009年11月11日(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新安晚报
付:钱学森晚年的忧虑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探望钱学森,钱学森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中国要大发展,就是要培养杰出人才”。
他深刻反思现行的教育制度:“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
在钱学森看来,中国的学校,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
当谈到科学创新思维时,他提出科学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问题,并希望将二者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在此后温家宝的三次探访中,钱学森无一例外,都谈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2007年8月3日,钱学森当面向温家宝提出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同年底,在“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上,涂元季告诉本刊记者,钱学森整天思考的、念念不忘的、忧虑的大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拔尖的领军人才,“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国为重、家为轻”
钱学森读大学时,研究应用力学,也就是说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数学系搞纯粹数学的人瞧不起这些应用数学家。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各贴海报讲座,结果是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
“今天的大学,能做到这样吗?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样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年轻人与老师的观点不一样,就非常难办了,老师甚至不会让学生毕业。”钱学森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对本刊记者说,在他看来,钱学森本人就是创新的楷模。他在领导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晶。他不仅是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更是科技创新的实践者。
2008年,中国SCI论文数排名从2002年的世界第5位跃至第3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也从世界第8位跃至第4位,但论文数量并不直接等于科研能力,众多的发明也并没有全部转化成生产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研环境和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科研人员的待遇也有了大幅提高的今天,在培养和造就顶尖人才方面,中国的科技界、教育界并没有像60年前甚至是30年前那样,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吴文俊、周培源、竺可桢、邓稼先以及朱光亚、周光召、宋健、陈景润、袁隆平、王选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
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这一语,道出了他和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