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大国空巢论批判9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就好像一个孩子在用吸管吸食杯子里面的牛奶。如果我说,吸管粗、吸管长可以让孩子吸到更多的牛奶,人们一定赞同,可问题是,如果杯子里面没有牛奶呢?吸管可以改变杯子里面的牛奶吗?可是很多人都认为改变吸管可以让杯子里面有奶。
地球的资源就是那个杯子里的牛奶,科学技术以及手段就好像是吸管。
很多人在技术乐观主义的引导下,非常自信地论证了科学技术可以使资源利用得到扩展,精细使用可养活无限多的人口。这就好像在用论证吸管延长和加粗可以让孩子吸到很多牛奶,从而帮助孩子成长。而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吸管的长度和粗细不能适应孩子的成长,所以,必然出现孩子吸不到牛奶的情况。
马尔萨斯是技术悲观主义者,他曾经认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这是他提出的非常著名的两个级数或两个比率的关系。实质上,马尔萨斯认为人手的生产是超过人口的消耗的,就好像那个孩子在长大,而吸管没有加长或加粗。
他认为人口若不受到抑制,每过25年左右便会增殖一倍,而土地收益递减,从而断言人口增长有一种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自然趋势”。然而根据食物为人类生活所必须这一有关人类本性的法则,必须使这两种不相等的能力保持相等。这意味着,获取生活资料的困难会经常对人口施加有力的抑制。
然而,马尔萨斯低估了人类的创造的能力。他认为生活资料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的预言很快被打破了。这就是说,吸牛奶的管子被证明是可以加长、加粗的。
现代科学技术使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产出大大增加了。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学者中间都弥漫着对科学技术的极大信心。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科学,它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一样,是永无止境的,至少也是和人口的增长一样快。仅仅一门化学,甚至仅仅亨弗利.戴维爵士和尤斯图斯.李比希二人,就使本世纪的农业获得了怎样的成就?但是,科学发展的速度至少也是和人口增长的速度一样的;人口的增长同前一代人的人数成比例,而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而对科学来说,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当‘密士失必河(蜜西西比河)流域有足够的荒地可供欧洲的全部人口依据’的时候,当地球上的土地才耕种了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的土地只要采用现在已经是人所共知的改良耕作方法,就能使产量提高五倍、甚至五倍以上的时候,谈论什么人口过剩,这岂不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
就一个历史时期来看,马尔萨斯是错的。人类的乐观是有根据的,正如空巢论所乐观认为的那样: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使“非资源” 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启动了工业革命;
奥拓发明的内燃机使“非资源”石油成为工业的血液;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给全世界带来光明;
哈伯的发明则使“非资源”空气变为氮肥(用空气制造面包):现在粮食所需氮肥90%以上由氮气合成。
还有很多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有效地开发了资源,为人口规模的扩张提供了极大的物质支持。
其实科学在中国人口史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秦汉到隋唐之间,我国的人口规模通常在6000万左右,南宋时期突破1亿,原因在于早稻,所谓占城稻从越南引入中国。长江以南的水田因此形成了两熟制,甚至三熟制。原来比如5亩土地养活1人,而现在2.5亩就可以养活1个人了。复种指数的增加,单位亩产的提高,为人口增加提供了支持。南方的人口开始超过北方。第二个效应是由于稻田的价值增高,引起了对长江流域江流湖泊的围垦。湖北、河南等地湖、堰的围垦,基本上是从南宋开始的。还有梯田上岗大概也从南宋开始,这样又引起人口的大量增长。南宋人口突破1亿,元代人口稍有降低,明清时期又上升到1亿以上。
甘薯、玉米等高产的农作物的引进也是引起清代以来人口增加迅猛的重要原因。甘薯、玉米等作物不仅产量高,易种植,而且适宜于在丘陵、山地种植,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些作物的推广也推动了世界范围人口的增加。
这些都事实都说明,在一定时期内,生活资料的生产效率大于人对生活资料消耗速率的事实是存在的。这也正好说明了在一定时期,经济发展与人口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如果用HDI与人口出生率分别表示的话,那就是HDI与人口出生率可以在一个时期同时增长,并不是空巢们说的:HDI增长,那么出生率一定下降。这就好像那个孩子可以换一根粗的长的吸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孩子长大了。
然而,证明吸管的粗细和长短不能证明牛奶是否存在。同样,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证明地球资源是否存在,是否无限。蒸汽机车的发明可以创造出煤吗?内燃机的发明可以创造出石油吗?氮肥技术可以创造出氮气吗?肯定是不能的。煤、石油、氮气等等资源都属于地球资源,都在地球和空气中,不是因为技术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只是使得这些资源由潜在资源变为可利用的资源而已。
精细集约式发展模式能改变资源短缺吗?空巢论观点认为中国的资源短缺问题是因为中国的采取“粗放式”模式造成的。比如他们说:“2003年我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4%,却消耗了全球30%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中国只有2美元。2002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537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中国几乎无雨水收集系统。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目前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人口减少到现在的几分之一资源也不够用。”他们说出了部分真理。问题是,假如中国采用了精细集约式的发展模式,但是来源就不存在,那么这个模式又靠什么发展呢?空巢论的观点无非是对于一杯牛奶,用一根粗的管子吸的话,可能要30秒,那么可以换做细的管子,那么可以吸1分钟。可是我们知道,这个方法能解决“牛奶有没有”的问题吗?不能。
空巢论者认为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人口增长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提供了大量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他们可以列举古今中外大量的数据来证明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正相关。然而,人口多也依然是加长、加粗吸管的作用。水不是生产的结果;太阳能、风能、水能、原子能都不是人力多的产物,这些能量都客观存在;人力本身也不是人本身自己生产出来的,也是人本身的自然机能;煤炭、石油、铁和各种有色金属、木材、石材的生成都不是人的产物,都是自然客观存在的。人的作用在于使用人力本身,创造工具和手段,从自然界获得各种物质和能量,并采用物理和化学生物的办法对资源进行变形、组合、改造、增殖,并从一些地方转移到另一些地方,使之满足人在一定时间的特定的需要。人越多,那么开发和开掘的面积越广,人的足迹就越远,对自然界的开发就越深入。所有人类使用和消耗的物质都无一例外的来自于自然。人类没有创造物质和能量,而是将自然界那里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到人类附近进行使用罢了。因此,我们只能遗憾地说,人类没有创造任何物质和能量,所有的物质能量都是从自然界吸收和转移的。
那么,人类就面临两个种可能:
(1) 人类从自然界转移和吸收的物质能量的速度大于人类消耗物质和能量的速度;
(2) 人类消耗物质和能量的速度大于人类从自然界转移和吸收物质能量的速度。
前一种可能性被技术乐观主义用来证明人口可以不断增加的根据,而第二种可能性则是技术出现瓶颈,人口发展停滞的情形。
但是这两个可能只能面对一个前提,就是: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是有限的。
——这个是空巢论同意的。如果资源枯竭,那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转化物质能量的能力将成为一堆垃圾。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马尔萨斯的部分真理连同他的错误一起倒掉。恩格斯说:“马尔萨斯的理论却是一个不停地推动我们前进的、绝对必要的转折点。由于他的理论,总的说来是由于政治经济学,我们才注意到土地和人类的生产力,而且只要我们战胜了这种绝望的经济制度,我们就能保证永远不再因人口过剩而恐惧不安。我们从马尔萨斯的理论中为社会改革取得了最有力的经济论据,因为即使马尔萨斯是完全正确的,也必须立刻进行这种改革,原因是只有这种改革,只有通过这种改革来教育群众,才能够从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而马尔萨斯本人也认为这种限制是对付人口过剩的最容易和最有效的办法。”(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年底—1844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20—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