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学《易》
古人怎样学《易》
既然古人已经不把《周易》当成占卜之书,所以也就不把《周易》当占卜之书来学习。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史记》对孔子学《易》的记述中得知。
《史记》中说:“孔子晚年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是说孔子对《周易》进行了反复研读,把编缀《易》简的皮绳还磨断三次,并从哲理上对《周易》进行了发掘和高度概括。写出了《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最后他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他能提早数年读《易》,他就会更聪明,也就是说,他就会在学术上有更大成就。
孔子喜《易》,但孔子并不打卦算命。
以上说明,孔子晚而喜《易》,正是喜欢《易》的哲理思想。他读《易》,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哲理思想。这正是古人学《易》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说明古人对《易》的学习,并不是学习什么占筮之术,也说明人们早不再把《周易》当作占筮之书进行学习了。
孔子如此,春秋战国的其他思想家也同样如此,再以老子为例,他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阴阳概念就是出自《周易》。就是说,阴阳本是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但则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故“负阴而抱阳”,并在“冲气”的条件下达到“和”,即达到矛盾的统一,以此说明阴阳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这些内容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的辩证观点。这观点正是来自《周易》,经老子这样一表述,就教人对《周易》中的内容看的更明白了。同时说明老子学《易》,也正是学习《周易》中的哲理观点,并不是学习《周易》的占卜内容。
孔子、老子如此,其他诸子百家也同样如此,所以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从占卜角度站出来进行争鸣的,或用占卜的结论来论证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并不受人注重,有成就的大家,往往是公然反对占卜行为的,如孙子,他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验于度”。就是说,不要相信鬼神,不要用占卜的“度”来推验未来的事。但他的军事思想却充满着《周易》中的辩证法。这说明当时诸子百家学习《周易》,都是为学习《周易》中的哲理思想。
以上说明,《周易》到春秋战国,学术界、思想界,早不在把《周易》当成是占卜的书,而是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哲理思想的泉源在进行学习和汲取。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