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汽车业的三重危机和劳工的抗争

火烧 2009-10-19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分析全球汽车产业面临三重危机,包括过度竞争、劳工待遇不公与环境问题,探讨欧美与中日汽车工人的抗争现状及未来联合抗争的必要性。

以欧美为主的世界汽车业,过去30年由于过度竞争及生产过剩而一直处于重组和裁员的阴影。 30年前,通用汽车在美国雇用超过466,000人,然后节节下降到2009年初的62,000人。 2007年下半年起的美国金融危机及接踵而至的全球危机,更进一步打击世界汽车业,在2009年初导致美国三大车厂(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濒临破产。美国政府决定拯救最严重的通用和克莱斯勒,条件是要美国汽车工人联会(United Auto Workers, UAW)同意削减工资待遇和裁员。根据最近通用的重组计划,在美国本土还会削减2万多个职。该公司还打算多关闭15间厂房。另外,通用在加拿大的厂房也正陆续停业。工会也同意留聘工人将会冻薪,并且承诺直至2015年都不会发起任何罢工行动。

三十年恶性竞争的结果

一般认为三大汽车厂的失败主因是高薪削弱了竞争力,无法与丰田汽车等日本车厂竞争。早于2007年,华尔街日报便指出:「丰田汽车的劳工成本已经成为美国汽车厂削减劳工成本的指标。」据报,日本设于美国的车厂平均劳工成本是1小时25美元,而三大汽车厂平均劳工成本是日本的两倍。

但是实情是否如此?把责任推到工人身上的人,为什么不首先指责那些高管和大股东,一面长年拿超高薪和大把利润,一面又延误时机,没有及时停产大而耗油的车种?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要容忍资本主义这种资本家利润要比高,而工人工资要比贱的制度?这种比贱机制究竟对谁有利,不是明如白昼吗?

许多汽车工人都有声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但是有些人更明白还需要实际反抗这种不义。为了了解欧美汽车工人在面对天大危机的时候,提出什么对策和进行怎样的抗争,我们编译了这个特辑。作者或受访问者都是长期的汽车工会的积极会员或者是资深研究者。曾经担任加拿大汽车工人工会首席经济顾问的森姆‧金登 (Sam Gindin)认为:「在处于严峻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绝不容许关闭车厂。凡已遭关闭或正在关闭的工厂,必须以社会利益为理由充公,并交付予新成立的公有企业。」经验丰富的美国汽车工会活动者戴安(Dianne Feeley)抱同一见解,但指出美国汽车工人在现制度下惯于过份依赖公司,而美国汽车工人联会长期的妥协态度也在造成工人的消极情绪。德国的邵伯克(Wolfgang Schaumberg)也谈到德国工会运动的类似问题。虽然到目前为止美国汽车工人的抗争不多,但是法国汽车工会会员Philippe Rouffigne和我们的英国友人白瑞雪(Rachel Page)分别报道了两国的汽车工人的成功抗争例子。

中国汽车业一枝独秀预示新的比贱

在一片惨淡之中,中国车市和汽车产业却火热依旧。由于中国政府祭出如小型车购置税减半等方案大力刺激消费,2009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车销售超过 600万辆,首次成为全球新车销售第一大市场。许多中国汽车企业也趁此波经济危机积极加入全球汽车业并购战场里,包括参与竞标欧宝的北京汽车;向福特递交并购富豪(Volvo)汽车意愿书的吉利汽车。四川腾中重工机械则是唯一在此波危机中成功从通用手中并购駻马(Hummer)的中国车厂,也是中国大陆汽车业者跨足国外车厂的第三例,此前有2004年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以及2005年南京汽车入股英国路虎汽车。

中国汽车业「站起来」了,但中国企业所雇用的基层汽车工人的劳动权益和待遇却未见提高。 2007年中国国内汽车一线工人的月工资水平约在1500— 3000元人民币之间,而美国汽车一线工人的工资是20—30美元/小时。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美国汽车工人每月的工资是3200—4800美元,此外还有庞大的医疗、保险等费用。中国工人的低薪让中国制汽车拥有极高的竞争力,跨国汽车企业若在中国设厂或让中国车企为其代工,就能省下一笔为数可观的工资和福利支出。
 
其实中国汽车工人的生活压根不好过,他们的工资难以支应现今的物价,拖欠工资已非新闻,资方还总用各种借口不发加班费和奖金。工人们没有自我组织的权力,也没有为了自己利益而奋斗的工会,以致中国汽车工人几乎没有任何跟资方「议价」的机会与空间,他们只能在网上用匿名的方式表达不满或痛骂企业。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人与欧美汽车工人的薪资水平之所以有如此庞大的落差的主因。 2009年韩国双龙汽车工会自制武器、占领工厂与资方(上海汽车)对峙长达六个月,最后迫使上汽从双龙仓惶撤资(请参看附录的新闻报道)。从双龙汽车事件里中国企业完全没有处理工会和工人诉求的经验,也能反映出中国国内所谓的「工会」几乎不曾为了劳工利益向资方争取过什么。

国际联合的必要性

政府和企业联合压迫中国工人,不仅达到剥削本国工人的目的,而且成为全球汽车企业的大老板压迫其他国家工人的工具。 30年前,是日本开始与美国汽车工人比贱,而结果就是今天的美国三大汽车厂工人的遭遇。我们必须严肃地指出,如果中国与世界劳工运动不积极争取改善中国工人的处境,那么下一轮的比贱游戏就一定全速进行,直到连日本的汽车工人也要与中国工人的可悲待遇比贱为止。

其实外国汽车工人并非没有反抗,不足之处只是,多数人仍然缺乏金登所谓「宏图大略」,即社会改造的远景。另一方面,大家都只局限于自己国家、自己工厂的范围来反抗,这当然敌不过控制了全球生产链的跨国公司和各国的国家机器。反过来,全球生产链越是紧密,越是为汽车工人跨国联合缔造基础,所以劳工运动走国际联合的道路才能对抗资方转嫁危机的阴谋。如果工人的反抗不走这个方向,就难免给右翼组织利用,引向排外的道路。在英国就有右翼组织乘着危机向工人鼓吹「英国的就业机会留给英国人!」的口号,主张赶走外来工人。白瑞雪的另一篇文章就报道了这个情况,同时也指出,幸好有更多工人明白只有跨国界团结才是工人的出路,才暂时压制住右翼气焰。

环境危机下的汽车业

汽车业其实还经历着第三重危机:环境危机。众所周知,私人汽车所排放的废气是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削减私人汽车的生产与使用又必然导致汽车业职位减少。那么,站在劳动者立场上,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政府的拯救是否包括保持汽车业的原有的、破坏环境的生产模式?金登认为不是,而是应该让这些车厂转产集体运输,以符合廿一世纪环境永续性的要求。

这个特辑的目的,与其说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不如说是为了刺激讨论,希望两岸三地的劳工运动能够从中获得启发。

本期内容包括:

  • 关闭车厂不如转产集体运输工具----访问退休美国汽车工人戴安•菲利
  • 汽车业危机及工会运动的对策
  • 汽车工人给总统奥巴马的信----汽车工业危机与全球气候变化
  • 不列颠和爱尔兰汽车工人示范怎样抗争
  • 务必生存下去的,是欧宝职工,而不是欧宝公司
  • 对抗福特关闭波尔多工厂的斗争
  • 「人人有工做!」 -----英国炼油工人的团结成功讨回职位
  • 附录:韩国双龙汽车工会发起全国签名运动谴责上汽

2009年10月11日

请到劳工世界网了解详情
http://www.ngocn.org/?uid-23502-action-viewspace-itemid-6892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