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U-27和歼十看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对比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797946_1.html
国防工业进步和研制队伍的关系
从近来看国家安全形势慢慢好转,主要是和欧美关系缓和,和台湾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现实的军事压力降低很多。以往的完全是应急的科研生产体系慢慢走上正规,可以较为从容的进行下一代武器的研发,可以肯定国防武器规划会更加合理,更加有预见性,更加重视平时的科研项目投入,可以期待以后的项目的表现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飞机是一种高度综合的高科技产品,牵涉因素极多,不是国力强大的国家,没有长时间的尝试积累,完全没有可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产品来,从这一点来说,飞机设计主要是靠不断的尝试,各种错误的经验的积累。
在这一点上中国就整体表现就较差。不仅很缺乏自主设计产品,而且经验相对很少,而且设计队伍断代很厉害。
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实行军队要忍耐的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量消减军费开支,造成大部分的航空国防关键项目由于缺乏资金,陷入瘫痪或者半瘫痪状态,设计所和工厂大部分陷入困境,大多数单位开始下海经商,或者转产,很多骨干人员大幅度流失,直到99年前后国家国防建设投资大幅度恢复,基本是20年时间,国家基本又损失一代科研技术人员。非常的遗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从9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恢复大幅度提高国防投入,很多研究所和工厂得到了第二次新生。很多项目进展很快。但是对于某些复杂项目来说,人员的严重流失,不是资金一到就很快解决的,没有10年以上的磨练,不能指望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来。比如沈阳飞机公司在J10竞争失败后,SU-27引进前,国家投资很少,基本没有什么经费,勉强维持J82项目不死亡,这样的情况下队伍严重流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同样的情况外国也经常发生,在英国新型核潜艇项目上,长期投资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国家着急需要上项目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经过自己努力还是发现太多年轻员工,设计不能保证质量和进度,最后只好请求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部进行设计支援,花费了2300万美元,勉勉强强赶工出来,但是时间也拖了几年,就是一个明证。
沈阳飞机公司到引进SU-27的时候有经验的设计人员留下的很少,大部分退的退,走的走,即使留下的少部分科技人员,由于国家长期投资不足,经历的新型飞机项目实践经验仍然不足,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新员工基本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缺乏飞机的设计经验,对现代飞机的认识严重不足。
SU-27项目引进来后,设计队伍大部分工作就是翻译俄罗斯的原版图纸,下发到生产车间,处理车间的超差问题,基本没有自主设计的工作的锻炼,虽然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工作强度很高,国家项目节点要求很严,在集体努力下,基本保证了飞机的按时批生产,按时交付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
俄罗斯的图纸发到中国后,问题很多,图纸错误成百上千,而且设计装备依据很多,互相不协调(图纸,工装,样件,样板经常互不一致),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经过8年左右的努力沈阳飞机公司,完成终于成功数字化设计制造建模,统一了设计制造依据。
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还是明显缺乏经验,国内飞机研制技术积累不足,设计人员经验差的问题暴露无疑,很多问题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缺乏原始设计资料(俄罗斯高度保密),还是需要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的驻场专家解决,从实际情况来看,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资料很全面很完毕,处理问题很快速很准确,气动结构装配等等完全是自主研发的,原班人马由于中国项目的投资完整的保留下来,原始的设计人员基都在,处理起问题来是得心应手。这一点也可以从苏霍伊设计局不断快速的推出SU-27的改型SU-30MK,SU-35,SU33看出,设计实力的确强大。
由于成都飞机公司的J7M,J7MG型战斗机系列外贸做的很好,132厂号称是从来没有拖欠工资奖金,所以成都飞机公司的设计队伍是国内唯一一只一直保持高度的延续性,完整性极好的队伍,一直有设计任务的队伍(J-7,J-10,FC1,J-10B),在J-10研制任务中,科研设计人员得到了极佳的锻炼,接下来的FC1设计任务将队伍进一步锤炼,在国内的战斗机设计队伍里面继续领先。
相比成飞设计队伍,自力更生开发J10战斗机而言,沈阳的设计队伍的锻炼相对少得多,大量的图纸需要翻译转换,需要快速做出飞机,为了保证快速出活,只好牺牲了改进,先满足出货再说,这个也是空军的要求,进口造出足够数量的Su-27,而不是建立一只足够强大的设计队伍,虽然在11B项目里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基本是用国产料来进行简单的等强度替代,保证机身外形不变,即使机翼采用了大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也是如此,基本没有进行太大的优化,而且最严重的是,试验不足,就将飞机送到部队服役,有问题的话,往往会很麻烦,这个是飞机设计上的大忌。
要是30年前的话这么做,慢慢改或许可以,但是现在美国的F22已经服役,F35也就几年内要大批量投产,国内或许可以慢慢等待,但是战斗机的斗争要求不会等待,进步太慢,只能死亡淘汰。
看国内几个飞机项目的时间表,看投资时间,飞豹从项目启动到首飞,18年,昆仑发动机,18年,J-10战斗机,也是18年。而且飞豹和J10发动机现在还在使用外国发动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想按时拿到我们自己的战斗机的话,投资应该提前20年进行,尤其是发动机,材料,雷达,武器等,而不能像现在一样,飞机上马了,材料,设备,分地方就样样都没有,同时攻关,这种临阵磨枪的做法已经在中国的航空工业历史上重复过多次,每次教训都很惨痛,这样来说还不吸取教训无异于自杀。
有这些背景的对比(队伍的骨干流失,稳定性,队伍设计经验多少),近年国内新战斗机项目竞争,沈阳的失败,基本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从SU-27引进来看,有得有失,得的是快速交付了大量的先进战斗机,部队结合先前引进的48架飞机,快速形成了战斗机,国家在短期内有了大量的先进战斗机保卫祖国的领空,极大的缓解了在关键战略方向的防空压力,同时给自己的国内小兄弟J-10留出了充裕的研究开发时间。同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工艺,技术,极大的扩展了国内设计人员,制造人员的眼光,再结合从西方的大公司(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合作,大大的提高了制造装配水平。
综述:
国家引进SU-27战斗机,完整的引进了三代机的制造技术,核心的制造技术基本掌握,促进了国内的航空工业快速发展,国家快速得到了大量的先进战斗机,可以不受或者很少受限制的大批量生产先进战斗机,这点很重要。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得到合格的设计三代机的队伍(缺乏设计实践锻炼)。
这个是明显的缺陷。沈阳飞机公司的设计队伍完整的设计三代机的锻炼,只能依靠以后的国产化改型和舰载机仿制来慢慢锻炼了,这个工作基本还是仿制和山寨化,锻炼力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新的项目来促进了。
成都的情况不同,J-10战斗机基本是自主研发出来的,虽然研制设计过程磕磕碰碰,某些性能指标不是很理想,基本满足军方设计的对抗要求,比如操纵性和稳定性很好,格斗性能良好,战斗机驾驶员很满意。
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一种合格的第三代战斗机推出的同时也基本锻炼出来了一只合格的设计队伍和制造队伍,在随后的时间里面又设计了FC-1,还有下一代的战斗机研发的重任。
成飞设计水平进步情况从J-10的细节和FC-1的情况来看,进步比较明显,各种外露的进气口明显减少,外形也更合理,设备安排更加合理,从FC-1 01架到FC-1 03架,就可以看出成飞技术的快速进步,快速跟踪世界先进航空科技,尽快加以实用化。
由于J-10几乎完全是自己设计,对飞机的特性知根知底,改进改型速度很快,这个就是有原班设计队伍保持完整的好处之一吧。
引进之后的最大难题—如何保持高速发展,继续进步
到现在为止沈飞的山寨SU-27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俄罗斯的东西能引进的基本上都引进来了,但是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引进之后呢?
总不能继续SU-27万岁,50年不变吧?
如何在俄罗斯SU-27引进来的设计,工艺,材料技术上快速进步,提升到四代机的水平,是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不重视持续改进,沈飞的前途将难于预测,否则只能继续引进俄罗斯的下一代战斗机山寨了!
国家已经在SU-27项目上投资了几千亿,不可能也不现实,继续无休止的花费无数的外汇重复引进这样关键的大型武器系统。或许印度人可以接受,中国人不能接收永远跟在俄罗斯人背后做爬虫,要摆脱这样局面,也只能寄希望于中国人自己努力进步,自强不息。
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看到沈飞有更大更快的进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