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社会性质的决定力量(36)

火烧 2009-10-17 00:00:00 思潮碰撞 1037
文章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非社会性质决定因素,提出分配力与分配关系才是关键。分析社会资本主义文化成为主流的原因,并强调理论经济学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社会性质的决定力量(36)  

   

听婵释禅  

   

 纲目提要: 

   

 

一、经济学终将在世界范围内一统江湖 

 二、对基本概念下“定义”对于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 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是社会资本主义文化   

  四、“社会资本主义文化”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根本原因

   五、“分配力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性质”变革的决定力量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配力和分配关系、交换力和交换关系、消费力和消费关系等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一、经济学终将在世界范围内一统江湖  

         

理论经济学,不仅是实证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的思想理念依据,而且也是实证经济学把经济理论与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后,形成具体化的制定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取向参考资料,并成为向政治过渡的桥梁和纽带,更是被政治家们认可并提升为最终决策经济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依据范本和权衡选择的依托。  

   

   

从人类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官本位”的主流经济文化奠定了封建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基础; “金本位”的主流经济文化奠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基础; “人本位”的主流经济文化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基础。在这三种主流经济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基础上的互补和融合,又奠定了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的“理论经济学”基础。  

   

   

在这漫长的经济学发展史中,中国的孔孟老庄周等传统的经济文化思想理念为“官本位”的封建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西方18世纪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经济文化思想理念为“金本位”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建立和完善起到了旗手的特殊性作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主流经济文化与西方的“金本位”主流经济文化“融合互补”后,为“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建立和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到了19世纪,以马克思等为代表的经济文化思想理念为“人本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建立和完善做出了伟大革命导师的开山鼻祖的重要决定作用;到了20世纪,以凯恩斯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进步”经济文化思想理念,在吸收并融合互补了马克思等“人本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思想理念后,为“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经济学”建立和完善做出了“制度改革和改良”的伟大导师的突出业绩,等等。而成千上万的实证经济学家和学人,就成了这各种学说学派旗帜下把各种“经济学理论”转化为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各学术阵营对垒的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千条河流归大海”。理论经济学混战的战国时代终将要在“久分必合”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大趋势下合流一统。而这种把全世界各门各派经济学理论在吸收其精华、精髓和精神的“集大成”基础上一统江湖的重新架构工作,实在是需要一位具有宏观驾驭的大思维能力的出类拔萃的“宏观理论经济学”的研究高手去完成这项人类经济学史上最艰巨的伟大历史使命。这种世界经济文化思想理念一体化条件下所产生的可以摄服四方的“宏观理论经济学”,将会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加速改善和调整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社会形态”走向趋同化,并逐步向更先进的文明进步的“社会形态”迈进,为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创造必要的条件。  

   

   

而听婵释禅所做的这一切努力,正是在尝试这种人生中的历练和求索。实际上,进行“理论经济学”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可以说一般人是不太愿意做的,但在经济理论需要大发展的今天,也确实需要有人在“理论经济学”研究方面能弄出一些“象点样”的系统的有说服力东西。于是,听婵释禅就试图在中、西方各门各派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是在“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的大理论原则基础上“集大成”地或是镶金边,或是补充修正完善,或是进行理论的具体化,或是在某些方面完全进行改头换面创新式的“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架构”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这种已能“自圆其说”并可以“准确合理地解释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工作已大见成效。不过,到现在为止这个“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体系”,虽然承认肯定的没见到,但批评批判的也踪迹全无。其实,对于大多数的学者来说,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说:那就是最痛苦的,是其研究的东西,只有人批评批判,而没有人肯定承认;但最最痛苦的,则是即无批评批判,也无肯定承认。这倒不是说作者本人对其研究的东西没有信心,而是说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充满智慧的思潮碰撞会给理论研究带来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听婵释禅才更加理解何新先生为什么要写《孤独与挑战》了,才更加理解何新先生为什么会建议滁州学院把开设的“何新研究”选修课改为“何新学术研究批判”了。也就是说,即使有个象点样的“批评批判”也是一种对研究者的很大的鞭策和尊重啊!不过,要做一个合格优秀的评论高手,还真得是具备“学富五车”那样的通晓万事万物机理,且宏中微、天地人三观三才皆应的睿达通变的智者。至于,对听婵释禅来说,这种研究,虽然也有信仰、信念和普渡众生的理想追求,但面对这如此枯燥乏味的干巴巴的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多是为了图个乐趣和乐子罢了。既然大家都以沉默当默许默认,那听婵释禅就接着往下“忽悠”了。  

   

   

二、对基本概念下“定义”对于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经济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创新性探索,是必须要进行“穷根溯源”的。因些,就要给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下定义。“定义”者,一个概念的基本含义也,否则你都不知道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是个什么东西,也即不知道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你还论证研究什么?如果你拿一个不能反映事物真实面貌、全貌、本质的错误概念定义;如果你拿一个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和似是而非的有N种解释和答案的概念定义;如果你拿一个狭义、片面、孤立、屁股决定脑袋的概念定义等去解释和理论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那么你在还没有解释和理论之前你就离失败很近了。所以,搞经济基础理论研究,不仅要有“敢破敢立”理论勇气,更要有“穷根溯源”的理论智慧。现在有许多人说话、写文章整天不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科学技术”等等的概念,可你想过没有,这些概念都包含什么意义?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在你的脑海里,如果这些概念都是模糊的一片,似是而非的一片,并且是不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和本质的错误结论,那么你所要论证和求索的结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在一篇评论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的叫《评克鲁格曼的市场经济崩溃了》的文章里,以听婵释禅对“市场经济”所下的定义看“市场经济”,得出的结论是:金融经济危机并没有把“市场经济”怎么样,全世界那个“过剩的市场经济”还是那个“过剩的市场经济”,金融经济危机等只动了“市场经济“的一点皮毛,只是由于全世界各国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出了问题而不得不通过这种危机的方式挤点本不该有的泡沫罢了,“市场经济”何崩之有?何溃之说?然而克鲁格曼所理解的“市场经济”则是要崩溃了。这就是对最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同,所给出的定义不同等所得出的不同结论,可哪个结论更符合一点实际实践呢?时间是会给出答案的。  

   

   

所以说,对于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和探讨,为了给读者住下看的信心和便于读者参研,就需要给那些最基本的概念下一个内涵和外延相对明确的定义。如果你接受不了这些定义,那么你就为这些概念再下一个你认为更好更准确的定义,但要论证问题,就不能不穷根溯源地从“根”上说事。  

   

   

三、 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是社会资本主义文化  

   

人类因为有了马克思的对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金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彻底剖析和揭露的《资本论》,才真正完全透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对整个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破坏、摧残和罪恶。更因为有了马克思的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才使前苏联和中国等国家毅然决然地跨越式地走上了“人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符合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科学理论”在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发展过程中所显示的无以伦比的伟大历史性作用。  

   

   

然而,由于世界开放条件下所形成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所必然要导致的“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结果,也就必然要将发展程度极不平衡的世界各个不同国家所秉持的或是“官本位”的封建主义文化,或是“金本位”的资本主义文化,或是“人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等“三股文化洪流”进行激烈的碰撞、交锋、激荡、冲突、矛盾和斗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国“各取所需”地融合、互补、平衡、进取,由此就出现了一些国家原本是先进的“人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被迫抛弃地向倒退的方向迈进了,落后的“官本位”的封建主义文化或是“金本位”的资本主义文化等被迫赶了上来,而由“人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金本位”的资本主义文化等两种主流文化“融合互补”而形成的以“金本位”为主,“人本位”为辅的“社会资本主义文化”就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取得绝对统治地位,并获得整个世界文化相对平衡的“主流文化”,而这种“主流文化”正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世界主流文化或是叫世界主流文明”。尽管这种“世界主流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共产主义文化和共产主义文化”相比还不是最先进的,也不是最文明进步的,但相对“封建主义文化、封建资本主义文化或是叫官僚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还是相对先进并文明进步许多的。  

   

   

不过,已有迹象表明,现在许多倒退很远的原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和原本就是落后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已开始通过抑制“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的反腐败行动,和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的发挥“按公权力分配”的重要作用,在开始向着当今世界的“社会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以按资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为主,以按劳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为辅的混合过渡社会财富分配格局”进行靠拢和提升了。其“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比“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对文明进步性”,除了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仍实行“以按资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为辅”的分配格局处,经过改革和改良,则把原来“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的主导和统领地位,降为了附属的次要地位,而把“按公权力分配”上升为“主导和统领”的地位,实行在国民经济二次分配上“以按公权力分配为主,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为辅”的分配格局。这种进步不仅来自原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理念深入人心的巨大“内因”的积极推动作用,而且也显示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环境条件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代表的“社会资本主义世界主流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外因”的影响,否则有些国家还不知要陷下去多深呢?所以说,“矮子里挑大个”,把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世界主流文化”也即世界相对文明进步文化代表的奥巴马总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再说了,就冲着奥巴马总统“希望那些狠劲往别国倾销过剩商品的发展中国家把过剩的商品留一些给本国老百姓弄些钱扩大他们的消费,改善他们的生活”那句活并采取措施逼着把一部分过剩商品拿回去给自己老百姓消费的做法,他得诺贝尔和平奖也实在是名至实归的了。都有饭吃了,才能和平、和谐吗!所以,某些人根本没有什么必要整天“七个服八个不忿”地发那些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无聊牢骚。  

   

   

四、“社会资本主义文化”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根本原因  

   

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时间上的起点不同。采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的和平建设时间比那些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建设时间要差好几个世纪,其科学技术推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手段、分配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等因为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而造成成了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象,这就给那些急功近利人的一个感觉和表象,就好象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什么优越性似的,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丧失了信心,特别是在对世界开放以后这些人进行了短视对比以后,就义无反顾地主动抛弃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不过,也不是完全抛弃,在某些方面和领域还是大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子的。  

   

   

二是“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尚存在不完善的问题。由于“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竟还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新生事物、新生理论,并基本上是产生在“短缺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其理论对于“过剩的市场经济”来说,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做到“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理论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和成熟,还有一些致命的缺陷,比如,马克思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的唯生产力论”的局限性和危害性等,及没有借鉴经验等的在具体操作上的诸多失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而使人类在由“短缺的市场经济”向 “过剩的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其原来固有的“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再加上这其中没有产生出把“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正确有效地完善和成熟的伟大思想家和理论经济学家等。而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的所谓经济学家和学人,其绝大多数都是传承西方现成的资本主义文化和本国的封建主义文化的“翻译家、镶金边的首饰匠和传业授道的教师而已,其有大成者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在没有什么可遵循而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探索的情况下,摸来摸去,最后世界上很多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就都在顺着人类原来已走过的最熟悉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或是封建资本主义等的道路轻车熟路的沿着老路又摸了回去。最好结果的是有如东德和俄罗斯等的倒退一步地到了“社会资本主义”的与世界主流文化的合流。而大多数原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则倒退到“资本主义或是封建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只有朝鲜和古巴等个别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即社会主义文化受到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封建资本主义文化,特别是受到世界“社会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等落后和相对落后文化的后拉和挑战。  

   

   

三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等的后拉。象中国这样的有几千年“官本位”的封建主义文化历史传承的国家,同时还经历了几十年民国的“金本位”的资本主义文化和“官本位和金本位混合”的封建资本主义或是叫官僚资本主义文化的历史传承,而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理念虽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文化大革命的洗心革面,但其传统的文化思想理念已融入这个民族的骨髓,只要领袖或是领袖集团的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心一动摇,这个社会马上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往回猛跑,其免疫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将社会后拉的强大社会历史文化基础,而这种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力量又往往是无法抗拒的力量。当然,只有在吃过亏以后,才会有一部分人觉悟过来,但对于即得利益阶层来说,却仍然会对这种“落后的文化”进行长期乐此不疲地追求下去。  

   

   

四是西方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坚持不懈和不择手段的“和平演变”。一方面是马克思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的唯生产力论”等的不成孰理论,使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和人民大有理屈词穷、英雄气短和不能理直气壮搞社会主义的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就是西方国家的长期坚持不懈和不择手段的“和平演变”。正是由于这种“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才使全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空前的低谷。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仍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为止最领先、最文明进步、最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其无疑也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相对真理,而其中的某些理论不适应“过剩的市场经济”,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些问题而出现的缺陷和不足,则正是需要我们这些后来人理性地去修正、完善和“集大成”基础上的创新。也就是说,马列毛主义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否则人类走在向着文明进步方向迈进的道路上,就要永远停留在没有“科学理论”指引的只能“模着石头过河”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原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试错”初级阶段。  

   

   

马列毛主义历来强调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以便更好地“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现在许多政党、学派和学人都在试图做这项最伟大的工作,但从是否做到符合“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这样的检验标准来看,其成效还不是很理想。其很多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在争论不休,,或是在胡编乱造地溜须拍马和顺情说好话,特别是运用到实践上就更多是“银样蜡枪头”了。理论的贫穷和不完善、不成熟让人们在做事业时,总是使人们有些不能理直气壮、英雄气短和象做贼似的。而我们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福,使“毛泽东思想万岁”,就必须首先在“马列毛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大理论原则的基础上来对其进行不断地丰富、完善和理论创新,并使其不断地走向成熟,以适应当下的“过剩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并力图能对当下“过剩的市场经济”进行“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否则即使你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你也没法坚持住,就更谈不上完善和发展了。而“毛泽东思想”到今天仍然能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是“毛列毛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谋幸福,并能造就出一个人类共存共处的和谐稳定的国家和世界,这已是被实践所检验的真理。  

   

   

五、“分配力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性质”变革的决定力量  

   

传统的教科书通常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概念归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但以听婵释禅的眼光来看,把这对概念落实在可以架构世界经济学大厦的基本钢筋混凝土“大框架”的最基础、最本源的“市场经济学”的范畴里更合适一些。  

   

   

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定义通常表述如下。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对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用以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马克思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所下的定义来看,其定义的含盖性虽然相对比较大,但必竟还是过于笼统且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解释和论证还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不能把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用”等所需要的具体“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市场经济的四个环节更细致、明确、完整、清晰地的表现和表达出来,在“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检验标准面前往往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在“短缺的市场经济”中还能勉强维持,但人类社会发展过渡到“过剩的市场经济”以后,人类的社会财富需要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等的“分配”现象和问题;商品“交换”所需要的流通设施、工具和条件及贸易所需要的速度、效率、效果和效益等的现象和问题;生存、生活和享受等的不同档次的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等的诸多市场经济运行的现象和问题,都是需要给予“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的。尽管许多学人试图把尽可能多的承载,甚至是用牵强附会和生拉硬扯的方式都划拉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的环节这个筐里,但由于其“定义”下的器量实在有限,即使撑破了肚皮也是难以达到可以“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检验标准要求的。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传统的马克思理论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仅决定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决定了社会的存在,而且还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前两条是正确的,但“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这一条就值得商榷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如果按照这个评价标准,说人家社会性质落后就讲不通。听婵释禅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社会形态”的唯一评价标准是“社会财富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还是由少数人独享”的问题。生产资资料所有制形式是一种大的利益分配格局。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的大格局社会财富流动取向;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共享”的大格局社会财富流动取向。不管你这个社会有多穷,还是有多富,只要你采用并实现了“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共享”的分配方式和目的,你的社会性质就是文明进步的,这样的社会就可以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或是相对进步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这样即可以解释毛泽东时代和朝鲜、古巴等国家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或是社会形态”这样的根本性问题了,也使社会主义有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一个生产力很发达且又总体上很GDP的国家,但却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其“社会性质”怎么谈得上是文明进步和先进的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和平建设时间、科技创造创新能力、科教发展水平、学习吸收人类所有先进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态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却不能阻挡领袖或是领袖集团领导人民要建设怎样的“社会形态”的国家。朝鲜和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相比之下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那样发达,但领袖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却是坚定的,并且直到今天还在坚持“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共享”的社会主义性质,并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获得了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财富的共享和人民的普遍幸福感、优越感和自豪感。  

   

   

可以这样说,无论生产力有多发展,物质有多丰富,如果实行一个落后的社会分配制度,又有谁能阻挡了地主资本家和官僚等的欲壑难填的私欲,谁又能摆脱“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两极分化。只有先进的政党肩负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理念领导政府和人民能改变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但都可实现先进“社会性质”的理想。重视发展生产力是没有错的,但统筹兼顾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重视社会财富在“过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分配”,就更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很显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确实是推动“社会性质、社会形态”变革的“基础”力量,但不是决定力量。分配力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推动“社会性质、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固然是推动社会由这种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使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发展的“基础”力量。但光靠地主资本家官僚财富多的没地方放地对大多数人发善心地施舍点汤水,那是决对靠不住的,人民也是等不起的。也就是说,传统理论下的“生产关系”所包括的那三个方面:“也即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二是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三是产品的分配形式”是属于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所演化出来的“分配关系”所干的活,放在“生产关系”那,就很有“喧宾夺主”之嫌。  

   

   

对于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来说,其是具有“归属性或是阶级性”的。市场经济之“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是“没有”归属性或是阶级性的。也即任何国家、任何所有制、任何企业、任何家庭和个人等“生产”的商品,特别是在“过剩的市场经济”阶段,只要有“钱”,都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用来进行自主“消费”。只有社会财富的“分配”,那绝对是“谁的就是谁的,决没有半点免费午餐的味道”。所以,判断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性质或是社会基本经济形态”,和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的社会基本经济形态下“定义”,就只能以社会财富的“分配”环节来做为唯一的衡量和评价标准。  

   

   

由于马列毛等时代基本上是“短缺的市场经济”时代,即整个人类在“衣食住行用”等的需要方面还不是很“丰衣足食”,所以就把用以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需要的“商品之生产,或是叫生产商品的能力,简称生产力”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后来在“短缺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就演化出来了 “以生产力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等对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情有独钟的特别重视的口号,直到由“短缺的市场经济”过渡到“过剩的市场经济”阶段,才提出了试图想让“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统筹兼顾、均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当然,毛泽东时代就是非常讲究让“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统筹兼顾、均衡协调的计划发展”的。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就是毛泽东时代提出的“统筹兼顾、均衡协调有计划发展”的变通变化性说法,虽然两个说法所面对的一个是“短缺的市场经济”,另一个是“过剩的市场经济”的情况已有所不同,但其所表达的含义却是没有什么根本区别的。实际上“市场经济”哪有那么复杂和深不可测,无论是谁把其粉饰的如何的天花乱坠、高深莫测,但其必竟是万变不离其衷的,归根到底就是用以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的那么点破事。目前,虽然所阐释的“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的内涵还不是那样丰富器量,但这种努力的方向是符合市场经济四个环节需要“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的最大最根本规律性的,是解决和应对“过剩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纷繁复杂矛盾的正确思路。光靠单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可以起到“纲举目张”效果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配力和分配关系、交换力和交换关系、消费力和消费关系等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 。从“市场经济”的定义出发,听婵释禅把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所能演变、演化、发挥和表现出来的“能量或是能力”分类为: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是分配力和分配关系;三是交换力和交换关系;四是消费力和消费关系等“四组”最基本的推动“市场经济运行和调整其社会经济关系”的能力和关系。而之所以这样对人类赖以“衣食住行用”等的“市场经济运行体”进行如此相对细致地进行分类,就是为了能更清晰、更明确、更恰当、更有指向性地“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  

   

   

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龙头的地位和作用。人类所有的关于市场经济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都是建立在商品的“生产”基础和前提之上的。没有“生产”出来的商品,其它三个环节的活动都要戛然而止。由此,也就确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替代的的龙头作用。  

   

   

所谓生产力: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过程中人类进行商品生产的能量、水平、手段、方式、品质、效益和效率等因素综合效应所形成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对象。  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类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的社会协作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二是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三是商品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激化”可以产生:一是生产和生产手段或是叫产能“短缺”的经济危机。  二是生产和生产手段或是叫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是分配力和分配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核心、命脉和灵魂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人类的社会化群体性“衣食住行用”等的需要和社会分工,而形成了满足其生存、生活等需要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并因此形成了以地域或是种族等为凝聚力的各个国家。而各个国家为了保证其全体社会成员的能在一起长期和谐稳定的共存共处和幸福生活,就必然要求各个国家对无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无论是实物的,还是货币等的社会财富进行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分配”。而由“分配力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也就演化出来了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等的“社会基本经济形态”的学说,并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是社会的社会财富“分配”的状况,并把那些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正义和平等民主的国家或是社会公认为是文明进步的国家或是社会。  

   

   

所谓分配力:就指是人类在市场经济之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创造和分配社会财富的能量、水平、多少、手段、方式、流向、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和社会效果等因素综合效应所形成的能力。分配力包括三个要素:政府、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其中,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划分为:按劳分配、按公权力分配、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等四种基本分配形式。 所谓分配关系:就是人类在市场经济之社会财富创造和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社会关系。分配关系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所有制分配形式也即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二是按公权力分配也即国民经济二次分配。三是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分配力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激化”可以产生:一是社会财富分配,也即货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布“不均衡”引发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经济社会危机。二是货币生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  三是货币生产“短缺或是销毁”引发的“通货紧缩”金融危机。  

   

三是交换力和交换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互通有无、架构国家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等的桥梁、纽带和支撑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商品“生产手段、工具等”的进步,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有如飞机场、港口铁路公路高速路、商场、互联网和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各种交换设施和交换工具等的飞速发展,由此也就给人们一种在一个国家或是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有了一种“朝辞夕归”的地球村的感觉,其极大地推动了一个国家内部和整个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甚至是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向着人类所追求的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的迈进,激发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国家内部各省市县等之间的“比学赶帮超”的积极热情和奋勇争先的劲头。这就是“交换力和交换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的结果。当然,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也有负面的不利影响和结果,那就是把全世界大多数原来是社会主义的国家,都程度不同地拉向了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倒退方向。虽然其许多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进步了,但代表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分配制度却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所谓交换力: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之商品交换过程中人类进行商品交换的能量、水平、手段、方式、多少,流畅、效果、效益、效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因素综合效应所形成的能力。交换力包括三个要素:交易者;商品价格;交换手段和方式。  所谓交换关系: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之商品消费过程中通过价格、竞争、交易、流通、供求等要素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贸易关系。交换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易者的组织形式。二是不同的商品交易者在交换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三是商品的交换方式。  

   

“交换力和交换关系”矛盾运动的“激化”可以产生:一是交换和交换手段或是叫运能“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交换和交换手段或是叫运能“短缺”的经济危机。  

   

四是消费力和消费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实现人类的生存、生活、享受,甚至是穷奢极侈等各层级消费档次的归宿点和落脚点的地位和作用。人类一切商品的“生产”活动,社会财富的“分配”活动和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或是实现其“衣食住行用”等的仅仅能维持基本活命的“生存”的消费需要;或是实现其“衣食住行用”等的基本满足的小康“生活” 消费水平;或是实现其“衣食住行用”等的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的富裕“享受”的消费水准;或是达到其“衣食住行用”等的穷奢极侈的富翁“按需分配”的消费档次。但无论这种消费是处在何种档次,其最终都是需要通过“衣食住行用”等的“消费活动”,来实现和完成市场经济的四个环节的一个又一个循环和演变过程的终结。“消费力和消费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并实现了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过程的完成,并成为了人类全部市场经济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归宿和最终目的。  

   

   

所谓消费力: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之商品消费过程中的能量、水平、手段、方式、品质和效率等因素综合效应所形成的能力。消费力包括三个要素: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方式。  所谓消费关系: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之商品消费过程中通过解决人类生存、生活、享受等消费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消费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组织形式。二是不同的商品消费者在消费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三是商品的消费方式。  

   

   

“消费力和消费关系”矛盾运动的“激化可以产生:一是消费和消费手段“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是消费和消费手段“短缺”的经济危机。  

   

其它,对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诸多论述都散见于相关的文章里,在此不再重述。  

   

   

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虽然是推动“社会性质、社会形态”变革的“基础”力量,但不是决定力量 。“分配力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推动“社会性质、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是那些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的想搞社会主义的国家的政党、政府和人民最重要的思想理念依据和根本的理论基础。  

   

 2009年10月17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