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短了路的“减震器”

火烧 2009-10-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信访制度作为减震器在改革后失效的原因,指出其在处理国家政策和地方问题时的无力,导致上访规模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反映出政策执行与民众诉求之间的脱节。

短了路的“减震器”  

改革之初,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解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神州大地到处是一派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景象。然而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腐败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各地群众纷纷上访,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各级政府设立了信访局(专家们把信访机构称为“减震器”)。群众开始以为,个人有了冤屈,从此有了申诉的地方;政府也认为,把无序的上访纳入了正常秩序,社会从此就可以安定了。但从十几年的实践看,社会不但没有稳定,反而民众上访的规模日益扩大,情节不断升级,频次越来越多。看来由“精英们”设置的这个”减震器”根本就不管用!  

那么,它是在哪里短的路呢?  

涉及到国家政策的事,信访部门不能管。由于这个时期正处在两种经济形式的转换阶段,市场经济不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旧的制度废除了,新的规章未出台,尤其是破产、转制企业的职工干了大半辈子下岗没得到任何补偿,突然中断了生活来源,无法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在加上房改不合理,医改教改增加了群众负担,过度开发侵害了农民利益,安排到企业工作的军转干部的合法权益遭到剥夺等。当群众反应这些问题时,接访人员既无法讲清道理,又不能给政策,只是说:“没办法,上头的事,政策的事”,“你们反应的这些问题该解决,想解决,没有政策不好解决”。  

涉及到本地区本单位的问题,信访部门无权管。信访部门是个什么事都得问,什么权力都没有,任何事都办不了的部门。当群众反应本地区的问题时,他们只能说:“向领导报告”;当群众反应所在单位的问题时,他们只能说:“同你们单位领导说说”。事后群众天天盼回话,一等数月无会音!再去上访的时候,接访人员只能说:“你们上次反应的问题,我们已经向领导报告了”,“同你们单位领导打招呼了”。群众说:“一直未解决,连个话也未说过!”信访人员说:“他们不解决,我们有什么办法?”看着群众不愿离去,信访人员只好说:“不行,我们再说说”?  

涉及到国家政策的事不能管,遇到本地区的事无权管,即使是一个满心想为群众办事的信访干部也无能为力!可也遇到不少根本没有正义感、没有同情心的信访干部。他们看到上访群众就心烦,动不动就叫来公安助威,说出话来呛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群众反应分配不公,他们说:“怎麽,还想吃大锅饭”?群众反应生活困难活不下去,他们说:“改革就是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群众反应腐败太严重,他们说:“哪个朝代没有腐败?哪个国家没有腐败”?  

我们经历了、听说了很多地方政府应该办、能够办、容易办而不办的事。  

前些年报纸上曾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个刚到任的领导干部,打了一个电话就解决了群众上访了8年的问题”。这说明群众反应的这个问题不仅应该解决而且很容易解决。那么,为什么让老百姓上访了8年呢?这个8年,他们要付出多少心血?要承受多少痛苦?前面接访的这些干部为什么不解决呢?  

    某市日报上,纪委发了这样一篇报道:“一个村的村民因村干部集体贪污问题到市委集体上访了3次,经查实,处罚并法办了村干部”。我想村民们一开始一定写过不少举报信,而且到乡、到区反应过多次。那么这些领导为什么不理睬呢?第一次到市委集体上访为什么不处理,集体上访了3次才不得不解决呢?不说给村民造成的损害,就是这多次集体上访给社会造成的不安定,给党和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该由谁负责呢?  

众所周知的张海超,如果不是媒体的呼吁,如果不是网民的呐喊,他即使开了胸也白搭!  

这些都是厉尽千难有了结果的例子,算是幸运的,还有更多说干了嘴,跑断了腿,打了多年官司,背了一身债,一直没有结果的。在中国,弱势群体维权,难啊!  

有关专家把信访部门比喻成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然而,接访人员遇到国家政策的问题不能问,遇到本地区的问题无权问,又有更多不负责任的干部不想问,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减震器”不起作用,势必会造成社会的“震荡”!  

既然是涉及到国家政策的事地方政府接访人员不能问,各地上访民众就纷纷涌向北京,找中央、找制定政策的人!十几年来,国家信访局和相关部门门庭若市,应接不暇。有的访民啃方便面、睡桥洞,坐地上访,一呆数月。上面觉得影响不好,就给下面施加压力,地方政府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截访、接访。截回来的,接回来的,上访信件转回来的,仍然得不到解决。年复一年,积淀了群众的不满情绪。满腔怨气,一触即发,群体事件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弄得官员们草木皆兵,风声鹤戾,丑态百出!  

既然是接访人员对本地区的问题无权管,群众上访就指名道姓地要求一二把手接访。然而,无畏的权力根本就不理睬墙外的呼喊,这就更激怒了在烈日下寒风中的民众!他们打标语、呼口号、唱歌,拖得时间越久,社会影响就越大。僵持到最后,一般都是副秘书长出来,说几句打哈哈的话,哄走访民了事。  

长期以来,群众维权,写信无回音,上访人少了不理睬,就迫使群众来大的,人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有气势,情节越严重越有刺激,以至围堵党政办公大楼、堵截公路、卧轨,为了促使问题解决,有意给政府施加压力。“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这不是群众的不良心理,而是在漫长的上访路上得出来的感受!  

就这样,小事变大,大事闹崩,日积月累,形成了社会问题,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其结果两败俱伤。  

对于群众,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利益受损、心情郁闷,还有受到公安抄家、监视居住、取保侯审、拘留、坐牢的危险,甚至被强制关进精神病院、被作为政治问题影响子女升学就业。  

对于政府,不仅维稳成本不断增加,而且造成了官民对立,危及到政权的安全。这些年国家举办大型活动,保卫工作压力大、成本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政府为了制止群体上访、越级上访,采取了压制打击的办法,结果激化了矛盾;后来上面又要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是涉及到国家政策的问题地方政府无法解决,二是在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还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心系群众,事实证明,这是个舍本求末、事倍功半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制度上、政策上解决。  

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没有上访的?因为他们是民管官;古巴为什么没有上访的?因为那里分配公平;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为什么勒紧裤腰带拥护政府?因为那时上下同甘共苦;刚粉碎“四人帮”时,矛盾成堆、问题成山,为什么改革不久不仅风平浪静而且万众一心?因为党中央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反冤假错案、知青返城、落实部分转业干部政策,开放市场、土地承包等);16大以来,为什么农民转忧为乐?因为党中央对“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古今中外的事实表明,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决定因素!  

谁都明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之所以社会不稳定,都是腐败和分配不公惹的祸!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下决心从制度和政策上解决这两个问题。  

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真正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政务公开、官员财产申报等制度,把公权置入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中,使党政官员不敢、也没有机会以权谋私。  

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收入,坚决制止腐败现象,把政策上形成的不合理的过高收入降下来,把多年吃亏受损收入过低的提上来,让生活在这个国度、这个制度下的每一个公民都有公平的幸福感。这几年对“三农”问题的不断改革,不仅农民高兴,全党全国人民都拥护,对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大张旗鼓连涨了6年却不甚满意。机关人员涨工资不声不响,每次都是企业职工的6、7倍,公务员一次涨的阳光工资也比职工6次涨的总和多,他们还有更多的福利收入。这些年,在缩小分配差距的口号下,实施中差距反而扩大了。一个当了二三十兵的营团职企业转业干部,解困后的收入比当了两年兵有关系安排在机关的复员战士相差数倍;一个早年大学毕业、出了大半子力的工程师的收入,比机关编制的锅炉工、打扫卫生的文盲老太太相差好几倍!对于分配不公的问题,专家早就指出,社会上反应强烈,中央也认账,应该解决了!  

另外,为了不积压矛盾,避免爆发群体事件,要敞开言路,让人民讲话。毛主席那么伟大,计划经济时期还走了不少弯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也不可能没有失误,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当面不让说,背后就会发牢骚;如果平时不让说,就会积压矛盾;如果现在不让说,后人就会算总账!国家的政策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只让制定政策的人自我标榜,要让人民评判!政府应该欢迎群众批评,政府应该害怕群众忍气吞声。  

干部廉洁了,分配公平了,言论自由了,就没有上访的了,“减震器”也就不需要了。   

   

  齐军  

  2009-10-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