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深切缅怀张阿舟教授
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深切缅怀张阿舟教授
作者:孙平凡 中国航空报
我们敬爱的张阿舟教授,在同病魔斗争了整整十年之后,最终还是离去了!他的离世,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祥的导师和长辈,意味着学校失去了一位名师、一位具有卓越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与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失去了一位著名航空工程学家和力学家。对于他的逝世,我感到无比悲痛!
张阿舟教授于1920年4月出生在江苏丹阳县云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他懂事起,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时期。他深为祖国所遭受到的深重灾难所震撼,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理想逐渐在他的脑海里萌发。
1937年夏,张阿舟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张阿舟是该系的第一届本科生。不久他的家乡沦陷,他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从此成了流亡学生,全靠学校提供的奖学金维持学业。大学毕业后,张阿舟留校任航空工业系助教,主要工作是在系主任罗荣安教授主持下,从事初级滑翔机的设计和制造。他负责设计工作,完成了全套设计图纸,并据此制造了6架滑翔机。
1943年8月,张阿舟离开中央大学去昆明中央机器厂任助理工程师,从事铸造、热处理等技术工作,同时参加了庚款留英考试。1944年8月,他在中英庚款委员会的组织下,取道印度赴英国,11月入英国布列斯托(Bristol)大学深造。
张阿舟在国内从事的是航空工程,进入布列斯托大学后转入力学领域,主要进行理论研究。他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薄壁尖削比机翼的扭转”,主要用自制的明胶玻璃模型来研究和验证他创新的尖削机翼扭转理论。1947年8月,获科学硕士学位。接着由导师推荐进入布列斯托飞机工厂研究与发展部工作,任技术员。一年后他回布列斯托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指导教师是英国航空界结构强度元老A.G.Pugesley爵士和空气动力学权威A.R.Coolar教授,后来,他们两人先后担任过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主席。
他的博士论文完成之时,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家各行业百废待兴。张阿舟和大多数留英学生一样,内心极为振奋,亟盼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很快,1950年1月,张阿舟在新中国驻英人员的组织下,经香港顺利回国。
回国后张阿舟到重工业部工作,1951年10月按该部航空工业局的分派,到南昌飞机制造厂报到,任主工程师。到厂后他主要从事飞机修理、飞机零部件制造等技术工作。1952年,试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自制飞机——初教五的战斗打响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了该飞机的试制工作中。
1954年4月,国家根据当时空军迫切需要初级教练机,而南昌飞机制造厂又掌握了雅克-18等五种飞机修理和零部件制造技术的实际情况,下达了提前试制这种飞机的任务。各项试制工作进展很快,6月30日,第一架总装完成的初教五飞机交到试飞站,开始做试飞准备。另一架供静力试验用的飞机于5月12日开始作全机静力破坏试验。张阿舟在试制工作中,先是给技术员和工人讲授模线样板工作法,继而负责发图,处理超差、协调等工作。后来又奉命主持全机及部件的静力试验,并且参加了飞机的试飞工作。对此,《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一书上是这样记载的:“飞机静力试验当时是项全新的工作,在国内是首次进行,又没有苏联专家的指导。工厂决定由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主工程师张阿舟主持此项试验。张阿舟组织全体试验人员认真消化了苏联静力试验资料,对全盘工作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在他有条不紊的指挥下,试验人员井然有序地进行加载、读数、测量、记录。当加载至设计载荷的105%-110%时,轰的发出一声巨响,飞机在外翼前梁处断裂,全机强度符合设计要求,首次进行的全机静力试验获得了成功。后来又陆续完成了中翼、副翼、机身等14个部件、57种设计情况的静力试验,各部件强度均达到设计要求。至此初教五静力试验全部完成,试验证明飞机的强度合格。”张阿舟由于在试制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立特等功。
1955年5月,张阿舟调到南京航空学院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于1981年起招收固体力学学科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现为中科院院士的赵淳生教授,1961年提前毕业后留校当了助教,就曾在张阿舟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科研。他的博士研究生胡海岩(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教授,现在也已成为中科院院士。张阿舟对祖国的满腔热诚也传递给了学生,每次参加完“两会”,他都及时将中央的政策和精神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来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到南航任教后,虽然离开了直接生产飞机的航空工厂,但他一直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我国飞机生产的发展。上世纪70-90年代,他多次被聘为专家和顾问,先后参加了运十和水轰五等飞机的振动分析和排故工作,多次为运十飞机的命运以及发展我国自己的干线客机而奔走呼号,并热心为直九直升机的全机静力试验献计献策。他还积极参加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的论证和咨询工作,先后对关于我国发展航天飞机、关于发展我国飞机设计的技术途径、关于应重点抓飞机设计的基本建设(规范、标准的制订)等重大问题,向国家和航空航天工业部提过多项重要意见和建议。
在中国航空界,一些专家把1986年7月30日看作我国航空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日子。这一天,有“航空界四君子”美誉的沈元、季文美、张阿舟、胡溪涛联名上书邓小平。在《千方百计尽早提供和使用国产干线飞机》一文中,4位老人从交通运输发展、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需要等出发,阐述了发展干线飞机的紧迫性,建议国家汇聚力量,发展我国自己的干线飞机。1991年3月,张阿舟还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上,领衔参与了110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制订我国航空工业振兴法”的议案,后正式立案,其制订工作纳入了国家的统一安排。
张阿舟教授的一生是同我国的航空工业、科技和教育紧密相连的。他为我国的航空事业不懈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对我国的飞机设计和制造业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作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将永载于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史册。
张阿舟教授生平:http://newsweb.nuaa.edu.cn/zhxw/201864754.htm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