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
今年一直在打零工。年初,被差遣到政府机关维持秩序,就是帮着看门,将上访的人劝领到专门的信访接待处去。刚开始,习惯使然,遇到坐轮椅来的就帮着推轮椅,一直送人家上台阶到进门;遇着上年岁的人,会跑蛮远的路帮着去复印那些皱巴巴盖满公章的原始材料,怕被转来转去弄丢了;遇着说身无分文的,会给他点钱吃碗面条或者买张车票回家;更多的,是听人家倾诉,讲一点道理,表几分同情。久而久之,见这样的事太多,就有些麻木,渐渐失去寻常人该有的热情与正义感,感觉似乎天天都有不公不平而需要上访的事发生,事事都被推来推去没人真正负责,就爱追问:老百姓怎么都这样了?各个部门、各级官员怎么都这样了?以致被先来的同事奚落是新同志,不成熟,少见多怪。
两个月后,终于逃脱那份时时撕扯良心的活计,到一个处理拆迁遗留问题的专班帮差。经过这个差使,又对“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这句话的深意有了具体认识。所谓遗留问题竟然是个一直遗留了16年,几乎年年都有为此而越级群体上访的问题,历经4届政府直到如今才来全力解决,据说政策投入含金量在千万以上。于是就想,在千万以外的行政成本、民意成本该是多少?老百姓怎么都这样了?各个部门、各级官员怎么都这样了?它让我记起曾经遭遇的类似问题,领导的一致提醒几乎都是不要去趟那些浑水。
最近几个月,又被借调参加编写史志,从1848编到2008。史志编写要求略古详今,可写着写着,不知怎么就有了古详而今不详的感觉,好像越久远的史料越详实,越往后越是粗枝大叶、言不及义,最近一些年更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了。于是就有了点历史责任感,就又不禁想问:是社会行政管理、业务开展的水平本来如此,还是机关文书记载、经验总结的能力阙如?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现象?所谓以史为鉴,长此以往,后人将何以为鉴!
位卑未敢忘忧国。再过几天就是共和国60岁生日,记下这点心迹,聊表孝子情结,殷望祖国兴旺昌明,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