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主义”的破产(上)
任何一种哲学无论初衷是多么的好,语言多么婉转动听,都必须经过逻辑和实践的检验。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概念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论点缺乏事实和逻辑的证明和支持,那么这样的哲学就会像排列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一张,其余部分就会一张接一张地倒掉。
劳动者需要劳动主义吗?需要。劳动者需要一种从科学意义上对劳动者的实质地位加以科学证明的劳动主义,不需要一种没有科学价值的“劳动主义”。“劳动主义”的名称非常好听,初衷也非常好,是为着广大的劳动者的,但是,在刘永佶那里,他的“劳动主义”整个概念体系和逻辑体系混乱而不严谨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是人为地拼凑的,不能相互有机结合,不能有效支持“劳动主义”的总观点。这样的哲学会有怎样的前途呢?只能是破产。
1+1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只能是在算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为了强行把“劳动主义”上升到哲学层次,刘先 生无视一切哲学和客观事实,不惜睁着眼睛说瞎话。首先,刘永佶先生一定要证明“劳动主义”代替前面一切哲学的合法性,他试图从重新界定哲学的基本问题做到这点,他强调哲学的时代性,把哲学的基本问题置换为人的问题,在人与物的对立中,突出了人的地位;在此前提下,劳动的意义就自然突出了;随后,他通过提高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来提高劳动的地位,以此确立劳动主义。
我们看到刘先生错得蔚为壮观。我们领略一下刘永佶的勇敢逻辑。
那么刘永佶是如何证明劳动主义出现,并代替以往哲学的合法性的呢?他采取了一系列方法:
一、通过改变哲学观,来为他所谓的“劳动主义”提供合法性
1、混淆哲学、哲学观念、哲学流派、哲学家的概念。为证明唯物主义可以被其他哲学取代,提供依据。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是对所有的哲学观念加以总结、抽象、提炼形成的系统理论。与所有学问一样,哲学有一个从朴素到精细、精准的科学系统化的过程。
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代表哲学观念不存在。哲学观念是人们对世界的片段的潜在的不系统的思想意识,渗透在人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哲学观念,因此,从人的具体行为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的世界观。
刘永佶先生就是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念和哲学混淆了以后,认为唯物主义只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以此证明唯物主义不是从自古至今而后存在的。其实,从古至今,唯物主义一直是指导人类生产生活的思想,只是在古代,唯物主义还是朴素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已。
哲学流派是哲学中坚持某一种理论的哲学思潮或传统。根据思潮和传统之间不同的差异就会产生不同的划分哲学思潮的标准。刘永佶先生依据哲学主体是人的关系,认为哲学差别主要在人,而否定哲学中有关物质与意识的差别,这就如同只看到人有男女之分,而否定了人有种族差异,错误显而易见。
哲学家是哲学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哲学家可以支持某个流派的思想或观点,但不代表某个流派的哲学家的所有观点都是属于某个流派。一个中国人说了什么错话,不意味这个错话就是所有中国人的想法。可是刘永佶罗列了有唯物主义观点的哲学家关于个人主义的论述,然后就断定这些观点属于唯物主义,不是很可笑的逻辑吗?一个唯物主义作者说地球要毁灭,那么地球毁灭的思想就属于唯物主义吗?
2、混淆哲学主体、哲学对象、哲学服务对象的关系,通过证明哲学是属于人的,是有阶级性的,来否定哲学所具有的一般性,从而否定唯物主义的社会普遍性
刘永佶先生认为哲学主体是人,那么哲学就一定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且哲学就一定服务该哲学主体的。而其实所有学问的主体都是人,所有学问中有的研究对象是人,也可以不是人,主体和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严格对应的关系。动物学的主体是人,但对象是动物,而不是人;原子物理学的主体是人,但研究对象是事物的原子物理现象和本质;宇宙学的主体也是人,但研究对象是宏观宇宙中的各种星体和天文规律。
哲学的服务对象与哲学主体也不是对应的。哲学是一种普遍性系统性的学问。哲学是有关世界的普遍性的学问,这里并不具有阶级性。可以为各种人服务。唯物主义可以为劳动者服务,也可以为资本家所利用,正如物理学可以为劳动者服务,也可以为资本家服务一样。
3、夸大哲学的时代性,以此进一步否定哲学在时间上的一般性和延续性,把哲学与时代强行挂钩,为否定唯物主义铺平道路
刘永佶夸大哲学的时代性是想把哲学与时代挂上钩以后,证明时代变迁,哲学也会改变,或者新的哲学出现,否定以往哲学。这样做,是为了证明唯物主义是时代哲学,而不符合当今时代,因此可以被其他哲学取代,这个哲学就是劳动主义。
然而哲学虽然是人为主体的学问,但是由于把世界的最高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哲学就具有了超越社会、超越时代的一般属性。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服从于这个世界的最高本质和规律,时代性并不能否定世界的一般性本质。哲学的时代性只表现为哲学的每一个变化发生背后的时代特色,哲学在多大意义上为时代所接受,以及哲学话语的时代特色。哲学的普遍意义可以超越时代。任何时代都可以在哲学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反映世界本质的哲学是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的,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被磨灭。时代产生的哲学如果不具有普遍价值,将无法代替以往的哲学。
4、偷梁换柱:混淆了哲学与宗教的概念,用宗教意识的发展史来偷换哲学发展史
人类的确经历了一个宗教意识发展的过程,这是人类探寻世界奥秘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在未知的领域,人类的思维能力尚达不到获得可靠的科学的认识以前,宗教意识是人类获得确信,以消除恐惧,解释世界的一种必然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意识就逐渐退出。因为人类总会不断质疑,不断反思。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在于哲学是人类不断质疑和反思,并总结实践经验所得到关于世界的学问,而宗教是人类自发的以自我意识解释外界世界现象和本质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宗教的属性是唯心主义的;而且宗教意识是建立在一种情感确信的基础上,而不是科学质疑反思的基础上,因而宗教是诉诸于情感的,不允许对宗教最高神的存在的反思和质疑。因此哲学和宗教是在根本意义上是不同的。
为了证明哲学的时代性,刘先生无视古代东西方一系列哲学家的工作,因为一旦涉及真正的哲学发展史,那么刘永佶先生就绕不过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乃至费尔巴哈、马克思,那么他的唯物主义不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谎言就难圆其说。于是,他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图腾崇拜、诸神崇拜强行拉入到哲学范畴,又臆造了“上帝主义”和“天命主义”的概念,然后给唯物主义制造了一个崇拜物,并强行树立一个新崇拜物——劳动,这样形成了一个崇拜物的时间序列,用来证明哲学是有时代性的。
小结1:
哲学虽然流派纷呈,观点各异,但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认识不断完善和深入的过程,人类的认识既有对过去错误思想的否定,同时也有对以往正确思想的肯定和继承,二者必须同时承认。夸大哲学的时代性、否定的一面,而否认哲学延续性、肯定的一面是错误的。不符合哲学发展的真实历史,是欺世盗名术。
正确的哲学观念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被否定。哲学的时代性会表现为对新材料的吸收、新的思想的创立、新的方法的引入、新的经验的总结,但时代性不会影响到以往正确思想的传承,而是对以往思想的发展。
二、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混淆区分标准,偷换概念,制造对唯物主义的误解,从而彻底否定唯物主义,动摇其思想地位,为劳动主义取代唯物主义提供依据
就像人类可以按性的差别一样,分成男女,性的差别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差别。对于哲学来说,根据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潜在和显在的回答,任何哲学和哲学观念、哲学流派、哲学家都会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来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晦的。正如风幡的飘动表示风的存在,无论哲学思潮多么富有个性,但必然会回答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正如,任何人无论怎样打扮掩饰,都存在性别一样。
于是,哲学按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分成两大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强调在物质和意识之间,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一种基本哲学思潮和流派。唯物主义之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庸俗的唯物主义以及辩证的唯物主义等。
但是刘先生就是要掩盖这个区别。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唯物主义的一般性取消掉,突出其时代性,从而论证唯物主义是时代性的,因而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被其他哲学取代。这就仿佛证明一个人的性别可以随着时代一会儿变为男,一会儿变为女。
而且,刘先生采用一个偷梁换柱的手法,将唯物主义偷偷变换为物质主义,借否定庸俗唯物主义、物质主义的弊端,连同唯物主义一起打掉,这样做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的唯物主义被连同庸俗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脏水一起泼掉了。
1、否认哲学基本问题,进而否认区别哲学的差别,将唯物主义贬低为一种时代的哲学
恩格斯提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里恩格斯并没有提出这个基本问题是哲学所有的基本问题。刘先生如何证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是基本问题呢?他采取了一种鸵鸟政策——不承认。他说历史上其他哲学理论并没有承认或讨论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不存在的。他把他臆造的崇拜史端出来证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就不存在。这个方法无耻在,用一种子虚乌有的证据来证明一个子虚乌有的存在,好像罪犯用捏造的证据证明自己不在犯罪现场一样。
刘永佶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恰恰反映了他的思维方式是唯心主义的。他以为他的这个论证可以证明唯物主义的客观的存在。天上的月亮跟我们的否认是无关的。无视差异,差异不会就此消失。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依然存在。
2、庸俗理解 “物质”或“存在”概念。
在哲学中,物质概念不是指具体的物质,不是指物质财富,而是指相对于意识而言,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并能为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这是一个中国高中生都明白的常识。这个物质概念包含自然界、人类、物质财富等实体,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可是,刘永佶把物质的概念缩小为具体物质财富,把物质概念降为物质财富的具体层次。物质的概念就这样被偷换了,为唯物主义与物质主义相混淆创造了条件。
3、有意混淆唯物主义与物质主义区别
因为对“物质”的庸俗理解,刘先生把坚持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的唯物主义就被篡改为只识物质财富的庸俗唯物主义和物质主义,他就顺利地把“唯物主义”降为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一样的庸俗观点。
这是什么手法呢?这叫栽赃陷害。物质主义是一种拜金主义、拜物教的思想观念,物质主义的观念只看到物质财富的作用,与强调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有联系,是属于唯物主义的一种庸俗观念而已。但是毕竟是有很大不同的。物质主义的弊端不能归结为唯物主义。中国人中有一些是汉奸,他们做了坏事,我们能不能说中国人都是汉奸呢?可是刘先生就这样干了,他把物质主义弊端都归结到唯物主义学说上。
4、物质与人对立了起来
因为把物质理解为具体财富,那么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的另一个范畴——人,就必然与物质财富对立了起来。可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更高的层面上看人,人也是有物质性的,人与具体财富是一样的,都是物质。把人作为哲学的唯一对象,那么具体财富乃至自然势必就被排除在哲学视野之外。人如果是最高本质,可是人从哪里来?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从哪里来?都是从虚空中来吗?他以为把人摆在首位就能证明劳动主义,可是他还要面对另一个问题: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劳动者本人也是物质的,是有血有肉的,即使是从庸俗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具体的物质,那么劳动主义不也是物质主义的吗?如果劳动主义否定了唯物主义,那么请问,劳动者如何劳动呢?只用思想吗?大脑不也是一种物质吗?我们甚至不能不问劳动是否可能?劳动在劳动主义这里都成了问题,那么劳动主义还存在吗?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刘永佶的“劳动主义”完全无视自然,自然界在他那里只是劳动的对象,这实际上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产物,与物质主义没有根本不同。无非是物质财富奴役自然变成了人奴役自然。归根结底,人总是奴役自然的。
5、唯物主义居然成了资本主义的专利
在夸大了哲学的时代性,臆造了唯物主义的崇拜物——物质财富,唯物主义被贬低为物质主义拜物教之后,唯物主义被刘永佶说成唯物主义的系统理论在近代形成,并贯穿于资本主义运动、制度的哲学,而且是主导的哲学。这个逻辑是多么的巧妙,多么的隐蔽。
然后,刘永佶就说,既然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我们社会主义是走进了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哲学,唯物主义哲学怎么能用呢?
小结2:
事实是,哲学具有一般性,可以随时代变迁而继续存在,唯物主义传统自古至今是存在,也必将继续存在,唯物主义是客观的思维工具,不具有阶级性,可以为资本家阶级使用,无产阶级也可以使用,无产阶级可以以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丰富和完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中辩证的唯物主义不同于朴素、机械的和庸俗的唯物主义,是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更为科学的认识,其真理性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消失。
(评刘永佶的“劳动主义”之十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