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天图(上)
第一章 不依于人
不依于人,所以自立。
不附于物,所以自生。
不弃人功,所以无怨。
不废物用,所以不穷。
第二章 天无弃物
天无弃物,物无废用,草窠牛粪,蚊蝇以生;日月星光,参芝采吸。
人追其能,物追其用,天之道。
故,惜人者尽其能为上;惜物者尽其用为上,是为大慈。
珍物而藏之,废其用而已;惜人而敬闲之,毁其能而已,是为大败。
然大慈常有恶名,大败常有善名。故善恶岂以名辩哉?
为人所用,所以有依;为已所用,所以有生。故他用者存,自用者生。生与存岂能相离哉?
故为天下所用者天下亦生之。
第三章 玉不琢
或曰:玉不琢不成器。
人之用物雕琢而已,人之用已修习而已。
雕琢者弃其无用而出其有用。修习者规其陋习而成其智能。
道之用物生灭而已,灭其无用生其有用而成大道。
故,生,道之本也,灭,道之用也。
第四章 家国
家国之道:校之以民旨,验之以自然;修之以内心,行之以人文,经之以制度。
何为民旨?民生、民长者也。
失民长者国衰,失民生者政亡,失自然者族灭。
更制度者政替,规人文者史进,修内心者得立。
观历史之长河,日月轮彀,政替文更,有形有体者莫不变。
夫唯不变者,民旨之心也。
故家国之道要,在于修持此心。
第五章 小生大生
以小成大,因大生小,究其极处,小大一也。生不害义,义不害道,道不害无,无不害生。舍生以取义,舍义以取道,舍道以取无,舍无以取生,如此循环则小大相生,有无递推,百序成,万物生。
明大小,以定取舍;分有无,以别万物。
第六章 秋愤
日与月,常相共;道与空,不相离。只有无爱才无恨,岂见施予不索取;施予常图知恩,索取常恨不予。故爱恨交替,煎熬凡心。
不施予,不索取;欲守虚空与死寂,又怕道不生,灭天理。谁能愤时静,静时动;不在形前,不在空后;守此真心,不欲形,常欲萌。
长空谁与共,大道自独知。
第七章 信
万念放下,一信方生。
而此一信,当如山云,远睹有形,近视无物。
持而不执,守而不有、生而不为,变化无穷。
风云喻持执:风可持虹,手不可执云。执可为,不可执者不可为。
第八章 三力
力维之,智服之,信摄之。
得力者霸,得智者能,得信者圣。
三者具得,圣王之道。
强行得力,用人得智,修身得信。
力 智 信 三位一体。
智胜力,信胜智,力胜信。
信立智用,力乃成行。
智出力行,信乃得立。
力萌信持,智慧乃出。
信为力根,力为智根,智为信根。
第九章 降心
民心如水,需降服之,曲而归宗,以利事宜。
随势者无谋,谋势以导之;势因形显。
逐利者寡志,示利以驱之;利因物成。
明志者高远,立志使之成;志因事随。
势随利出,利主势;
利随志出,志主利;
志随势出,势主志。
此三者一体,执机者循而推之,勿执于一端。
第十章 图谋
治事如弈棋,谋远图近易,谋近图近难。
故谋百成十,谋十成一;
谋一图一,步步艰难,几于败。
物愈小理愈密,物愈大理愈易。
故起于物小,谋于理密,施于理易,图与物大。
谋易图大,难矣。
事小可即为,事大则久为,事大始于事小。
谋既定,理既明,请先于事小而即为之。
第十一章 阴阳或缺
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阴阳合于一体,平衡汇于一身。
小象易明,大象难识。
居南而不知北,居左而不知右,远难至也。
居今而不知往来,遥不可及也。
居静而不知动,深不可理通也。
故小象阴阳全,大象常似缺。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故执南待北,执左待右。
执今待往来。
执静待动。
执阴待阳,执阳待阴,大象乃成全。
既有所执,当知其待,执而不待,怠矣。
第十二章 修身就义
天之道,义为先,义明而物成。
修身就义,义正而身伟。
修理饰身,义暗而身毁。
物常生灭,道不更迭。
身有生死,义不二存。
第十三章 天义
天趋物以:生死、利害、美丑。
生存之、死灭之,利使之趋、害使之避,美使之神往、丑使之情拒。
同利相竞,竞则进;
余利互生,生则谐。
此天趋物之道,然天趋物必以义,何为其义?
万物甘坠此道,竞相奔涌,曲而归宗,天义乃成。
故曰:天义物成,而物莫知之。
欲追之,不在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中;
欲弃之,却在一言一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
第十四章 索天图
人世间,凡大工巨制,必先有宏图而后成。
纵观天地,其象伟,其理深,精彩卓绝,然天图何在?
试观之:
天之所欲:大生、大美、大和。
从天之欲行天之事者: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地湖海、花草树木、鱼虫禽兽、人。
天之道:生存死亡,行选择之道;利害,行物励之道;美丑,行神励之道;同利相竞,行鞭策之道;余力互生,行谐和之道。
行事者道:天道为渠,行事者道似渠水,水行遇堤者止,行于中者竞自由。大主问事成,无问匠方。
如是天图或可成。
第十五章 三知
智知、情晓、力达
精思致密,以通幽远,逻辑之功,是谓智知。
临境而感,信而不移,人身之功,是谓情晓。
行与其中,处而获实,力行之功,是谓力达。
情晓则易智知,智知未必情晓。
智知则易力达,力达未必智知。
力达则易情晓,情晓未必力达。
智知、情晓、力达三者皆具,知之至也。
精思致智、修身体情、力行以达,循环往复不知其端。
第十六章 几道
天欲:
大生 、 大和 、 大美。
天道:
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余利互生。
神圣向往。
物道:
感以应力。
智以达变。
信以通物。
灵道:
感以应物。
智以达来。
信以同物。
人道:
力。
智。
信。
申张三维:
述力者空间,述智者逻辑,述信者时间。
力能充张四方,逻辑演绎存在,信念决择未来。
空间、逻辑、时间述物之三维,虽然独择其一亦可述物,不若三维述物之全面也。
第十七章 成败事
初观其势,凡事物之成败在于力,力形于势。
欲成之,增其势,欲败之,散其势。
次观其治,治主势。
欲成之,固其治,欲败之,乱其治。
再观其义,义主治,义正则众聚。
欲成之,彰其义,欲败之,毁其义。何以毁义?引势更义以毁之。
急图之以力,次以势,继以治,久图之以义。
第十八章 天治
法、理、情、义,人治也。天亦有治,需顺天承事。
人教我以法,天教我以力。
人教我以理,天教我以律。
人教我以情,天教我以存。
人教我以义,天教我以道。
义也者,和为之本。道也者,生为之根。
顺法、顺理、顺情、彰义,自治也,违之,治于人。
治人则执法、执理、执情、宏义。
顺力、顺律、顺存、演道,自治也,违之,治于天。
治物则执力、执律、执存、广道。
第十九章 舍庐
人制茅庐、广厦,所以避风雨也,然日月之光不阻,春秋之意不隔。圣人在世,亦不过百年,一时之躯耳,然其义千秋不断,百代不间。物有生死,代有兴衰,夫唯道绵绵不绝。
由是观之,所适者,情宜也;所立者,义也;所从者,道也。
识近者图宜,识远者图义,识往来者图道。
图宜者得势力,图义者得众,图道者无所得,无所不得。
三识既备、三图既得,事几于成。
第二十章 求证
混迹于流尘,以体人同;适情于山林,以察物动;神游于微子心内、八极身外,以照真明。如是与物情相同、理相顺、信相致,然后可以图用。
第二十一章 福祸相随
阴阳相推以演道,福祸相随以彰义。
阴阳同立于一体,福祸先后于一身。
得而失义,虽利亦不得,得而后祸至。
去而失义,虽害亦不去,去而后祸至。
得而就义,虽害亦得之,得而后福至。
去而就义,虽利亦去之,去而后福至。
福祸得去,以义辩之。
贫富财也,财因身而用,彰宜则成,以力得。
身处用则德财,物虽少而不贫。身不处用则损财,物虽多亦不富。
敬慢礼也,礼因情而立,彰序则成,以义得。
情相宜则德礼,俗虽简而不慢。情不相宜则损礼,俗虽繁亦不敬。
尊卑位也,位因权而设,彰义则成,以智得。
权方正则德位,位虽低而不卑。权不方正则损位,位虽高亦不尊。
此道易行而难知。易行则常行,常行则当然,当然则理难成。易行则易见,易见则熟视,熟视则无睹。行无理、视无睹,是以难知也。
第二十二章 谐同
春花、夏孕、秋实、冬藏,万物之应天时何其谐也;地富则物壮,土贫则物瘠,万物之应地利何其宜也。
物发而中节,动与天齐,是谓谐同。
草亦有花,木亦有果,类不同而理同,是谓道同。
君自南来,吾自北往,不约而同举,不谋而合,是谓信同。
谐同、道同、信同,三同具备是谓大同,大同之治不亦美乎?
第二十三章 生灭
力代行动、趋势。规则代方法、智慧。存在代现象、事件、物。
规则、力、存在,右序相生 :
先立规则、次力,则生存在与之应。
先立力、次存在,则生规则与之应。
先立存在,次规则,则生力与之应。
规则、力、存在,左序相灭:
先没存在、次力,则灭规则与之应。
先没力、次规则,则灭存在与之应。
先没规则,次存在,则灭力与之应。
生灭相随,生中有灭,灭中有生。
第二十四章 人有三行
人有三行:力行、智行、信行。
力行得财、智行得位、信行得序。
力行成身、智行长身、信行修身。
三行兼备,身乃得立。
第二十五章 演道
含元成体,体因色现,色因体有,体色相依,物乃生。
体之色,如浮云,其根有三:
一曰体、二曰客、三曰方。
体有所现,客有所受,方有所变。
三根具备,色乃有,体乃现,物乃生。
三根之增减,变化无穷;
体色之合从,变化无穷;
万物之生灭,变化无穷。
是为演道。
第二十六章 八备
察形辩势,备以八方:
一曰天:日月星辰之类也。
二曰地:山川河海之类也。
三曰生物:花草鱼虫之类也。
四曰人。
五曰宙心:万物一心,本于生。由小生大曰递生,因大服小曰敬从。
六曰文:一物之动与存也。
七曰序:类物之运与形也。
八曰演:因势而变者也。
八方既备,形势乃明。
第二十七章 如行
本意天心,推物演形,因缘而生,随机而变。物形生灭,常存其真;机缘反复,不离其意。
天心不灭,如默如行。
古往今来,发于一心;微子环宇,生于一心;机缘变化,始于一心。
欲知其心,当观其映。映于空间为万物,映于时间为势,映于逻辑为理。
应机而映,机无常定,故:物无常形,势无常存,理无常在。
第二十八章 道不远人
往古之道于今可得之,未来之道于今亦可得之;
幽微至深之道于一室可得之,恢弘至简之道于一室亦可得之;
微子之道于所处可得之,环宇之道于所处亦可得之。
何也?道不远人,全息于事物。
第二十九章 理空
力驱行,无信无智则力孤,孤力则行恣,久行则势均,均则寂,谓之热寂。
智逐理,无信无力则智孤,孤智则理约,久理则归一,一则空,谓之理空。
信蕴生,无智无力则信孤,孤信则生泛,久生则趋同,同则无,谓之生无。
热寂、理空、生无,灭之象也。
孤行、孤理、孤生,灭之由也。
孤力、孤智、孤信,灭之根也。
第三十章 余利互生
草木吐氧而人兽用之,人兽呼浊气而草木纳之,故人兽与草木互生。
物之功利无用于己而有用于它者为余利,万物相依,依于余利。
余利不争,故谐;余利不费,故奉。
营求之道善收它物之余利,收其余利而无争,营求之善也。
立存之道善生己身之余利,生己余利而无费,立存之善也。
故万物互生,生于余利。
第三十一章 名实
实者充与体也,名者约与形也。
有实无名则无约,无约则慢,慢则散,散则失体。
有名无实则无充,无充则苛,苛则穷,穷则败形。
名实相符,则体形兼备,行乃成,信乃立。
名实相离,则失体败形,行乃颓,信乃废。
第三十二章 不落因缘
风吹帆行,风吹铃响,风吹轮转。
万物随缘而应,应合其性,应合其心。
善心善应,恶心恶应。福基福应,祸基祸应。
善应为福基,本于善心。恶应为祸基,本于恶心。
善者共生也,本于利它。恶者相害也,本于自利。
自利利它,互为其根,阴阳相抱,乃蕴生。
故福祸互为其根,善恶互为其根。
若以福为喜,以祸为悲,则福祸相随,悲喜交加,心肝脾肺,反复煎熬。
不若心持生义,执福祸得失、扬善恶美丑,以演生,以彰义。
如是心有所动,不落空寂;心无所应,不落因缘。
执福祸、扬善恶,为其主,不为其仆。
第三十三章 五策
邦道,凡有五策。
一曰人文,二曰经济,三曰政治,四曰科技,五曰军势。
争斗存亡,初以军势,次以科技,再以政治,继以经济,终化于人文。
长治太平,初以人文,次以经济,再以政治,继以科技,终形于军势。
人文生发,为阳。军势敬肃,为阴。阴阳互为之根。
邦体为轮,五策为辐,五策交替循环,递推以进。
第三十四章 元
精成形,形成智,智成逻辑。
气成行,行成力,力成空间。
神成情,情成信,信成时间。
精气神始于含元,逻辑、空间、时间合于浑元。
含元、浑元一物之两面,此物为元。
于空间之一点,可演绎全部逻辑。
于时间之一刻,可绽放无限空间。
于逻辑之一环,可包含时间之始与终。
故于一室,可演律,可觉远,可推过去与未来。
此室若为元,则宇宙亦是此元。
第三十五章 元性
形有千变,不变者义,义无自形,寓形于众。
行有千变,不变者能,能无自行,寓行于众。
情有千变,不变者生,生无自情,寓情于众。
义、能、生万殊之通性也。万殊归一,一者元也。
故元有三性:曰义,曰能,曰生。
第三十六章 元德
形拱义则德形,故形尚义。
行拱能则德行,故行尚能。
情拱生则德情,故情尚生。
尚义、尚能、尚生是为元德。
第三十七章 三纯
智慧根于感受,纯智断根而自演,纯智万物通。
践行根于智慧,纯行断根而自运,纯行万物同。
感受根于践行,纯受断根而自觉,纯受万物一。
自演、自运、自觉,孰能合而为之?唯元可然也。
第三十八章 抗乘
信胜智则顺,智抗信则顽,智乘信则逆。
智胜力则治,力抗智则固,力乘智则乱。
力胜信则平,信抗力则恒,信乘力则暴。
第三十九章 三味真火
纯火升元,味以三真:真情、真智、真行。
真情生真智,真智生真行,真行生真情。
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如是初元乃现,升于火浴,百练千锤,直至成纯。
莲花心内端坐,彩虹云端超然。近在咫尺,远在天边。
第四十章 生
自性显露,得天垂灌,物乃成形。
物生,本于自性,起于机、缘,应于力、境,合于律、天。
生物,始于机、缘,法于律、天,施于力、境,攫取物性。
故承天之运者,修持自性,以待物生;畅顺自性者,谐理万物,以期生物。此二者同出而异向,内外相推,生生不息。
第四十一章 无执
法择物,物因法存;物抗法,法因物变。
信择法,法因信存;法抗信,信因法变。
物择信,信因物存;信抗物,物因信变。
故不执于法,不执于信,不执于物。
不执则易变,易变则易择,易择则易生。
信法物互为首尾,因变而激荡,无执而有蕴。
海浪翻涌,风云激荡,日月交替,乾坤运转,是以得蕴万物。
第四十二章 唯简易从
唯简易从。
行事有繁,其理宜简,简则易从,从则成流,流则有定,定则有成。
唯是易得。
论有宏篇,其是唯一,一则易得,得则不惑,不惑生信,信则演,演则生,生则荣,荣则繁华。
第四十三章 虚名利
衣食住行,利也,度内则实,过则虚,太过多伤身。
声誉,名也,度内则实,过则虚,太过多害义。
影响,权也,度内则实,过则虚,太过多扭性。
名、利、权人之所求也,故执机者常设名利权以驱盲众。
故名利权取之有度,太过则去之,勿使之伤身、害义、扭性。
第四十四 始生
心生法,法生形,形动心;问宇之始,心动则始。
法生形,形生心,心演法;问理之存,法演则存。
形生心,心生法,法成形;问宙之有,形成则有。
心动、法演、形成则物生。
心灭及形,形灭及法,法灭静心;问宇之终,心静则终。
形灭及法,法灭及心,心灭散形;问宙之无,形散则无。
法灭及心,心灭及形,形灭止法;问理之亡,法止则亡。
心静、形散、法止则物灭。
第四十五章 力之远近
远有三远:时远、距远、理远。
近有三近:时近、距近、理近。
凡力有远近,近则多形,远则多义,形有所异,义有所不同,其道唯一。
力有五变:
弥近则为:物理、形势、权、军事类。
近则为:声名、利益类。
中则为:理、义类。
远则为:人文类。
终则为道。
治事必以力,以近力求近事,以远力求远事,则顺,则得治。以近力求远事,以远力求近事,则悖,则失治。
五力并举,远近相宜,则平和长治。
第四十六章 福祸自招
大道常理:
余利互生,己身所以获它生者,皆因己身之余利,故福无它求,唯增持己身之余利。
余害相克,己身所以获克者,皆因己身之余害,故祸无它避,唯减灭己身之余害。
不知增持余利,不知修福;不知减灭余害,不知避祸。不修福,不避祸,命数天定;知修福,知避祸,命数己定。
故智者修身:知余利,增持余利;知余害,减灭余害。
第四十七章 本真
境由心生,心有所变,则境有所幻,心有所定,则境有所定。
故反观内心,求其恒定之处,谓之本真。
心二则异,异则有变,变则有幻,心一则同,同则不变,不变则定,故本真万物唯一。
以本真观万物之本,若见本本相同,则此本为真,此真亦是己身之真。
故本真相照,物我雷同,见我如见物,见物如见我。则色界幻境,一箭贯通,似有所隔而无所隔。
故以本真照物,世界大同。
第四十八章 顺性情
性为生表,情为性华,生为情实。
故序成物,万序有情;殊成序,万殊有生;物成殊,万物有性。
生为性义,性为情义,情为生义。
故造物不役情,抒情不悖性,任性不害生。
故生胜性,性胜情,情胜生则顺,则平。
生悖情,情悖性,性悖生则逆,则乱。
依性顺情,生乃善;依生顺性,情乃美;依情顺生,性乃真。
第四十九章 明欲
欲生智、智御力以生物,物激欲以增减。故欲无止境,智无穷时,力无极处。
夫信,去旁欲而存一欲,故信一欲也。
一欲生智则智同,同智御力则力协。故信以同智协力。
诸欲生智则智繁,繁智御力则力杂。故诸欲致繁杂。
余利互生,生激欲则欲盛;余害相克,克激欲则欲衰。
至大无二,故至大之欲一也,至信也;信胜智,智胜力,力胜信,道也;故至大一欲因道而生盛衰两义,两义而生利、害、中和三方,三方而激生万物。
欲可予人,亦可夺人,唯至欲集予夺与一体,生杀与一身。
第五十章 大欲至信
天容物,以其志高也;地载物,以其德厚也。
元道发心,生万物,以其一欲也,至信也,其大也环宇,其久也亘宙。万物受其心而生,为其子。夫唯大欲可以分予,可以普施,普施则驱众智,众智运万物。
夫何以驱运宇宙者?以此。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