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恩格斯错了吗?——回复刘永佶对“阵营说”的质疑

火烧 2009-09-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恩格斯阵营说的合理性,分析哲学分类方法与性别分类标准,强调分类有效性原则,指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逻辑推导理解不同哲学观点。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对世间万物进行着分类观照。分类是分析的一种方法,是把握事物性质的方法,也是寻找事物联系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人们就可以举一反三,抓住本质规律而用相同的原理就可以推导出相同性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就好像人类根据赤道来划分南北半球,无论人们是否愿意划分,无论人们如何称呼这条线,与南北两极等距离的点的集合就是“赤道”,那么赤道与北极点之间的半球就是北半球,而另一个半球就是南半球。有了这样的分类就可以依据我们对南北半球的性质的了解,把握不同半球的气候和时间规律。


    任何分类的有效都在于,第一,分类标准明确,统一;第二、标准客观,不以主观好恶为转移;第三,适用于所有对象;第四,类别之间不存在任何交叉和重合现象。性别就是判别人类性质的一种分类方法。性别分类满足以上分类有效性的所有要求。因而,我们至少可以将人类分成男女两个性别范围。科学上发现的双性人,往往是生理畸形造成的,可以构成第三类别。总之,通过性别分类,就可以很清楚将人进行分类。有了这个分类,我们就可以知道任何一个人属于其中一个类别的话就有何种属性的行为、心理、需要等等一系列规律。


    当然,一种分类方法存在不代表可以取代其他分类方法。比如人类也可以按照种族、年龄、地域、分工等方法来区分。


    同样,哲学观点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可以多样。在恩格斯那里,根据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回答,所有哲学观念被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阵营。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被归为唯物主义哲学,而持相反观点的哲学归为唯心主义哲学。


    任何哲学都是会以明确或不明确地方式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给予的回答。有的哲学明确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而有的哲学则把这种回答作为其具体研究的前提,并没有在文本中明确回答。但是这种回答可以利用逻辑可以从文中逻辑地导出的,只要我们尊重逻辑和文本的客观性。


    哲学观点中带有具体时代特征的概念、说法也不会影响这种基本问题的判断。比如,“思想”的器官大脑,在中国被称为“心”。我们只要把这种概念与事实进行对比,就可以知道在古代,古人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这一概念,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概念与现代哲学范畴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只有两种观点:要么承认物质对于意识是第一性的,要么承认意识对于物质是第一性的。这是作为哲学观点进行分析分类的标准的明确性所在。


    有没有一种哲学,既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同时承认意识的第一性呢?从总体上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哲学是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体系都必须维护其观点之间的统一性和逻辑性,观点之间不能相互干扰和矛盾,否则就相互矛盾,相互掣肘,难以承认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所以任何一种成熟的哲学体系,要么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要么承认意识是第一性的,二者必居其一。这难道还不够明确吗?当然,这种分类不影响其他分类方法,比如,哲学派别完全可以按照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和联系来区分哲学是否是机械观点还是辩证的观点。


    不过,刘永佶先生却断然否定了这种标准的明确性。他说:


    “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说成‘辩证唯物主义’。而苏联和中国的哲学家则进一步按这个论断将社会主义的哲学观念说成唯物主义,还对整个哲学史做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的划分。把从原始人的图腾到有文字记载的所有哲学着述,都像排兵布阵一样分成敌我双方:凡是被归入唯物主义的为一方,被归入唯心主义的为另一方。唯物主义是正方,唯心主义是反方。而判断谁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标准又很难确定,以致在对古希腊、中国古代及欧洲中世纪那些根本不知道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思想家下断语的时候就相当为难,并因此而形成分歧和争论。”(《并不存在由古至今而后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实,不是恩格斯的标准不明确,而是刘永佶要么是完全不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要么就是有意混淆两者的概念。他的一个论据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古希腊、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那里根本就不知道。这就十分荒唐可笑了,这就等于在说一个小男孩不知道自己的性别,那么他就不是男性了。


    “刘说”花了很多篇幅来证明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唯物主义,连篇累牍地说在原始社会那里如何出现了图腾意识,奴隶制社会如何产生了诸神崇拜,而上帝主义如何形成于封建领主制社会,而唯物主义又是如何发祥于资本主义,殊不知,图腾意识、诸神崇拜、上帝主义恰恰是人类理性启蒙过程中,唯心主义哲学观的反映。刘说认为,唯心主义是由于唯物主义的出现以后才形成的。我们得指出的是,“唯心主义”作为明确的哲学概念虽然是人类社会比较晚的时候才提出的,但这不能说明人类的唯心主义观念是最近才出现的,相反,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当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意识附加在对客观世界的表象之上,形成“灵魂不死”、神崇拜、自然物的神化等观念的时候,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意识来解释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唯心主义观念了,虽然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用唯心主义观念在思考。


    “刘说”还提出:


    “哲学史上不仅没有由古至今而后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而且没有与主流哲学观念长期分庭抗礼的另一种哲学观念。相应的对抗只存在历史大变革时期,新的代表变革势力的哲学观念与旧的居统治地位的哲学观念的对立和斗争,如唯物主义与上帝主义(包括其衍生的唯心主义)的斗争,也只是短期的。而且历史上的一些时代变革,如奴隶制取代原始社会,封建领主制取代奴隶制,在哲学观念上的对抗并不明显——起码是在文献记载中表现得不明显。因此,以‘两大阵营’的对立来概括哲学史,是不确当的。”(《并不存在由古至今而后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这样的论证,我们也只能当做笑谈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包含在人类的各种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斗争中的,甚至是贯穿于我们的思想中的,不一定表现为两种哲学派别的斗争。而且,斗争不是对立的唯一形式,相互区别就是对立的形式之一。我们可否向刘先生请教:我们是否一定要以男女相互的对抗,才能区分男女的性别?男女不对抗,那么我们就看不出男女了?您的这种论证是不是太不确当呢?

(评“劳动主义”之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