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婵释禅的消费经济理论观点精华集粹(6)
听婵释禅的消费经济理论观点精华集粹(6)
(97--117条)
听婵释禅
十五、社会市场经济的“消费”方式和工具
(九十七)缓解“消费短缺性经济危机”的方法大致可划分为四种基本形式:一是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和调整国民经济二次分配方向来缓解“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 二是通过发展“借贷消费”来缓解或是掩盖“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 三是通过股市等证券市场上涨的印钞机发泡增加虚拟分配收入来缓解或是掩盖“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 四是参与国际分工并借助外国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来促进和刺激本国的消费。 以上这四种基本形式也是“消费”这节的总纲。
(九十八)在当代“商品生产、产能与交换、交换运能过剩”的时期,不能把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等社会财富“分配”的总收入全部用于“消费”的原因之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与“以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形式为基础”的所有制分配方式,由于其极大地推崇和弘扬了“按资分配”方式。因此,也就必然地产生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的分配现象,并使少数人占有的大多数社会财富不能形成“即期消费”,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由于只占有少量的社会财富,虽然有消费愿望,但却没钱去“消费”。
(九十九)总收入不能全部用于“消费”的原因之二:是 “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方式,有使社会财富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集中和转移的功能。而那些获取大量贪赃腐败钱财的群体,因其“衣食住行用”等已获得了极大满足,也就很难将这些贪赃腐败的钱财转化成“即期消费”了。我们可以把其叫做“消费能力过剩的危机”。而那些占有社会财富很少份额的大多数人的想消费却没钱消费,我们可以把其叫做“消费能力不足或是短缺的危机”。
(一百)总收入不能全部用于“消费”的原因之三:是 “按公权力分配”方式的不务正业。对国民经济二次分配的分平、公正、公益、公用等的吃穿、教育、医疗、社保、基本住房、社会救助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建立的滞后或是通过改革给予消弱,不仅使这些最基础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受到影响和冲击,而且也使民众对其它“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存在很大的后顾之忧,其对扩大和刺激“消费”具有很大的限制和约束作用。
(一百零一)总收入不能全部用于“消费”的原因之四:是企业等社会各层级“主体”有把通过各种分配方式所获取的“分配”收入转化成为扩大再生产储备资金,或是用于将来各种急需之用的“积蓄”的习惯等,也限制了“消费”环节的活力。但这通常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行行为。
综合以上四种原因,也就必然要形成“分配的社会财富总是要大于消费数额”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由此也就造成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消费不足”问题。而“商品生产过剩与大众消费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更主要是根源于“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
(一百零二)“借贷消费”的定义:就是指绕过市场经济之“生产”环节的国民经济初次分配,通过虚拟的“预支未来,超前消费”的“分配”方式获取收入,并经过“交换”获得商品“消费”权力的一种消费工具。通过运用“借贷消费”这种消费工具,可以适当“弥补和缓解”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当然,“消费手段”还有许多有如饭店、旅店、商场、集贸市场等的用于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用”等的消费设施和工具,还有有如满足人们各种娱乐消费的互联网、旅游景点、影剧院、电视广播等各种娱乐消费设施和工具, 还有“借贷消费”演化的信用卡、按揭贷款等的消费形式和工具,等等.
(一百零三)借贷消费有效地“掩盖”了分配与消费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为各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定时炸弹。 借贷消费,虽然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造成的社会“贫富两级分化”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缓解”因绝大多数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只占有少量社会财富的想消费却没钱消费所造成的“即期消费能力不足”的难题,但其必竟是从表面和短期内缓解和弥补了“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而从深层和长远的意义上讲,其在有效地“掩盖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方式造成的少数人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却没有即期消费能力,而“大众消费能力实质上却是短板”的想消费却没钱消费之间的尖锐矛盾的同时,也为“市场经济运行”留下的深深的隐患和矛盾的积累,也即为各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定时炸弹。
(一百零四)为“市场经济运行”留下隐患和矛盾积累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引发借贷人“还不上贷款”的“消费能力短缺危机”。“借贷企业和个人”等的收益或是收入在未来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增长,否则一旦由于“借贷企业和个人”等的收益或是收入不稳定或是根本就没有了收入,那么这种“借贷消费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甚至中断,而如果这种“借贷消费关系”的破坏和中断是大面积的,那么就会引发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并波及全世界那样的金融经济危机。
二是可以引起全社会的“即期和未来”不同程度的“消费能力短缺危机”。因这种大量“预支未来,超前消费的借贷消费”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消费方式,也必然因为贷款企业和个人等的“大量即期还贷”,在很大程度上将限制和影响“众多还贷企业和个人”等的即期和未来的“对其它商品和服务”等的消费能力,从而也会引发“当下”经济发展的消费后劲不足的问题。
(一百零五)“借贷消费”的实质就是一种为“即期消费”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服务的开动印钞机大量印制钞票的发泡过程。 比如:政府和企业发行国债等的向社会借钱的超前消费,家庭和个人等的向银行和个人等借钱的超前消费等。它在一定意义和某个时段上具有“部分或是全部抵消”因社会上少数人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并且不能“即期消费”造成的“储蓄”过多带来的因“分配”出现问题造成市场经济运行不畅的问题。但这种“借贷消费”的数额,一旦超越了商品生产能力和储蓄能力,及社会财富某个时期的即定“积蓄”数额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全社会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2007年中国的严重通货膨胀,正是房地产市场、车市、卡市等的大面积“借贷消费”,和国家发行国债、企业发行企业债等的“借贷消费”,及股市的大涨的开动印钞机发泡而使许多居民额外增加了大量收入,并进入到消费领域等造成实体经济商品的供应能力和超越了居民“积蓄”数额的承受能力,导致物价全面大幅度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
(一百零六)“借贷消费”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对“消费”环节形成了阻碍、破坏,甚至是中断,才发明的一这刺激消费的办法,以帮助市场经济的“消费环节”完成其因多数人缺乏消费能力完不成的工作,并促进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继续”循环和演变下去的一种消费工具。 “借贷消费”这种预支未来、超前消费方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中之所以大行其道,正是由于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造成的恶果,而不得不采取通过“借贷消费”的方式来“弥补、缓解和掩盖”其社会财富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不均衡等形成的缺陷和矛盾。而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对这种“过度的借贷消费体制”的一种最严厉的警告和惩罚。
当然,“借贷消费”的大行其道,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在商品“生产和产能与交换和运能过剩”的时代。虽然在商品的短缺时期也有“借贷消费”,但那是完全不能与“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这种“广泛、普及且深入到各个领域”的借贷消费相提并论的。
(一百零七)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的相对公平正义、公正合理、均衡协调的以“按劳取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占主导和统领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中,是可以有效地防止“消费环节”遭到破坏和中断的现象发生的。 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必然会产生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并必然导致“消费”环节不畅通或是破坏中断的危机和罪恶根源,才大力提倡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的相对公平正义、公正合理、均衡协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其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防止因“分配”环节出现故障,而导致“消费”环节的的不畅通或是破坏中断,进而导致整个市场经四个环节的无法正常“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
(一百零八)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活力”来自于四个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为防止产生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已经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商品、转移生产产能和投资入股别国企业等方式大量地缩减了本国的商品生产能力,在保持本国一定的高科技商品生产和产能的前提下,而能使本国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的热火朝天,其“消费活力”之一: 是得益于本国和全世界各国,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为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物美价廉商品做为坚强后盾,并使其在“应对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危机”方面能够“游刃有余、伸缩自如”。
(一百零九)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活力”之二:是得益于世界各国的社会财富都被“美元体系和欧元体系”的神话所迷倒并奋不顾身地投资进去,使其金融市场“众人拾柴火焰高”。世界各国以为“美元体系和欧元体系”等那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宝藏,都蜂拥参与到由股市、债券及其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所组成的美元和欧元体系中去掘金了,并推动美元和欧元资产的价格长期不断的上涨,带动了全体美国等国人民的发家致富,而从这种虚拟证券资本市场等获得的大量收入,也就为美国等国人民的“消费”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和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一百一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活力”之三:是得益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双繁荣”给民众未来收入制造的美好预期,才给美国等发达国家人民树立了“借贷消费”的无穷信心。“借贷消费”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人民的“消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经济实力,而在一个全世界各国为其提供丰足的商品和具有良好的“交换手段”,又有大量的不劳而获收入及良好收入预期和信心等的支持下,美国人民想不大手大脚地进行“消费”都是很难的。其又怎能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民呢!正是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才给在高科技等方面处于制高点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带来了这种只需负责市场经济之“分配和消费”的国际分工的美差,而不是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创造了比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衣食住行用”等的“基础”社会财富,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利用其的“美元和欧元体系”的霸主地位在剥削和分享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财富。
(一百一十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活力”之四:是得益于美国等国家“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形成的各种相对公平正义、公正合理、公益公用、均衡协调等的吃穿、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基本住房等生活必需品的“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这种“具有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分配制度,即保证了这最大一块生活必需品的最基础性的消费活力十足,又解除了人们对其它“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的后顾之忧。
(一百一十二)中国近年来充分地运用预支未来、超前消费的“借贷消费”工具,是由以私有制为基础必然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不得不为”的以此来缓解“分配与消费”之间必然产生尖锐矛盾的重要措施。中国在进行改造和完善自己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过程中,却破坏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进行的“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这对保证和扩大“消费”来说,无疑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的负面作用。正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极大改变,也才使中国也必然面临了西方国家一样的“分配与消费”之间产生的尖锐矛盾,于是也就大张旗鼓地学起了西方国家的那一整套的预支未来、超前消费的“借贷消费”模式,以增强“消费”环节的活力。于是在中国也就形成了房奴、车奴、卡奴等的“借贷消费”阶层。
(一百一十三)“借贷消费”做为一种消费工具,一般只具有为“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和个等锦上添花”的功能。 借贷消费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下产生的用于缓解“分配与消费”之间矛盾的一种重要消费工具。但从根源上却无法消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把少数人的幸福建立在多数人当房奴等痛苦之上的弊端,更无法把“借贷消费”这种消费方式推广扩大到“没有还贷能力”的大多数穷苦人中去。“借贷消费”做为一种消费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也只具有为“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和个人”等的“锦上添花”的功能,并不能惠及所有社会成员。美国正是想突破“借贷消费”只具有“锦上添花的功能”的这个界线,让许多“没有还贷款能力的企业和个人”等使用这种“借贷消费”工具,由此才点燃了“次贷危机”这个导火索,进而导致了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这也是“借贷消费”在缓解“分配与消费”之间矛盾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也就是说,“借贷消费”只能在某种程度和在一定范围内缓解“分配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给大多数人带来的“消费能力不足和贫穷”的根本性问题。
(一百一十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要消除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产生的根源,那就必须调整和改革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结构”,增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主导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大型企业等进行国有化改造和控股,通过国家的有规划有计划和严格监督管理等来扼制和克服私有制经济只顾追求“集团和个体”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的弊端。
(一百一十五)通过股市等证券资本市场上涨的印钞机发泡增加虚拟分配收入,可以缓解或是掩盖“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 股票等证券资本市场,之所以被人们叫做虚拟经济,主要就是因为其不能直接进行商品的“生产”活动,而是通过直接的股票等证券资本市场的“交换”活动进行对社会财富的正负“分配”活动,如股份红利、正负差价等,然后把这种 “正分配”收入或用于“消费”,或用于积蓄,或用于进行资本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投资逐利活动等。股票等证券资本市场的大涨大跌,在扩大消费和扼制消费方面,具有比其它任何消费方式更大的能量和动力。这从2006年初到2008年末的三年里的对“消费”的刺激或是扼制的“冰火两重天”里就可以实证这种威力。
(一百一十六)参与国际分工并借助外国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来促进和刺激本国的消费。 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正在走的路,但由于“世界市场必竟是有限的”,再加上各个国家因为科技水平的先进与落后而导致的商品“生产手段”等的先进与落后之分,而使各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分工”有很大区别。一般地讲是发展中国家负责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工作,科技领先的发达国家负责“社会财富的国际分配和商品的跨国性消费”工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促进和刺激本国的“消费”方式,必须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无限大和资源无穷多,而一旦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和资源在受到某种危机的极大消弱和制约的情况下,也就承载不了原来不断增加的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倾销,在发展中国家本国的消费市场又很不活跃的情况下,那么这种由国外消费市场萎缩而引发的国内商品生产必然也要萎缩的经济危机就会加重。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因“分配”环节的不畅通、不公平而导致的一种“消费短缺的危机”,进而导致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不得不随之萎缩。这种“结构性的消费短缺性经济危机”现象,正是中国目前所面临问题。
(一百一十七)“分配方式决定消费方式”。尽管人们引入了“借贷消费”等诸种消费方式、手段和工具来促进和刺激消费,但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和有限的范围内适当缓解一下“分配与消费”之间产生的尖锐矛盾。同时,虽然也能在某些时候有效地“掩盖”一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为整个“市场经济运行”埋下的深深隐患和延长定时炸弹爆炸的时间,但一旦这痼疾发作或是定时炸弹爆炸,人民常念叨的各种经济金融危机也就会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光顾所有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性”的国家了,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感冒”,其它国家都是要跟着“打喷嚏”的。(待续)
2009年9月6日
注:如有莫明其妙者,可在“乌有之乡”网站内独家搜索,或是登陆“听婵释禅的博客”上找寻具体理论论证和实证内容以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