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听婵释禅的应对经济危机理论观点精华集粹(5)

火烧 2009-09-0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本文聚焦听婵释禅关于经济危机的应对理论,深入解析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类危机表现,探讨不同社会形态下政府管制与计划对经济的影响,强调金融风险防范与政策调控的重要性。

听婵释禅的应对经济危机理论观点精华集粹(5)  

                   

                   (73--96条)    

                    

                     听婵释禅  

   

十四、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各种危机”的表现形式   

(七十三)“市场经济”无论在什么“社会基本经济形态”下,其包括的有如“四环节循环规律、各环节自循环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各种规律性都将会同时发生作用,并因政府等各层级组织在对“市场经济”的有管制有计划过程中对“市场经济诸多规律性”的违背程度而引起相应大小不同的各种经济、金融、政治和社会等的危机,所不同的就看在不同的“社会基本经济形态”下,政府等各层级组织运用各自不同的“文化思想理念”对“市场经济有管制有计划”的正确有效性的效果如何。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也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必然发生各种经济金融等危机是不用说了。就是当今世界上那些有如美国等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对“市场经济运行”有良好管制和科学规划计划的发达“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虽然其通过对“商品生产的极度缩减和对商品生产产能的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可以避免或是减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但由于对“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等证券资本市场”等的放任自流,同样使其爆发了2008年那样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至于中国这样的对“市场经济”有着严格管制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同样因政府等各层级组织对“市场经济”管制和计划的缺失和失误,而因违背“市场经济的诸多规律性”地产生了“多次”大小不同的经济金融等的危机,只不过其历次经济金融等的危机都是通过把大批农民工赶回农村和城镇职工的大规模下岗运动等而得到最低成本的化解或是缓解罢了。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外国购买力减弱并影响中国出口缩减而引发的以大量工厂倒闭、工人下岗失业、农民工大规模返乡、数百万大学生待业、股市等证券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食利阶层收入锐减的购买力降低等为标志的经济金融危机,同样是通过“把大量农民工赶回农村等方式和大力度的经济刺激计划”等在某种程度上使这次经济金融等危机得到较低成本缓解的。  

   

(七十四)根据“市场经济”四个环节之间和每个环节自身都需要“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的规律性,将违背四个环节之间和每个环节循环和演变规律性的各种“经济、金融危机”等可划分为四大类型的危机:   

   

一是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的危机,也即生产和生产手段或是叫产能“过剩或是短缺”的危机。  

二是市场经济之社会财富“分配”的危机,也即货币生产“过剩、短缺销毁、分配的不均衡”引发的“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或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危机。  

 三是市场经济之商品“交换”的危机,也即交换和交换手段或是叫运能“过剩或是短缺”的危机。  

 四是市场经济之商品“消费”的危机,也即消费和消费手段“过剩或是短缺”的危机。  

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是两个以上环节引发的危机,都将引发“市场经济的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这个“最大最根本规律性”发生相应的反应,并因使“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遭到破坏或是导致中断而发生各种形式的危机。  

   

(七十五)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的危机可划分为:一是生产和生产手段或是叫产能“短缺”的经济危机。  二是生产和生产手段或是叫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  

(七十六)市场经济之社会财富“分配”的危机可以划分为:一是社会财富分配,也即货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布“不均衡”引发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经济社会危机。二是货币生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  三是货币生产“短缺或是销毁”引发的“通货紧缩”金融危机。   

   

(七十七)市场经济之商品“交换”的危机可以划分为:一是交换和交换手段或是叫运能“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交换和交换手段或是叫运能“短缺”的经济危机。  

   

 (七十八)市场经济之商品“消费”的危机可以划分为:一是消费和消费手段“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是消费和消费手段“短缺”的经济危机。  

   

(七十九)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生产手段或是叫产能“短缺”的经济危机。人类自进入可以从中可以获得“衣食住行用”等的社会化群体性活动和有严格社会分工的“市场经济”中以后,一直到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的“生产手段”有了长足进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被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是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为止,其间的绝大部分时间,人类都是在一种实物商品生产“相对短缺”的危机中渡过的。特别是在“封建市场经济”社会形态中,其间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了人类商品“生产手段”的落后,小农经济式的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小规模小范围的活动,使市场经济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其它环节也随之变得“危机四伏”了。特别是商品“生产能力有限”导致的社会财富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义分配,更容易因此种商品生产“短缺”的经济危机引发为争夺“社会财富”进行的社会政治动乱的暴力性危机和战争式改朝换代的战争性危机。

这种由于“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产能相对短缺,特别是灾荒年月等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商品绝对短缺”经济危机现象,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是封建资本主义”产生以前是普遍存在于人世间的。虽然当今少数极不发达的国家如非洲等的某些国家还存在这种“商品生产相对短缺的经济危机”,特别是其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还处于高度紧张的状况,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摆脱了这种形式的危机,而进入到了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的危机阶段。  

(八十)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生产手段或是叫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当时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商品总生产能力远远大于社会总需求水平,并使社会商品生产因其它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与之不相协调,进而造成社会商品“生产”无法进行下去引起的企业倒闭失业现象等,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商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八十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经过多次的“商品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洗礼后,已逐渐找到了解决这一危机的“法门”。第一大“法门”是大量地对“过剩商品”向外国输出。如果有哪个国家敢于阻挡这种 “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输出、转移和转嫁的话,那就会受到“坚船利炮”的毫不犹豫地打通。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的受商品生产发达国家的过剩商品的强行输入和过剩商品生产产能的移入,就是这段经济历史的真实写照。   

   

(八十二)第二大“法门”是政府等各层级组织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等“打通”商品生产与其它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各种阻碍和羁绊。 如通过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的建立和完善有如粮食及其副食品、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生活必需品的“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消费能力,使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得以“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并使社会商品进入到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升级换代和品质提升的阶段,由此也使其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进化到了“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八十三)第三大“法门”是大量地向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商品生产的“过剩落后产能或是销毁过剩落后产能”,而只保留那些具有很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高、精、尖等的优质产能和高附加值的商品生产活动。 这样即可以使这些发达国家在商品“生产”方面具有十足的“别人必须有求于他们”的话语权和巨大利润空间,也有利于这些发达国家尽可能地缩小那些“不值得一做”的商品生产的范围和种类,以避免那种不必要的可能导致“商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那些在这些国家眼里“不值得一做”商品,只要通过互通有无的商品贸易方式,就可以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了。于是,这也就避免不了地出现中国的一亿件衬衣换人家一架飞机的现象了。  

   

由此,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利用以上这三种最基本方法,不仅化解了多次袭扰他们的“商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且还不断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商品生产手段的改善和改进,使自己始终站在可以对全世界发号施令的权威领导地位。而中国每年占GDP的37%的过剩商品和过剩产能的对外国的输出额,和目前中国大范围大面积地淘汰落后产能并避免同一水平的重复建设等的对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的有管制有计划性活动,也标志着在中国国内这种因企业“重组、关闭”等必然要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现象的“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也是始终存在的,否则就不会因为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外国“感冒”,而对中国的“过剩商品和过剩产能”的稍一衰退购买和自已自觉淘汰落后产能等的自我调控活动,就引起大批企业停工、破产、重组等引发大量失业问题的“大打喷嚏”了。  

(八十四)市场经济之社会财富“分配”之一,也即货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布“不均衡”引发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经济危机。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占“主导和统领地位的“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是可以基本解决或是避免这种因社会财富不公平正义分配引发的“货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布不均衡”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经济危机的。但由于全世界以“金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的主流文化还处于统治地位,因此也就把许多原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国家,给拉入并倒退到这种以“私有制为基础或是以私有制和公有制‘混合’形式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是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甚至是更落后的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之中去了。 由此,也就必然地要形成因社会财富不公平正义分配引发的“货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布不均衡”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经济危机。  

   

这种形式的“危机”往往并不为各国,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所重视,但其却要比其它任何形式的“市场经济危机”更能撼动整个“社会基本经济形态”基础,尤其是对各个国家的政府等各层级组织的更迭变换,更具有根本的和巨大无比的推翻作用和能量。这也是那个“成也分配,败也分配”的可以导致历朝历代的“皇族或是执政党,朝廷或是政府”更迭变换的千古周期规律性发生作用的最根本的动力所在。  

   

(八十五)市场经济之社会财富“分配”之二,也即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引发的“通货膨胀”金融危机。 这是一种宏观上的实物商品代表物的“货币的总量”远远超过“实物商品总量”而引发的一种货币大幅贬值的金融危机。这种形式的金融危机,尤其对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国家里的“收入较低弱势群体的打击尤为惨烈,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的社会和政治危机。这种由于银行储蓄、财税、债券等资金引发的利息、差价等收入,和股票等证券资本市场引发的股息、红利和差价等的收入过高,并超越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而产生的一种的金融市场印钞机“过量生产纸币”而形成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泡沫或是货币严重过剩的金融危机。其表现形式就是股市、期货及其众多金融衍生品等的资产价格超常规大幅上涨和银行储蓄、债券等利息收入大增,财政赤字过大等。而这些超常规快速增加的“食利性等的收入”,在大规模进入实体经济消费领域后,就会引起实物商品价格的普遍大幅涨价,也即货币大幅贬值的严重通货膨胀。中国股市 2007年涨到6100点,和房地产等市场几万亿贷款的预支未来、超前消费,及当时大量发行国债等的向富人借钱超前消费等所引起的货币大幅贬值的严重通货膨胀,就是这种“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金融危机”。   

   

(八十六)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的调节贫富差距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在有效地缓解了“贫富差距过大的经济社会危机”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抑制和缓解了“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通货膨胀”的金融危机。美国等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多年稳步大涨,也形成了这种“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金融危机”,但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是“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非常健全并完善的国家,并由于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参与了金融市场的分肥食利活动,其全体社会成员随着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收入也都有了稳定的增长,再加上中国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其国民提供了全方位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因此,其国民对于“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元贬值所导致的严重通货膨胀的感觉和伤害并不象我们这样强烈,而美元对人民币等诸多国家货币的贬值,和人民币等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升值就是这种金融危机转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八十七)市场经济之社会财富“分配”之三,也即货币生产“短缺或是销毁”引发的“通货紧缩”金融危机。这是一种宏观上的“实物商品总量”远远超过实物商品代表物的“货币的总量”而引发的一种货币升值的金融危机。这种形式的金融危机,通常是通过“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等证券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而引起的金融资产严重缩水的“对大量纸币进行销毁”而形成的“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中国股市从6100点跌到1600多点,就是这种“货币紧缩或是货币销毁的金融危机”的大规模上演,而其它国家金融市场的大致差不了多少的一同大幅下跌,也都是在唱“销毁货币的金融危机” 的同一首悲歌。   

   

同时,也因在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国家里因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社会财富,而多数人只占有少量社会财富的想消费却没钱消费而助推形成的这种“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形式。 通常在不能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金融市场稳定上涨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这种“通货紧缩” 金融危机形式的办法,就是采取“财政信贷等手段”地通过银行大量发放贷款和财政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富人借钱地采取“预支未来,超前消费”的方式来弥补和掩盖这种“分配制度和金融市场上的缺陷和漏洞”。 2009年,中国超常规地运用“财政信贷等手段”地通过银行大量发放贷款和财政发行债券等方式向富人借钱地采取“预支未来,超前消费”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发展的举措,正是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各种经济境况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应对”货币生产“短缺或是销毁”和“贫富两极分化助推”引发的“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  

 

  (八十八)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小生产、大分配、大交换、大消费”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采用“大生产、小分配、大交换、小消费”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美国等发达国家之所以对这种金融市场产生的“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形式,在中国人看来还是很正常的“波动”,就变得是那样胆颤心惊,主要还在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那种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小生产、大分配、大交换、大消费”模式,也即这种模式就是利用其美元的霸权地位和信誉,将世界各国的财富,这一块块“大肉”都连哄带骗地一古脑地投入到了他们大锅里了,并推动着其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使其国民分享着全世界人民的辛勤劳动为他们做成的幸福美味大餐。  

   

而中国则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是:“大生产、小分配、大交换、小消费”的模式。“大生产”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并通过商品输出的“大交换”的“外需”来消化其过剩的商品和生产产能。而那种打碎毛泽东时代创立的“公有制和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后形成的“小分配”模式,也就必然要形成与之对应的“小消费”模式了。由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破坏和中断的经济金融危机了。  

   

(八十九)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基础性根源:“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引起的严重通货膨胀的金融危机,和“货币紧缩或是销毁的危机”导致的社会财富“缩水蒸发”的分配失调引起消费疲软的通货紧缩的金融危机,并进而导致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必然随之萎缩的“多重危机”的如影随形和综合效应。  

   

同时,市场经济之社会财富“分配”,也即货币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布“不均衡”引发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经济危机的“不能有效地调节”这多重危机的如影随形和综合效应,也就必然要反过来助推了这种形式的金融危机的加重。  这就是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基础性根源。 而2009年8月“日本民主党”上台成为执政党,并重新组建政府的导致“执政党和政府”的更迭变换,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以上“这三种分配危机”综合效应导致的民众对原来的执政党和执政政府失去信心,才使那个“成也分配,败也分配”的千古周期规律性发生了根本性的作用。不过,这只不过是一种“和平式而非暴力式”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更迭变换罢了。  

     

(九十)世界金融危机对“美元体系”的不利影响。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将给“美元体系”造成极其深远的不利影响。因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损失的诸多国家,将不会再把所有“金融资产”都放在 “美元体系”这一个篮子里了。而这种从美元体系上将“逐渐撤退”的各国金融资产,必将使已经搭建起来的美元体系的“大架子”受到致命的冲击,其昔日繁荣不再的可能性会变的越来越大。如果亚洲国家再建立起新的“货币体系”,就更加对美元体系形成重大打击了。但经济全球化引导的“货币一元化”发展方向是一个历史发展趋势,只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才导致了现在这种必然的弱肉强食并走向分庭抗理的货币互相制衡的一种暂时平衡状态。  

  

 (九十一)金融危机为世界各国发出的警示。世界金融危机警示了所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建立金融市场过程中,一定要以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为主导,国家的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不能被包括“逐利利益集团在内的所有利益集团”的“私欲”所左右,特别是对于那些无多大用途的“即无筹资功能,也无税收功能,而只有分配和再分配功能”的“层峦叠障”式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和制度建立,更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并采取特别审慎的态度加以对待。而美国以次贷危机为突破口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是因为那大量金融衍生产品即符合“逐利利益集团”的利益,也符合美国人民分享世界各国财富的国家利益而创立创新的。也正是美国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政府有效调控和监管的缺失也即放任自流,和逐利利益集团的缺乏自律,才导致了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谓金融危机。因为这不过只是稍稍挤了一点本就不该有的泡沫罢了。  

   

(九十二)市场经济之商品交换和交换手段“过剩”的经济危机。 “交换”设施和工具等发展到“过剩”的时期后:一是该建的都建了,该制造的都制造了,经济至少在“交换”环节方面的发展就没有多大的动力了。   

   

二是因高速路、飞机等“交换”设施和工具的发达而开始象美国那样的大量地拆除没多大用途的“过剩”的有如铁路等那样的“交换”设施和淘汰落后的有如费油的“通用”制造“交换”工具的工厂和落后的车辆了。  

   

三是交换设施和工具等的“过剩”也是对“交换”资源的过多浪费。这实际上就是政府等各层级组织对市场经济进行自觉的“有计划”,并力图规避这种可能因“交换”设施和工具等的发展“过剩”而引发市场经济的“交换危机”。  

   

(九十三)市场经济之商品交换和交换手段“短缺”的经济危机。南京长江上现有的三座大桥等“交换”设施已不能满足车辆等“交换”工具的高效率运行了,据说车辆过江在繁忙时期要等候一个多小时。这就是因“交换”设施不足,导致的交换手段“短缺”引发的市场经济“小型交换危机”。而南京在长江下面的60米处建设地下隧道这种改善“交换”设施条件的工作,就是有效缓解这种“小型交换危机”的重要措施。而中国大量地建设高速路、铁路、港口、飞机场和制造各种车辆、飞机、轮船等“交换”设施和工具的所有工作,都是政府等各层级组织对市场经济进行自觉的“有计划”,并力图规避这种可能因“交换”设施和工具等的发展““短缺或是叫滞后”而引发成市场经济的“交换危机”的重大政策措施。  

   

(九十四)市场经济之商品消费和消费手段“过剩”的经济危机。对于少数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却没有足够的即期消费能力的富人们来说,其消费状态就是处在“消费过剩的经济危机”之中了。而消费手段之各种有如饭店、旅店、商场、旅游、互联网等的消费设施和工具的过多的蜂拥而建立完善到一定程度,也就必然要出现“消费过剩的经济危机”了。而每天都看到的众多在竞争中倒闭闲置的各种消费设施和工具,以及这个行业不断的利润平均化等,就知道这种“消费过剩的经济危机”都是在时时刻刻地发生着,只不过是因为这类“所谓的消费过剩的经济危机”发生的过于小型化、常态化并被人们所忽略罢了。  

   

(九十五)市场经济之商品消费和消费手段“短缺”的经济危机。虽然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进入到了现代化和高效率时期,并形成了“商品生产和产能与交换和交换运能的过剩”,但由于社会财富的“分配”,还受到“所有制形式这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制肘,还受到“公权力对社会财富分配 ”不到位的制约。因此,“分配”也就成了市场经济四个环节“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和羁绊,特别是成了“消费”的最大阻碍和羁绊。由此,也就必然要引起因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虽然商品琳琅满目,但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消费状态却是处在消费非常疲软的“消费短缺的经济危机”之中了。  

   

(九十六)缓解“消费短缺性经济危机”的方法大致可划分为四种基本形式:一是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和调整国民经济二次分配方向来缓解“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二是通过发展“借贷消费”来缓解或是掩盖“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三是通过股市等证券市场上涨的印钞机发泡增加虚拟分配收入来缓解或是掩盖“分配与消费”之间的不平衡和矛盾。 四是参与国际分工并借助外国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来促进和刺激本国的消费。(待续)  

   

 2009年9月2日   

   

注:如有莫明其妙者,可在“乌有之乡”网站内独家搜索,或是登陆“听婵释禅的博客”上找寻具体理论论证和实证内容以解疑释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