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控股或外资收购了企业还叫中国企业吗?
外资企业控股中国公司产品之后,就大幅涨价,获取高额利润,这些公司将中国的批发商,零售商的利润又卡得很低,而他们的自己的利润又很高,他们控制中国原产品价格,用中国的品牌,只不过被他们收购之后,表面上中国的品牌,但实质是西方的 品牌了,他们用中国工人,农民生产(工资很低),用中国的资源产品作为原材料,然后又销售给中国人,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利用中国的一切东西获取高额利润
而与这些外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中国人,就在这些外资企业中任职,他们又加入西方国籍,而这些人的亲戚又留在中国,他们相互利用,相互联系,利用在中国 官方关系网络(这些外资企业之中的懂事或高管本身就有很多是中国高层或中国官员们的子女或这些高官们的亲戚,或这些官员的代理人),他们与这些外资企业家一道共同榨取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共同占有中国的资源,原材料,廉价劳动人力,利有原有品牌的销售渠道,销售关系网,销售经验等,又高额获取中国消费者的财富,这就是中国的洋奴势力与西方势力相互勾结,其结果就是他们获取高额利润,而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强大进程,也阻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也将中国的差距拉得更大,将中国的劳动人民至于水深火热之中,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的其他多数人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中华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
南孚电池:被美国吉利收购
乐百士:被法国达能收购
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
乐凯:被美国柯达收购20%
“洁花”洗发液134万美元被收购;
“孔雀”电视机315万美元被收购;
“豪门”啤酒60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光明”染发液20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金鸡”鞋油10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洁银”牙膏10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太湖水”啤酒2500万元人民币被收购;
“凯歌“(电视)消失了……
“燕舞”(收录机)消失了……
王只和臭豆腐 王麻子剪刀
曾经占据卫生巾行业半壁江山的“舒而美”,自从1994年被金伯利收购后,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美国宝洁买断“熊猫”、德国利洁时买断“活力28”、高露洁买断“三笑”都是这样的例子
美国强生收购大宝;
美国高盛收购肉类食品第一品牌——双汇;
壳牌收购统一润滑油;
百威啤酒的制造商AB集团收购中国第四大啤酒商哈尔滨啤酒;
、嘉士伯收购云南大理啤酒;(云南本省知名品牌,在云南占有1/3的市场份额)
无锡威孚是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最大厂商,被德国博世并购;
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国内第四大家电连锁商江苏五星电器51%的股权,从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04年美国约翰迪尔收购佳木斯联合收割厂。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曾是全国惟一能生产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其产品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约翰迪尔与佳联合资,到2004年改为独资公司,约翰迪尔遂取代了原佳联在农机市场的地位,我国失去了在大型农业机械领域的自主发展平台;
国际私募股权基金PAG接手了好孩子集团67.4%的股权;(中国最大的童车生产商)
我国造纸企业约3600家,产量5600万吨(2005),近10年来,生产和消费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长,产能占世界10%,消费占世界14%,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多数企业资金短缺、技术装备和原料均严重依赖国外,低档产能过剩,高档纸供不应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纸业巨头如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团等,纷纷以合资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如2005年,国际纸业和太阳纸业在兖州共建合资公司,投资1.6亿美元上30万吨液体包装纸生产线,华泰集团2006年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在山东东营合资建设年产20万吨的高级超压纸项目等。
CVC并购晨鸣案:晨鸣纸业集团为中国纸业龙头企业,原为寿光造纸厂,产能0.6万吨,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现总资产112亿元,拥有山东、武汉、江西、吉林、海拉尔等十几处生产基地,2005年纸产量210万吨,销售收入170亿元,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为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纸业50强。2006年5月,美国CVC(花旗集团与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私募基金27亿美元)与晨鸣签署了战略投资意向书,向CVC非公开发行10亿A股,募集50亿元,CVC将持有晨鸣42%股份,超过寿光国资局成为第一大股东。同年9月,此意向取消,改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成银团申请60亿元长期项目贷款。
日化行业
洗涤品:全国四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衣粉企业,3家被外资收购。
美国宝洁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税收优惠,基本上挤垮了国内洗涤品企业,国内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军覆没。仅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四个品牌,就占有60%以上的国内市场,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垄断线。宝洁每招收一名员工,就意味着中国原洗涤剂企业有2~3名员工下岗。
在日化行业的合资中,外资通常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生产线和营销渠道,为外资品牌打工,同时冷落中方企业原有品牌。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外方口头承诺自己的“洁诺”牌和“中华”牌的投入比是4:6,但并未兑现,中华牙膏多年为联合利华贡献8亿到9亿的销售额。
中国著名商标美加净: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跨国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资,实际上是将“美加净”逐出市场,为自己的品牌开路。上海家化的销售额从3亿元骤降至600万元。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失去了宝贵时机。
化妆品:
法国欧莱雅正在快速占领中国市场。2003年该公司收购小护士,2004年收购羽西。在彩妆领域排名第一,在护肤领域完成两次并购后名列第二。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跨国公司占据国内高端市场后,正在向中低端品牌发展,冲击本土企业。如联合利华从2005年加强二三级城市的布点分销。宝洁将飘柔、汰渍等产品大幅度降价、大力在全国推销玉兰油。欧莱雅收购小护士之后正寻找合作伙伴开拓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美国雅芳和日本资生堂等也蠢蠢欲动。
2007年2月,作为全国护肤品行业第一的北京大宝,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全部股权(北京三露厂国有股83.42%,职工持股会16.58%),3月与美国强生签订了转让全部股权的合同。2005年,大宝销售额为7.8亿元(占全国市场1%),在国内护肤品企业中排名第一,这样,强生就拥有了大宝遍布全国的二、三线营销网络。
化妆品企业淘汰率很高,两年前全国有5000多家,现只剩3300家,2005年外资化妆品企业有130多家,占有国内40%的销售额和80%以上的利润(外资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0%以上,内资企业仅2-3%)。目前活跃于市场的本土品牌还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20余种,随着外资企业瞄准三、四线城市,国内品牌的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制药:
华药集团:国内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2004年销售收入78亿元,居全行业第二。2005年落到行业第四,亏损2千万元。公司陷入债务困境。2004年进行股权改革。将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华北制药”4.07亿股国有股折10亿元,另5820万国有股以2亿元卖给荷兰DSM(欧洲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一并抵偿所欠“华北制药”债务。DSM遂获得华北制药7.4%股权。2007年2月DSM再用3500万美元购得华北制药25%股权;另出资1.06亿美元与华药集团的青霉素和维生素业务合作成立新公司,占49%股权。DSM成为华北制药第二大股东。
哈药集团:2005年,香港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联合投资获得控股权(?)。
盖天力:2006.10,拜耳医药保健(BHC)与我东盛科技之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签署协议,以10.72亿元收购后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等业务和相关资产,收购金额10.72亿元(1.08亿欧元),东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药OTC业务。此为医药领域最大外资并购案。
2007.2,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分别购买河南天方药业集团16%和4%股权。天方药业由此从国有股份企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都是外资控制的合资企业?)
小五金电器:
法国SEB并购国内压力锅老大苏泊尔: 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2005年全国炊具行业销售额50亿元,2006年上半年苏泊尔主营业务收入达5.7亿。苏泊尔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称号,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
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的头号品牌)以2.4亿欧元,购得苏泊尔52.74-61%的股权(苏泊尔及相关公司以18元/股卖给SEB共2.5亿股14.38%股权;以同等价格向SEB增发4000万A股、要约收购苏泊尔4860-6645万股),控股苏泊尔。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烹饪炊具分会的8家副理事单位中的6家,如爱仕达、沈阳双喜等,2006年8月发布声明,反对苏泊尔并购案。他们指出:苏泊尔在炊具行业销售额已过20%,根据《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并购方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的和市场占有率达20%的,并购导致一方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或者一年内连续并购10家企业的,都必须向商务部和工商总局报告。苏泊尔的并购触及四条“红线”中的三条;一旦这种垄断式的并购成为事实,行业良性竞争格局将变为以价格战、广告战等先导的恶性竞争,国内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将造成大量员工失业。仅在广东彩塘镇一地,炊具五金小企业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务部对此案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后,于2007年4正式下文批准。 默多克是网通薪酬主席,也就是占有网通很大的股份,这正是由江棉恒发起建立的网通公司的又一大阴谋,我就不信江在其中没有利益,没有股份?除非是有人以江的代理人身份拥有网通等的股份。
“中国平安”被汇丰控股
“中国”深发展被外资控股,
现在深发展又被平安收购,其实质是外资收购外资企业
我大声疾呼以后凡是被外资控股或[被外资收购的企业不要再冠以中国的称谓好吗?因为他们不是中国企业了,不是民族产业了,请国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