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治乱的一个假设命题
以下仅仅是一个假设命题。只有初步设想。具体翔实的进一步论证尚须时日。
中国封建社会治乱循环更迭与税收、储蓄制度及货币制度的关系
1、中国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以白银为基本支付手段。白银作为货币,在当时的地质矿产发现挖掘冶炼能力下,其数量在一段时期内是有上限的。一部分则用铜币。铜币也是有一定上限的。即,短期内,货币的供给是有刚性的。
2、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点是重视积贮。所谓三年积有一年贮,九年积有三年贮。这个贮,对于政府及民间而言,主要是指贮存货币。中国封建政府及民间富豪大户都好贮存大量货币。政府税收主要是以实银收贮的,一部分为铜币。民间私人储蓄也主要以实银收贮,杂以铜币。
4、货币的大量贮存会给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呢?在一个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税收及富豪大户逐渐将部分白银、铜币收贮。这就将一部分有效需求即消费能力从经济循环中抽了出去,这等于从经济运行体中抽血。少量的,乃至一定量的放血可能不会对经济的盛衰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抽到一定程度,就会给经济致命一击。因为不停地从经济运行中抽取货币,社会有效需求就会不足,社会生产能力就会显得过剩,经济就无力再行扩张,转而开始停滞。一遇灾患,经济运行就只能掉头向下,开始衰退。衰退中受到打击的人们就次第起来,想各种办法自救,社会财产、经济、政治、组织等各个方面的秩序就开始混乱起来了。于是社会由大治转到了大乱。可见,在白银货币体制下,导致货币的大量贮存的政府税收制度及民间储蓄制度,本身对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是一个重大制约。过度的积贮导致了经济的由盛转衰。
5、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转衰在经济上的根源就在于过分积贮。尤其是史上盛赞之各朝无不如此。巨富即巨衰。大盛之后必接以大衰。汉王朝,武帝以前是大储大蓄,府库的钱多得堆不下,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结果,武帝是阔绰了一把,但国势从此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唐王朝,到玄宗早期时已富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地步,府库的钱也是多得不得了。结果,一场大衰退很快来临。大唐盛世从此一去不返。清王朝乾隆末年时国库余银多到七千多万两。结果嘉庆一接手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灭亡。可见,政府过分积贮是经济由盛转衰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一结论的前提是供给刚性的白银货币制度。
6、有人认为以上王朝盛衰之变并非如此,而是别有原因。如汉王朝,并非是过分积贮,而是武帝穷兵黩武。其实不管武帝是不是穷兵黩武,只要货币的积贮一仍如此,那么汉王朝就一样要衰落。因为大量货币的积贮,必然导致经济繁荣所需以及刺激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货币供给受到了巨大限制,经济只能趋于饱和,也就是停滞。一旦遇上变乱灾患,就只有衰退。而变乱灾患是一个系统风险,没法避免的。再就唐王朝来说,有人认为其由盛转衰是因为安史之乱。其实,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原因在于政府积贮太过,致经济生产衰退,很多人失业了,没有地方吃饭。所以安史乱旗一竖,万军云集。不然,安史怎么乱得起来?清王朝呢,有人说是因为白莲教闹的。其实道理一样,为什么会有白莲教?还不是经济不行了,人们只得结团自保嘛。如果人人有工作可做,生活小康可盼,谁会去冒生命危险?为什么没工作可做,小康无望?还不是经济不行了嘛。经济为嘛不行呢,不是一直很好吗?就是因为经济运行中货币不足导致衰退了嘛。乾隆时过分积贮把经济衰退的种早种下了,嘉庆时收获了经济危机而已。所以,一个王朝的盛衰虽然可以某一个两个事件为分水岭,但这一两个事件绝对不是其盛衰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却是在于过分积贮,使得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严重不足,又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时期可以造成的结果。
7、有人就会很奇怪,国库里既然有那么多余钱,为什么不放出去补充流动性呢?而且那些王朝好象都把国库的钱用光了放出去了阿?难道不是回到了经济运行中?为什么不能补足流动性而刺激经济增长呢?首先须知,政府是一个利益集团,它不会白白把钱送老百姓。因此,不会出现政府无偿把国库里的钱放出去补充流动性的现象。最多是蠲免一点税负而已。其次,国库里的钱是用光了,但是并非用于投资,而是用于纯粹消耗性支出,对刺激消费增加生产起不到什么决定性作用。比如用于对外战争,用于对内镇压内乱,用于巨型奢侈型工程建设。这将使更多的资源不能被用于生产消费,而是用于纯粹消耗,也就是使得经济的租值加快消散,交易费用大增,反而加剧了本已紧张的供求关系,加速了衰退的发育。一个略微有些例外的是隋炀帝。他接班时,国库里的钱也是多得吓人的。于是他大兴工程建设,搞了大运河。结果呢,隋朝迅速败亡了。他也是败在巨大工程建设,这一点是与其他人一样的。但是他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所举办的巨大工程建设并非只是享用型(在他自己是这样的目的),而更多的是生产型(从客观的实际上看)。只是由于其投入产出的周期过长,不能及时返利,导致无法挣脱衰退的漩涡,才在经济上彻底大败。而接手的唐王朝直到现在,都在享受这一工程投资的利息,成本却是隋王朝一代所付出的。
8、所以,财富尤其是货币集中到政府与少数人手里,必然会导致经济衰退,引起社会盛衰更迭。
补:晚清时期特殊而复杂的情况。
1、自道光起的清王朝与西方已处于两个世界的对立面了。西方工商业的发达,使其商品急于在其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寻求销路。国际贸易已成为国际资本不可阻挡的渴望。清王朝与西方的贸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2、鸦片贸易及其他贸易使中外传统贸易形势逆转,由出超变成了入超,白银大量外流。在以白银为基本通货的经济体系下,由于白银有上限限制,因此,白银大量外流对经济的挫败作用与政府大量积贮的作用是一样的,甚至更为快速。这首先使得国内以白银为通货的货币体系大乱,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紊乱,并迅速形成经济危机,引起整个社会危机。太平天国起义就是这一危机的结果。
3、如果与白银外流相对应的商品内流,那么经济危机本不会发生。问题就在于白银外流,而内流的商品并不是民生所需,并不足以刺激生产,因为内流的主要是鸦片。鸦片是纯粹消耗性的,并不能增加国内民生商品的数量。这样,鸦片内流、白银不足的直接效果就是物价下跌,银贵物贱。这又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财富分配效应,一方面是交易费用效应。财富分配效应导致人们不肯投资于生产,而是投资于积贮物资,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这样更划算。而交易费用效应又使得人们对于未来投资的预期更加不确定,更加不愿投资,而宁可积贮。这两方面的情况叠加起来,就会使得生产迅速锐减,经济迅速衰退。而这两种效应都是有利于持有大量白银的人,而不利只有少量货币及实物财产的人。于是,大规模的兼并势不可免。财富更加迅速地向少数人集中。经济衰退的步伐就更快了。于是大量的破产发生了,失业发生了,经济危机导致社会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4、白银大量外流,使得经济元气大伤,这时惟有重建货币体系,才能使经济喘过气来,然而,以钞代银法,以钱代银法,去重建货币体系却是错误的。因为这只是解决银、钞、钱的比价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货币的锚的问题。所以,历次以钞代银、以钱代银法,均不能挽救货币危机,因而也就不能挽救经济危机,非但不能挽救,反而加剧加速了危机。咸丰年间的努力即是明证。因为在没有解决货币的根即锚的前提下,重建货币制度就只能是一次掠夺。回应掠夺的当然只能是局势的更加混乱,直到不可收拾。
5、可见,无论是一个内循环系统,还是一个外循环系统,只要其货币制度是以某种具有刚性的货币为锚,同时在财富的积累上有货币漏卮效应,那么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爆发经济衰退或危机。
6、晚清的经济,只要坚持白银为基本货币,同时坚持高积贮,即使是没有对外贸易介入,也必然会发生经济危机。高积贮就象高积累,但这种积累却并非生产性积累,无法再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同时,以全球观视之,在当时的中西方格局下,晚清即使内部不出经济危机,也会因外贸冲击而出现经济危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在遭遇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时,经济危机就是其必然的命运。这正是晚清经济危机不同于传统经济危机的特殊之处,它是内外危机的叠加效应。
7、在固定货币供给制下,农业经济下经济衰退的根源是高积贮,而工商业经济下则是高投资。美国的经济危机无不是过分投资(投机也是投资的一种方式)的结果。两者共同之处就是都源于货币的供给。不过方向不同,一个是不断在减少的供给,一个是不断在增加的供给。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