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陷阱-美元依赖下的与强国拼经济实力是一条不归路
美元陷阱-美元依赖下的与强国拼经济实力是一条不归路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经济实力。一般人都认为,经济实力就是GDP(国内生产总值)。这是极其错误的误导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此处的经济是指人类一切的经济活动,是生产劳动和产出物质的过程。怎么量化这个过程呢,科学的方法就是用货币计量,因为计量功能是货币的最重要功能;财富是货币化的物质。
如果不算累积财富,按某一静止时间段来看,经济实力显然既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多少――物质的多少可以看做是经济规模,又可以表现为经济活动产出物质的效率――如果经济规模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话,经济实力可以看做是人均GDP。这是以人(或者说劳动)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来论及经济实力的。
和国家实力一样,经济实力并不是一个可以严格量化的经济学概念。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和土地的多寡以及肥沃程度,就是经济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因为大量人口和广袤的肥沃土地意味着产出更多的农作物,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财富。肥沃程度就是土地肥力,其实就是土地这一农作物生产机器的产出效率。这就是为什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花了大量的篇幅讲土地的“肥力”。这是以土地为经济活动的要素来论及经济实力的。在农业社会,土地是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石油作为所有工业的粮食,石油的消耗总量和消耗产出比也是衡量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如土地的肥力一样,越肥沃的土地越能产出更多谷物。消耗同样的石油,自然是产出比高的一方经济实力强。进言之,产出同样的GDP,自然是能源消耗少的一方经济实力更强。
从资本的角度看,经济实力还可以视为资本总量和资本投资效率,即资本的拥有量和单位资本投入、产出的效率量比。打个比方就是,在美国投入1美元,可以产生2美元的GDP,在泰国投入1美元只能产生1.5美元,谁的经济实力强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笔者认为,经济实力不仅仅是经济规模的大小,还是劳动(人之要素,表现为工资及人均GDP)、土地(对农业而言表现为土地的肥力或者土地的农作物产出效率,对工业而言则表现为土地的租金)、资本以及能源的投入和产出效率。同样地,经济实力还与经济结构、管理模式甚至国家制度有关。
曾几何时,欧洲殖民国家包括后来的美国都把经济实力归结为强大的制造业实力。
对制造业的重视也有其理论上的支撑。经济学指出,财富是货币化的物质,而物质,在最初的生产力低下的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尤其是农业经济让位于工业经济之后,就是通过制造业制造出来的。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曾被视为财富的制造业却大量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由此拉开了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强国第二次全球殖民运动的序幕。
第一次全球殖民地运动的起因,先是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后是移民到殖民地发展农业,再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生产过剩的背景下向殖民地国家倾销商品,再后来就是输出资本和垄断市场。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剥削其劳动力,控制殖民地经济,使宗主国的利益最大化是殖民运动的终极目标。
如今的美国及西方强国制造业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转移,还是一样的殖民目的,这是本书前面的基本论点。
美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因为高昂的地租和劳动力成本,其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而言,于是,出现了制造大量转移。中国因为其广袤的土地资源和似乎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工,还有中国政府的吸引外资政策,成了欧美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转移地的首选。
客观的讲,美国不转移低端制造业,日本和欧洲企业就会转移,最终美国就会遭遇到已经将产业转移到中国去的对手的竞争。这个结果对美国制造业的打击是同样的,也不会改变美国制造业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中国不吸引外资,转移的产业一样会被转移到韩国、泰国、越南等新兴亚洲国家经济体。
美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不是中国抢了美国制造业的饭碗。中国能够在30年改革开放取得经济的“飞跃”,不是由于美元等外资的“帮助”,而是中国出让的廉价劳工和土地以及税收优惠换来的。
中国的制造业在建国以后,是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这也直接促使了“两弹一星”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在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特别是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深度贬值,对美元的汇率比率,由1美元兑2元人民币,贬值到1:8.3,维持了10多年。这种结果,实质就是通过货币贬值造成对其它新兴国家比如韩国、泰国等国的竞争优势,不计环境损害等隐性成本压低产品价格,通过增加出口换取外汇。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确定,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也连续10多年以2位数的速度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由此形成了今天的坐拥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最大债权国、全球最大净储蓄国的“经济大国”。
但是,中国仅是大而不强,远不是制造业强国和经济强国,也就是说,经济规模大,经济实力并不强。
中国制造业总体上还是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在许多产业领域,规模已经很大,甚至有些产品从设计到最后形成产品,整个过程都是在我们国家实现的,而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份额往往不到20%。比如服装行业大概只占到全球价值链的18%左右。即便是在高技术也是如此,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不到5%,比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还要低将近一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彩电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1.3%......
怎样看待这些问题,这到底是改革开放的成就还是问题?
从全球看,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制造业的巨大成功有其必然性 ― 这是国际产业分工和财富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出让廉价土地租金和压低劳动力成本以及税收优惠的“成就”。
趋利是资本的天性,有这么多的优惠条件,FDI自然是纷沓而来。商务部2009年报告称,中国吸引外资水平继续提升,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23.95亿元,同比增长23.58%;
但是,虽然我们承揽了国际分工,但在全球财富转移中没有得到实惠,相反却成为了剥削对象。利用美元,却成了被美元利用;中国的经济,成了“美元经济” - 如本书前面所述,中国的经济成为了美国附属经济。
前面讲过,新兴国家的实物源源不断的输往美国而获得美元,而这些美元又通过这个网络源源不断的流回美国投资。美国的金融体系像变戏法一样使美国免费获得了世界的货物,这种体系还吸引了世界外贸盈余国70%的储蓄!美国生产美元,别国生产实物,贸易盈余再投资到美国,实际上是为美国债务融资,穷国养活富国,这是美国经济殖民的形态。
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之一,而且是世界最大储蓄国。
巨大的外汇储蓄一方面是高能货币,导致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制造了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这些外汇储蓄反映的外资,在中国控制了相当多的民族产业和行业。在吸引外资的全国运动下,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出让许多经济利益,甚至不惜损害民族产业以换取外资。往往是引进一笔外资,倒了一批民族工业;外资进入,民资退却。
美元为代表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其实是美元刀,不是扶贫的,而是来牟取暴利的;不是来中国建立地球和谐村的,而是要摧残中国的经济“实力”使其积弱难返的。经济实力强大需要经济体自身的磨砺和健壮,外资依赖是只是束缚你的手脚、侵蚀你的财富。在这样背景下的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只会大而不会强。
这时有人也许会说了,这不是对外资的全盘否定吗?这不是对以利用外资为特征的30年改革开放的全盘否定吗?时至今日,你可以说美元是美元刀,当年美元那可真是美金呢!诸如此类的反驳。
说美元是美元刀,不是要否定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是要否定改革开放,更不是主张闭关锁国,而是要警戒国人,不能忘了美元和美国的侵略本质和“亡我之心”。利用外资(美元)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却要警惕和防止被外资利用。
毋庸讳言,正是对美元刀缺乏清醒的认识,对经济增长、经济实力和财富的歪曲理解,我们在30年里就已经走了不少弯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片面追求经济规模而导致严重的美元依赖和外贸依赖。
先说美元依赖。早在旧中国时蒋介石政府就对美国和美元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对美国依赖是寄希望于美国的武器装备能帮助国民党打败共产党;对美元依赖是因为当时金圆券已经通货膨胀几万倍甚至十几万倍,美元是市场上的纸黄金和定海神针,美金的叫法也是自此而始。
改革开放以来对美元的依赖则是由于片面强调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片面强调出口在GDP的作用,忽视了贸易盈余和国际收支盈余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对美元经济殖民的侵略本质和美元控制中国经济的图谋认识不足造成的。
30年后的今天,美元对于中国已经造成尾大不掉的尴尬境地:2万亿外汇储备,8000亿美国国债,可以预见的继续增加的贸易盈余和不得不继续购买的美国白条,一轮又一轮的美元贬值、一波又一波的财富掠夺……
.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因此全力呼吁,要抛弃美元,储备实物资产,购买石油、购买黄金、购买欧美公司,不一而足。殊不知,由于供需关系原理,抛弃美元转向实物,本身也就意味着美元资产的贬值,拿着这巨额美元购买黄金、石油等物资,其价格的暴涨将抵销美元贬值的影响甚至过之而不及。笔者相信美国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今年以来,由于中国企业开始囤积,全球金属价格飙涨48%,国际油价也在美元几个波段走强的情况下,仍然逆势上扬。为什么?中国因素是主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国。根据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资料,6月中中国的铜库存增至近2年来的最高,约为6.9万吨,为2009年初的4倍,这还不包括国家储备局的库存;伦敦金属交易所铜期货约上涨58%。
诡异的是黄金价格。市场臆测中国国家储备局要大买黄金,金价曾一路走高。但是随着美元走弱,金价并未随之走强。为什么?美国因素是主因。黄金作为全球货币价值的最后裁判,显然高企的金价对美元是不利的。事实上,美国自布雷顿体系崩溃以来,就一直在压低价格 - 而这种长期以来人为操纵黄金价格,是得到全球央行的一致同意的,包括中国。这次也不例外。
这是因为以发行法定货币为经济基础的世界各国,谁都不希望黄金价格失控走向所谓2000美元/盎司的天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将是世界各国人民对自己本国货币的信心全部丧失 ― 法定货币本来就是强迫大家承认的一张纸而已,到那时,受损的不止是美国而是全世界。这就是自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美元危机以来,美国得以成功胁迫世界各国央行共同压低金价的主要原因。
因此,说黄金是美国对世界财富掠夺最后一块遮羞布一点也不过分。美国会拼了老命维持黄金的价格。但是中国如果执意要用美元买取全世界的黄金则另当别论。相信吃亏的是中国和人民币,而不是美国和美元。
读过本书前面部分的读者还会明白,抛弃美元投向欧元并没有本质区别,不过是养肥了一只恶猫再去养另外一只;购买欧美有价值的实物资产更是痴人说梦。
“美元是我们的(美国)货币,但却是你们(非美元经济体)问题”。美元依赖,其实就是“美元陷阱”;美元是纸,更是刀。这是本书前面的结论,也是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警钟。
接着讲外贸依赖。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显现高速增长态势,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2004年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已达25616.3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4%,位居世界前列。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如此依赖于国际市场,这种状况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正常的。
更为要命的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对象高度集中,而且加工贸易占到一半左右,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大多处于末端环节,形成了对处于高端环节的高度依赖关系,这就注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这种非正常现象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马上演变为全面的国内经济危机。
过度依赖外贸,是片面追求经济规模和政绩GDP背景下的本能选择,是典型的经济殖民地特征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贸,必然受制于人,必然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必然自生束缚,主动跳进“美元陷阱”。
在目前和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正视美国和美元霸权的客观事实,规避美元陷阱,走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美元依赖和外贸依赖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投资依赖与国内消费失衡。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前的经济基础是完全立足于13亿中国人民的生产需要,是量体裁衣;由于秉承全球世界社会分工和全球产业转移的“重任”,自从进入经济全球化循环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建立在国内的物质生产需要上,而是立足和偏好于全球的物质消费的投资基础。
说白一点,以前是为我自己生产,现在要为世界人民生产,此即中国是“世界工厂”的由来。于是中国总会显现出投资的相对不足。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有相对于发达国家更多的投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常常出国的人会发现,欧美等国社会多少年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至少从外观上看是这样,而中国则是日新月异,到处是新开工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建设)。这是表象,其背后就是欧美等工业强国物质生产已经满足了其居民生活需要,根本没有更多的可投资领域和地区。
相反,改革开放以来长达30年时间里,中国平均保持40%以上的投资率,这在整个近代工业史上也是罕见的。与此同时,国内消费需求却一降再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个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近几年来的相关数据只是过之而无不及。
第一次大跃进提出的钢铁产量“赶英超美”的目标早已实现,据有关资料反映,实际上,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已超过2亿吨之多。此处的产能过剩是针对国内的消费而言的,对世界而言,也许是不足。
有投资却没有相应的国内消费或者当国外消费市场出现问题,最终表现为大量的产能过剩。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表现的多个产业和行业产能过剩就是明证。我国经济高度依赖投资和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由此可见一斑。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是不是很好地反映在民生和就业上了呢?没有。真正为民生服务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育严重滞后。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为71%,中等收入国家为61%,低收入国家也达到45%。在就业方面,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1999年就已达到40%以上。反观我国,2006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9.9%,就业比重占32.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
各国发展实践表明,就业不仅取决于产业规模,更取决于产业结构。正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弹性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那种认为经济较快增长就必然带来较多就业的认识是缺乏根据的。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既是就业人口规模过大的必然结果,与目前产业结构的失衡也有很大的关系。
连相对的充分就业都保证不了,消费需求自然不可能有保障,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于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就更加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投资、出口和内需一直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现在最重要的内部需求出现了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必然是失衡的,其失衡的表现首推区域发展失衡……
30年来,我国一直采取非均衡的发展策略,比如外资重于内资、外贸重于内贸,东部优先于中西部、沿海优先于内地,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等等。但是这种非均衡战略的不可持续,已经让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究其原因,就是对经济实力的理解偏差,是美元依赖和外资依赖的必然后果,是忽视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必然结果。
有人指出,三十年的改革从核心技术、国内需求两方面抽去了中国经济的脊梁。毕竟水须朝海去,到头云定觅山归。一国的经济发展,应该也只能是立足于自身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有其如此。
毋庸置疑,谁也不愿意回到30年前的中国去,笔者也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坐而论道者。笔者只不过比一般人更清醒的意识到,经济规模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唯一目标,正如第一次大跃进提出的“大炼钢铁、赶英超美”的口号一样,这是只重量不重质(效率)的经济愚昧和短视;媒体渲染的GDP的年年增长和吸收了多少美元外资以及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让人误认为中国这就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此种论调误国误民。
不管是大跃进时代的“多快好省”还是到改革开放的“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十七大的“又好又快发展”(一字之差),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没有脱离大跃进式思维和发展模式,这是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旧思维,决不是“科学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历史性机遇,但如果继续沿着粗放型、外延型的模式走下去,中国产业和经济越来越处于全球经济价值链的最底层,越来越成为美国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中的“殖民地经济”,这是美元金融霸权和美国的殖民战略导致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历史性机遇,但如果我们仍然以为经济实力就是GDP,照这条路走下去,经济不均衡现象还会加剧,最终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后果堪虞;照这条路走下去,与强国拼所谓“经济实力”,这是一条不归路。
当然,此处并不是说要放弃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反是呼吁从规模、速度到质量的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美元霸权下的美元经济是欧美的战略陷阱,中国应该走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这也不是意味着要闭关锁国。
在目前和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正视美国和美元霸权的客观事实,重建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抛弃血汗GDP,文化立国、创新兴国、金融富国、军事强国是中华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美元刀】一书的基本结论。
更多文章摘录参见“美元刀客“博文及电子书摘录。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