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婵释禅的经济理论观点精华集粹(1)
听婵释禅的经济理论观点精华集粹(1)
(1--17条)
听婵释禅
一、经济学研究的立足点和任务
(一)、经济学研究的最高追求境界:人类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以一种开放性的博大胸襟“集大成”地吸收各门各派经济学理论的精华、精髓和精神,“架构”出一种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并用以“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经济实践活动。任何封闭性的门户派别的无谓争辩,都无助于人类终极理想追求目标的实践和实现。
(二)经济学研究的立足点:就是必须首先立足于人类的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等的生存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并找出有效解决 “公平与效率”这一即对立又统一矛盾的法门。一切游离于人类“衣食住行用”等的经济实践活动,并陷入为社会某些强势利益集团保驾护航的“思辩式或是学院派”的经济学研究,都将失去人民性、经济民主性和人类共存共处的和谐稳定发展性,并也终将难以登堂入室,达之化境。
(三)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一是要建立一整套“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实践”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用以解释和揭示各种经济现象和指导经济实践活动。我们把这种经济“基础”理论,叫做经济学的“学说”。 二是为政府、企业等各层级组织提供一整套“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控制、监督约束‘市场经济运行’”的“应用”经济理论、思想理念、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等。我们把这种经济“应用”理论,叫做经济学的“学技”。 三是要能与时俱进地不断吐故纳新,以适应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并努力“架构”出完整的世界经济学大厦,以便在经济运行实践过程中供人类选择应用。
二、“市场经济”的定义和市场经济学
(四)“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经济者,马克思所描述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也。这也是听婵释禅之“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对以往所有经济学家们对“市场经济”所下定义具有颠覆性的定义。
(五) “市场经济”存在于整个人类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只要人类存在商品的“生产”、社会财富的“分配”、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换”、和对商品的最终“消费”活动,“市场经济”就存在,只不过其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表现形式”各有所不同罢了。
“市场经济”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是人类的群体性经济活动和社会分工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用”等需要的“自然天成”的社会化产物。只要存在人类的社会化群体性“衣食住行用”等的需要和社会分工,就必然要有“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市场经济”,无论有多少地方可以被诟病,但却构成了当下人类唯一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存在,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成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六)“市场经济学”是最基础、最本源的经济学,它架构了世界经济学大厦的基本钢筋混凝土“大框架”。穷根溯源,全世界古今中外,就只有一种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观”皆可适用,并可以解释和指导人类“衣食住行用”等的叫做“市场经济学”的最基础、最本源的经济学,然后根据各国的“皇族或是执政党、朝廷或是政府”等所“秉持”的或是封建主义的、或是资本主义的、或是社会主义的、也或是某二种或三种主义主流文化“混合”组成等的执政思想理念体系,而形成的有如封建主义市场经济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等的把各种不同的主流文化思想理念“灌注”到主导人类“衣食住行用”等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而形成的这些“分支”的经济学科,然后再进一步地往下逐步地“分支”下去,以至最后形成了当今世界上那些或是能、或是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浩如烟海,学派、学说、学技等林立的“经济学肥沃土壤、或是经济学垃圾场”。
三、市场经济的“级别类型”理论
(七)市场经济的“级别类型架构”理论。按“级别类型”的理论分类方法把“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按其“运行范围”大致划分为五大基本运行“级别类型”。也即,一是以“全世界”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最大级别类型”;二是以“国家”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次级别类型”; 三是以国家内部的“地方或是区域”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第三级别类型”; 四是以“企业”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第四级别类型”;五是以“家庭”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第五级别类型”。从大到小的五种最基本的“级别类型”分类,“基本包罗和框架”了所有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内容。而在实践中,这“各种不同级别类型”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又是“交叉、跳跃、混杂、协作、综合”地运行在一起的。
(八)“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大最根本规律性是:“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必须做到‘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 听婵释禅在“集大成”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皆可适用的全方位、多层级角度创造性地窥视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这一最大最根本的规律性”的巨大奥秘。
目前,中国出现的马克思曾说过的“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危机”的不得不靠大量商品的对外国输出来寻求外国人帮忙扩大消费,以促使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尽可能达成“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的经济现象,正是“凸现”了中国国内的“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与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矛盾的尖锐化。而造成这一经济生活基本矛盾尖锐化或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度的私有私营化改革和某些精英眼里的“市场化改革”造成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带来的大多数人想消费却没钱消费、少数暴富的人有消费能力却没有即期消费能力的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的“破坏和中断”。而由美国引发并波及全球的“货币过剩和紧缩的金融危机”与中国“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的危机”等一样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运行的这个最大最根本规律性,造成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的“破坏和中断”而给予的无情惩罚。这在中外经济发展史中都是概莫能外的。
因此说,从宏观经济的全局着眼,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那些“次级别的”所谓“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效率规律、利润最大化等的规律”都必须“服从”事关宏观经济全局的 “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的这一最大最根本规律性。
(九)市场经济之“最大级别类型”模式:以“全世界”为市场经济运行范围,形成了“最大级别类型”的国际分工,即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负责市场经济之“生产和交换”环节的工作;以美国等发达国家负责市场经济之“分配和消费”环节的工作,从而形成全世界范围内的“最大级别类型”的“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这也是“中美国”市场经济形态形成的经济理论依据。
四、“成也分配,败也分配”的千古周期规律性和“分配”环节的四种最基本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
(十)“成也分配,败也分配”的千古周期规律性。 “分配”是市场经济四个环节中使之得以“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的最关键的环节。自古以来,“分配”环节一直处于人类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统领和统帅地位,无论是在人类的哪个历史发展时期,其都概莫能外。这就是人类“和谐稳定地共存共处”所需要的公平、合理、正义“分配”的社会归属性或是阶级性,否则就会因不合理、不公平、不正义的“分配”而陷于社会各群体、各阶层、各阶级等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纠纷、争斗,乃至暴力对抗的重新洗牌。所以,把这种因“分配”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破坏和中断现象,听婵释禅把其总结概括为:“成也分配,败也分配”的最终可以导致“皇族或是执政党,朝廷或是政府”更迭变换的千古周期规律性。
(十一) 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的“两大基本分配格局和四种最基本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人类社会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其“分配”格局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的“分配”方式方法就更是千差万别了,但从社会财富的“大分配”格局上看,可将其划分为两大基本分配格局和四种最基本类型的“分配”方式。
两大基本分配格局是:一是以国家公权力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二是以所有制形式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
四种基本类型的“分配”方式是:一是按劳分配方式;二是按资分配方式;三是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四是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分配方式。无论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个时期,这“两大基本分配格局和四种最基本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都“同时存在并各有所侧重”。 目前,全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基本上“同时采用”这 “两大基本分配格局和四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混合”形式。
(十二)“国家公权力和所有制形式”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大利益分配格局,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基本流向。如果说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政府等各层级组织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大利益分配格局,是社会财富的宏观国民经济二次分配的话,那么做为市场经济“载体形式”的不同“所有制”,就是这种大利益分配格局中的社会财富的国民经济初次分配。 以私有制为基本所有制“分配”形式的社会,决定了社会财富必然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以公有制为基本所有制“分配”形式的社会,决定了社会财富在多数人手里的“相对公平正义的分配”。
(十三)“按劳分配”的定义:是指按照劳动者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服务等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而获得收入的分配方式,是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最基础最大众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公有制是“按劳分配”得以实现的所有制的根本载体形式。
(十四)“按资分配”的定义:是指依据个人、家庭、企业、国家等在各种大小不同的实体或是虚拟“市场经济运行体”中所占有的资产、资金、资本、股份等的份额、比例进行的对“利润、利息、红利、差价、股份兑现”等获得收入的正负分配方式,是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的最根本的“分配”方式。私有制是“按资分配”得以实现的所有制的根本载体形式。
(十五)“按公权力分配”的定义:是指代表国家和社会各层级组织行使公权力的政府、企业等各层级组织的主导者们,运用“公权力”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产财产、国有企业、国家安全、国家财税收入、国家外汇收入、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进行公平性、效率性、正义性、全局性、协调性、均衡性、科学发展性的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是国民经济二次分配中社会财富具有全局性、协调性、均衡性、科学发展性的“分配”方式。
“按公权力分配”可大致划分为:一是按国家组织管理和安全等的分配方式;二是按公平、公正分配方式;三是按公益分配方式;四是按公共分配方式;五是其它有关带有全局性、均衡性、协调性、科学发展性的有如环保、节能、科研、公共服务、文物保护等投资的社会公共财政“分配”方式等。无论是在以公有制为基础或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还是在两种所有制的“混合”的社会制度,“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都是“按公权力分配”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载体形式”。任何不务正业的“按公权力分配”,都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不负责任的滥用公权力的行为。
(十六)“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的定义:是指那些代表国家和企业等各层级组织行使“公权力”的个人或集团等,利用手中掌握的“公权力”,在对各种社会公共资源的正常公务性“分配”的同时,从中为个人或小集团“额外获取违法乱纪收入”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是社会财富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集中和转移的一种不正当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也即人们常说的灰色收入、行贿受贿、贪污腐败、回扣红包等的分配收入。其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其总有个是否合理、合法和公平正义的问题。
(十七)“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与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经济矛盾。 “分配”做为现代“市场经济”四个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在解决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一基本经济矛盾时,将会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世界各国必须针多私有制的“以按资分配”方式为主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与“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的社会财富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进行集中和转移这两大分配“历史性难题”进行有效的破解,才能使世界各国大致差不多的20%的人口,占有80%的社会财富;80%的人口占有20%社会财富的大的利益分配格局有所改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或是解决“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与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并促进“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达成“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待续)
2009年8月17日
注:如有莫明其妙者,可在“乌有之乡”网站内独家搜索,或是登陆“听婵释禅博客”上找寻具体理论论证和实证内容以解疑释惑。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