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永远”究竟有多“远”?

火烧 2009-08-17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通过央视新闻中‘永远’的用法,揭示媒体偏见与社会信任危机,指出新闻失真现象,探讨群体性事件报道中的问题,并反映社会信用流失现状,引发对媒体真实性的思考。

在CCTV的新闻中:

开会永远是“隆重的”;闭幕永远是“胜利的”;讲话永远是“重要的”;鼓掌永远是“热烈的”;

领导永远是“重视的”;看望永远是“亲切的”;接见永远是“亲自的”;困难永远是“暂时的”;

进展永远是“顺利的”;完成永远是“圆满的”;成就永远是“巨大的”;工作永远是“扎实的”;

效率永远是“显著的”;决议永远是“通过的”;人心永远是“振奋的”;班子永远是“团结的”;

群众永远是“满意的”;领导永远是“微笑的”;问题永远是“解决的”;完成永远是“超额的”;

某些事永远是“举世瞩目的”;会见永远是“本台刚刚收到的”;

反对永远是“强烈的”;交涉永远是“严正的”;中日永远是“友好的”;中美永远是“合作的”;

竣工永远是“提前的”;节日永远是“祥和的”;路线永远是“正确的”;决策永远是“英明的”;

妇女永远是“解放的”;小康永远是“达到的”;牺牲永远是“悲壮的”......

对于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CCTV那永远慢半拍的报道总是:群众永远是“不明真相的”,事件永远是“由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煽动的”,而有关部分的应对永远是“及时、有效的”,遇害群众家属永远是“情绪稳定的”

永远”究竟有多“”?

难怪,早就有“新闻添油减醋,真假难辩,越来越像流言;流言有根有据,基本属实,越来越像新闻”的说法广为流传(更多说法见《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实在快!》),就连独狼拥有四十年党龄的老父也早已不看新闻(见《一位老农再不看新闻的20条理由》)。

有人说,官媒就像扫把:当扫把上一尘不染时,说明这把扫把已经很久没使过它应当行使的使命了!当官媒所报道的永远是一些光辉事迹时,说明同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已跟大熊猫一样珍稀了,所以才有必要大力宣传!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如今还有这个一个说法:当今社会,小姐最诚信

该说法始自《小康》杂志近日的一项调查,该调查显示:最近十年被认为是人际信用最差的时代,信用排行榜上“农民、宗教职业者、性工作者、军人和学生”高居榜首,垫底的则是“房老板、秘书、经纪人、演艺明星和导演”。

该调查还发现,政府信用最受关注,但其信用危机也分外显眼:高达九成的人认为政府公布的数据“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看来,信用流失比水土流失还严重!

欢迎光临天涯独狼的新浪博客,近七百篇博文期待您的精彩点评!

http://blog.sina.com.cn/sunbissk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