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人不能离开年代说话

火烧 2009-08-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讲述《英雄战士刘学保》故事的真伪与历史背景,探讨学习与道德培养的关系,强调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进行评价,同时反思社会意识形态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闲暇时,我总是喜欢摆弄自己收藏的小人书来解闷。近日,翻阅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在1971年9月出版的连环画《英雄战士刘学保》时,也不知道是触及到了那个神经,想讲一下这个故事,便写下了写这个题目。
《英雄战士刘学保》讲的是甘肃永登一个部队的战士刘学保同企图破坏一座桥梁的阶级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一天,当刘学保发现一个反革命分子行动异常后,就尾随他,发现该人要去炸毁一座桥梁。炸药包已经点燃,千钧一发,刘学保顾不得许多,马上掏出腰间的斧子,朝反革命分子头上砍去。由于用力过猛,斧头脱落,飞出去老远。他又顺手拣起身边的石头,砸烂了反革命分子的狗头。然后,抱起炸药包扔出去,但是炸药包已经爆炸,刘学保倒在血泊之中。等他醒来的时候,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大桥保住没有。而他却失去了一条胳膊。
现如今45岁左右的不少人都会记得,《英雄战士刘学保》的故事,发生在1967年。他当年的事迹,编入了小学语文课本,出版了连环画,从1968年2月到5月,见诸报端的新闻报道,竟达到200多篇。特别是1968年4月24日《解放军报》刊登的报道《保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英雄战士刘学保》、长篇通讯《心中唯有红太阳,一切献给毛主席》、评论员文章《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被各大报刊转载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为此, 刘学保成为了党的九大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了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的接见,成为全国少年儿童学习的楷模,心目中的英雄。
然而,历史是不容人随意愚弄的。文革结束后,在《英雄战士刘学保》故事中被称为反革命分子的李世白的家属不断上诉,引起了重视。政府经过严密的调查取证,终于掌握了事实真相。刘学保自述的“ 英雄事迹”完全是刘学保自己为骗取荣誉成为英雄而精心设计和制造的假案。是他把当时在林场工作的干部(被管制对象)李世白骗到现场残忍地杀害的,炸药包也是刘自己事先制作并在杀人后自己点燃的,只不过是造的水平差了些,没有等扔出去就爆炸了。为此,1985年7月,甘肃永登县委作出决定,为李世白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同时,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刘学保无期徒刑。
故事讲到这里,是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由此引发的某些社会现象,还是想再唠叨几句。
文革过后,随着大量的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诸如《英雄战士刘学保》这样的故事也一个接着一个地浮出水面,真相大白。为此,不少人心里阴霾骤起,阵阵寒意陡然弥漫心头,开始为当时的学习举动而懊恼,也开始怀疑一切,认为凡宣传都靠不住。毋庸讳言,即便在今天,这种“怀疑一切”的思潮也时不时地在部分人的心中涌动,其表现就是因噎废食,不看书不阅报不学习,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道德水准呈现下滑趋势。
其实,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促进自身的认识,了解生存的环境,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素质,不能离开学习。作为国家也是一样,为了实现统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有一个中心思想为主导,所有的宣传内容也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为此说,人,不能离开年代说话。诸如像《英雄战士刘学保》这样的故事它尽管不真实,但私下以为,在当时,它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全体人民进行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阶级斗争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增强了爱国热忱,提高了道德素质。由此说,学习本身是汲取养分的过程,是无过的。可靠的消息说,雷锋当年就有“价值不菲”的皮夹克和瑞士手表,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向那个被塑造出来的、就连一双袜子也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朴素的典范雷锋的学习,并不影响他进入美国西点军校。
可以说,单就社会意识形态来讲,在全民特别是领导者的道德培养上,现在还真的需要再多下些功夫。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企业也好,社会也罢,其运转是要靠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机制体制以及领导者的行为来维护。而不论法制之网有多么密实,都会漏水,它需要一个道德的因素去补充。三鹿奶粉事件恐怕就是道德失范的最好例证了。为此说,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要实现健康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而道德的培养,也惟有学习方可实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