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留给后世的两个历史镜头

火烧 2009-08-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回顾两个历史镜头,反思当前社会难以论理的现象,探讨毛泽东思想与中产阶级在改革中的地位,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留给后世的两个历史镜头  

   

在我这个山野老叟看来,即便是刚才发生的事情,那也属于历史。你可以借鉴它,甚至别有用心地篡改它,但任何人却无力彻底地抹杀它,因为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必定留下它的痕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对于一切尊重事实的世人来说,历史便显得尤为重要,重要在于它有着前车之鉴的警示作用。  

   

我深切地感到,我们所处的当今社会,实在是一个难以论理的社会。  

这一点,可以 从张宏良 教授下面的一段话中得到直接地佐证:“在全国十几万家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印刷出版等传统媒体中,没有一家左翼媒体。这同样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摘自 张宏良 教授《漫话左派右派》一文)。试想,只允许右派说话的社会,能有理可论么?  

这一点,还可以从那位近些年来总是以右派而自豪的 茅于轼 先生的下面一些话中得到间接的佐证:【“改革后的近三十年,中国已经有了几千万个有钱人,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为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总人数不算少,但是在十三亿人口中大约只占5%。他们生活宽裕,意识形态接近西方,比较有独立的想法,希望社会安定平稳,个人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实行代议制政治,他们是形成主流思潮的中坚力量。但是在今天的政治中,他们的声音还很难成为主流。如果拿人数来讲,恐怕怀念毛泽东是当前的主流。那是一个非常有破坏力的思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立面。”“改革在中国造就了约占总人口5%左右的富人,他们是中国的中坚力量,而另外的95%中的很大部分,则因为信仰毛泽东思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摘自 茅于轼 先生的《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立面是什么?》一文)我为什么要说 茅于轼 先生的这些话,只是对这一点的间接佐证呢?这是因为,至今我还没有看到官方的有关部门,对茅于轼这些从根本上反党反人民的言论作出起码的反应。况且,具有如此嚣张言论的茅于轼,如今竟是纵横国内外、叱咤风云、红的发紫的名人,我真不理解我们的官方为什么会依重这样的人?他们究竟将毛泽东思想和广大人民放在了什么位置?  

   

然而,难以论理的社会究竟与历史有何关系呢?我将它们扯在一起究竟是想说明什么呢?  

我其所以将这两个看似风马牛各不相及的东西扯在一起,一是我觉得这个社会难以论理,二是因为我最近重温了两个历史镜头,我将它们反复对比之后,总觉得有一种不便说出的难以名状的心痛,特别使我产生了一种“先烈们所开创的社会主义的业绩,将会是后继无人、或者说是遥遥无期”的感觉。  

我或许是无法断定我的这种感觉的错对,故想到还是将它们留给后世,以待他们去判别择取吧。  

兹将这两个历史镜头分别公布如下:  

周恩来:197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75年1月13日 )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我们要在一九七五年完成和超额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这样就可以为在一九八○年以前实现上述的第一步设想打下更牢固的基础。从国内国际的形势看,今后的十年,是实现上述两步设想的关键的十年。在这个时期内,我们不仅要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要向实现第二步设想的宏伟目标前进。国务院将按照这个目标制订十年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直到工矿企业和生产队等基层单位,都要发动群众,经过充分讨论,制订自己的计划,争取提前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胡锦涛:17大讲话( 2007年10月15日 )  
  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秦川牛  

2009.8.1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