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

火烧 2009-08-10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本质,强调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引用邓小平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  

 

   

思 恩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根本属性。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原因,就在于它的根本属性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例如:水不同于石油,石油不同于小麦,小麦不同于棉花,棉花不同于钢铁,如此等等。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就是它的本质。  

人类社会制度也不例外,亦有它们的根本属性。人类社会所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区别,就在于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根本属性不同。也就是说,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本质都不同于其他另外四种社会形态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或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解释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界,人们不仅对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深信不疑,而且对它评价很高:  

1995年,有人赞扬说: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总回答。这一概括既包括了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又包括了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既没有丢老祖宗,又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苏联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求是》1995年第18期第23页)  

到了2008年5月,又有人赞扬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是马列、毛主席都从来没有讲过的,它是邓小平的发明。邓小平费了脑筋、动了心思。从邓小平的五句话可以体会到,他要说的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最后到底要干什么,我们搞社会主义对人民和国家有什么实质意义。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论断提出来以后,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几乎所有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都全部改写了,可谓石破天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2008年5月9日电)  

早在1988年5月8日,邓小平同志就对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说:“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  

按照这些说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解决“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和毛泽东也没有解决“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把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留给了邓小平同志,由他“现在才”来“解决”!  

坦率真诚地说,人们这样说,恐怕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了!  

一般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绝对不可能给邓小平同志留下“解决”“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的任何机会!因为不言而喻的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必须“解决”“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不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  

特殊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确实没有“回答”或“回答”了但“回答”错了、列宁和毛泽东没有“回答”或没有纠正马克思恩格斯的错误“回答”,因而留给邓小平同志来“回答”或进行纠正。  

因此,要确认邓小平同志“解决”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必须解决以下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  

1. 邓小平同志对“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回答”,是“回答”对了还是“回答”错了?  

2.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回答”了还是没有“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如果“回答”了,是怎样“回答”的?是“回答”对了还是“回答”错了?   

3. 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或“回答”错了、列宁和毛泽东没有“回答”或没有纠正马克思恩格斯的错误“回答”、邓小平同志“回答”对了的前提下,才能做结论说:邓小平同志“解决”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  

现在,让我们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考察这几个问题。  

   

邓小平同志对“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回答”,同三个事实相对立!  

   

任何一个不先入为主的人,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只要他处以公心,从尊重事实和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都会很容易地发现:邓小平同志对“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以下三个最顽强的事实,根本无法实现统一:  

第一个最顽强的客观事实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至少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有的特征,而非社会主义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最顽强的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事实是:资产阶级革命也“解放生产力”,资产阶级社会也“发展生产力”。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今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非常高的。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都有过十分明确的论述。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斯密……非常确切地指出,劳动生产力真正大规模的发展,只是从劳动变为雇佣劳动,而劳动条件作为土地所有权和作为资本同劳动相对立的时刻开始的。因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是在劳动者自己再也不能占有这一发展的成果的条件下才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47页)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把生产力的发展说成是实际增加财富的唯一手段,而把劳动生产力的尽可能快的发展说成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实际上,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284页)“李嘉图不顾一切地维护资产阶级生产,因为这种生产意味着尽可能无限制地扩大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50页)  

另一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深刻地感觉到,资本主义生产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的形式——它的生产关系——促使生产力和财富不受拘束地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关系又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生产力愈发展,这种关系所固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和货币,买和卖,生产和消费、资本和雇佣劳动等等之间的矛盾就愈扩大。他特别感觉到了这样一个基本矛盾: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无限制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同时财富由商品构成并且必须转化为货币;另一方面,作为前一方面的基础,生产者群众却局限在生活必需品的范围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55页)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代表人物之一的理·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资本家阶级最初部分地摆脱了体力劳动的必要性,最后完全摆脱了体力劳动的必要性。他们所关心的是尽可能增大他们所雇佣的工人的生产力。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而且几乎完全集中在提高这种生产力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47页)  

1847年12月—1848年1月,科学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即《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极其明确地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大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  

1857年10月—1858年5月,革命导师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非常明确地说:  

“资本越发展,它已经创造出来的剩余劳动越多,它也就必然越要疯狂地发展生产力,以便哪怕是以很小的比例来增殖价值,即增添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册第305页)“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因此,资本作为无限制的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册第306页)“资本……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求、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册第393页)“资本的趋势是,为了增加相对剩余时间,必然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册第409页)  

1861年8月—1863年7月,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又极其清晰明确地指出:  

“资本在无限地追求发财致富时,力求无限地增加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45页)“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304页)  

1863年8月—1865年底,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不朽的科学理论巨著《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9月出版)和第三卷(1894年12月初出版)中,反复多次极其明确地指出:  

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资本力图“无条件地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力绝对发展”;“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它的历史使命是无所顾虑地按照几何级数推动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主义时期所特有的生产方式……力求将成本价格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的努力,成了提高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最有力的杠杆,不过在这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只是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8、279、287、288~289、292、548、996页)  

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需要、都能够、都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就不能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包含的内容了!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有的特征时,它就不可能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了!  

第二个最顽强的客观事实是:“消灭剥削”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必要前提,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而非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最顽强的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事实是:凡有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存在的地方,从来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存在。“消灭剥削”的目的,正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或者说,“消灭剥削”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所必须的前提或基础。不言而喻,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都不可能在保留资本主义、封建、奴隶等剥削制度的前提下,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来。  

关于“消灭剥削”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条件这一最顽强的无可辩驳的事实,人们是十分明确地予以承认的: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所一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确认,我国在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剥削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党员必读》第75页)  

既然人们承认“消灭剥削”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条件,从而承认“消灭剥削”是无产阶级革命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那末,就不能又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这个道理同样极其简单明了:“消灭剥削”是变革资本主义等旧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消灭旧社会制度的社会革命,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两极分化”是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必然产物或结果。哪里有私有制,哪里就一定要发生“两极分化”!奴隶、封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因而在这三个形态的社会里,无一例外地都存在着“两极分化”:奴隶主、地主、资本家因为占有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而处在富有的一极,奴隶、农民、工人因为不占有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而处在贫穷的一极。这既是一个最顽强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事实,又是一个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因此,“消除两极分化”的唯一的途径是消灭产生它的根源——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也就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毫无疑问,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能够彻底“消除”产生“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才能够真正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必须的根本前提条件。  

由此可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条件是同一的:都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它同“消灭剥削”一样,根本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包含的内容。实际上,它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必将出现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一种具体表现,因而它是现象,不是本质。  

第三个最顽强的客观事实是:无法和中国人公认的本质概念实现统一。  

中国人公认的本质概念是:“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7年北京版第52页)  

显而易见,如果人们承认和遵守中国人一致公认的本质概念,那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根本无法成立!因为:  

首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绝对不是社会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决定”社会主义“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因为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最顽强的客观事实是:资本主义社会也极力追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资本在无限地追求发财致富时,力求无限地增加生产力”;“它的历史使命是无所顾虑地按照几何级数推动人类劳动的生产率的发展”;“资本越发展,它……越要疯狂地发展生产力”;如此等等。所以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把生产力的发展说成是实际增加财富的唯一手段,而把劳动生产力的尽可能快的发展说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其次,“消灭剥削”也不是社会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决定”社会主义“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剥削是私有制的产物;凡有剥削存在的地方,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可言。因而“消灭剥削”是社会革命,是消灭旧社会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社会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在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之后,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消灭剥削”制度即旧社会制度的同时建立起来的新社会制度。用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集体占有制只有通过组织成为独立政党的生产者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64页)因此,毫无疑问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起来的同时,“消灭剥削”的社会革命就必然地结束了。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其所以同以上三个最顽强的客观事实相对立,是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赖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邓小平文选》第3巻第382页)那末,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邓小平同志的“入门老师……《共产党宣言》”,是怎样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1848年2月问世的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做了如下非常明确的回答: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敢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7页)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  

由于“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所以共产主义革命将“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  

共产主义革命将把“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1~272页)  

共产主义“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上述《共产党宣言》“对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就是: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页)是一个“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如此等等。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联合劳动和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一个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社会。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是外国人,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不仅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而且这个回答完全符合中国人公认的本质概念!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人,尽管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既不符合他的“入门老师……《共产党宣言》”“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的有关论述,又根本不符合中国人公认的本质概念,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说“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就太离谱了!其他人就不能说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一个“发明”,“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可谓石破天惊”的“创新理论”了!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回答”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集中地表现在论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中。说得更确切些,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就是关于人类社会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理论表现),立足于这样“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页)“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  

马克思主义赖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十分清楚明了地告诉我们说:人类社会要进行解决“吃、喝、住、穿”问题的社会生产,即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不仅必须要有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而且还必须使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社会生产。所以,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不朽的科学理论巨著《资本论》第二卷中教导我们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4页)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即“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因此,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来一同进入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本身就成为资本的一种职能,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4页)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实行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为什么有所不同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是由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存在(分配)形式不同,或者说,是由于社会生产过程加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身上的社会性质不同。  

1875年4月—5月初,马克思在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经典论著《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地指出: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社会存在(分配)形式即社会性质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  

1847年上半年,马克思在重要的经典科学论著《哲学的贫困》中,明确地指出: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篇经典科学名著中,又明确地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显而易见,从以上所引证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极其明白清晰地看出:  

1. 决定社会本质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的社会存在(分配)形式即它们的社会性质。——“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2. 决定不同的社会本质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的不同的社会存在(分配)形式即它们的社会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  

3. 体现社会本质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行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4. 体现不同的社会本质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行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着的五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及其具体表现,概括如下:  

1. 原始社会的本质,是共同劳动和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说得更确切些,是以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体现原始社会的本质的,是共同劳动和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行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二者在共同劳动者的手中是作为保证共同体全体成员的生存需要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  

2. 奴隶社会的本质,是奴隶劳动和奴隶主私有制,说得更确切些,是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奴隶主私有制;体现奴隶社会的本质的,是奴隶劳动和奴隶主私有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行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二者在奴隶主手中是作为他的物质财富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  

3. 封建社会的本质,是徭役劳动和封建地主私有制,说得更确切些,是以徭役劳动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私有制;体现封建社会的本质的,是徭役劳动和封建地主私有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行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二者表面上是在劳动者的手中而实际上是在封建地主的手中是作为他的劳役、实物、货币形式的地租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  

4.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雇佣劳动和资本家私有制(资本),说得更确切些,是“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页)“即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245页)体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的,是雇佣劳动和资本家私有制(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行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  

5.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说得更确切些,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的,是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行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二者在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手中是作为“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9、437页)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或者说二者在联合劳动者手中是作为“社会……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与“个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9~320、437~438页)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  

(在晚期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农奴制度或依附农制度即封建社会制度、初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都存在过的、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了的独立的手工业者和自耕农等等生产者,——“小农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生产,一部分构成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一部分在封建生产方式瓦解以后又和资本主义生产并存。同时,它们在原始的东方公有制解体以后,奴隶制真正支配生产以前,还构成古典社会全盛时期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1页)——他们的劳动以私人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存在,他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以生产者个人私有制的社会存在形式存在,以生产者个人的私人劳动为基础,归生产者个人直接占有;生产者独立地、分散地进行私人劳动,二者在生产者个人手中是作为他的私有财产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劳动产品归私人劳动者自己直接占有。但它始终没有构成独立的社会形态即社会制度。)  

如果我们从科学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理论表现)出发,那末,可以把人类所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的本质概括列表如下:  

   

社会性质

劳动的性质

生产资料的性质

社  会  本  质

原始社会

共同劳动

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

共同劳动和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

以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

奴隶社会

奴隶劳动

奴隶主私有制

奴隶劳动和奴隶主私有制

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封建社会

徭役劳动

封建地主私有制

徭役劳动和封建地主私有制

以徭役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劳动

资本家私有制(资本)

雇佣劳动和资本家私有制(资本)

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

联合劳动

社会主义公有制

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

   

我们从以上所列的表格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理论关于社会本质的理论,是事实、理论、逻辑三者高度完美无缺的统一!这一理论既能说明历史,又能说明现实;既能把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反映出来,又能把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特性体现出来;既能把人类社会依次演进的各个经济时期区分开来,又能把各个经济时期的特征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本质的理论,既可以从具体(特殊)到抽象(一般),又可以从抽象(一般)到具体(特殊):如果抽掉社会生产过程加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因素身上的雇佣劳动和资本家私有制(资本)等等社会性质,就从具体(特殊)到了抽象(一般);如果赋予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因素以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等社会性质,就从抽象(一般)到了具体(特殊)。  

毫无疑问,既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理论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赖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决定社会本质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存在(分配)形式即社会性质,体现社会本质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实行结合的方式和方法,那末,顺理成章的是,论证某一个社会的本质,就是论证该社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存在(分配)形式即社会性质,论证某一个社会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就是论证该社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实行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简单地说,论证某一个社会的本质及其表现,就是论证该社会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为什么呢?这只是因为:“生产必须在社会关系下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504页)  

正因为如此,所以,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表现时,始终论证的是雇佣劳动和资本(资本家私有制)的关系。例如:  

1. 1867年7月25日,马克思在不朽的科学理论巨著《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特别强调指出: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页)  

2. 1868年3月,恩格斯在为不朽的科学理论巨著《资本论》第一卷所作的一篇书评(为《民主周报》而作)中,极其明确地指出: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是有价值的,并且将来也是有价值的,可是要攀登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就象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赏下面的山景那样,这只有待诸一个德国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著中,凡是论证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存在(分配)形式即社会性质时,根据马克思主义赖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始终认定二者是以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形式存在(分配)的;凡是论证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时,始终认定二者在联合劳动手中是作为满足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简单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表现时,始终论证的是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是联合劳动和公有制的关系。  

关于在社会主义里,劳动者以联合劳动者的社会形式存在(分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有很多论述。例如:  

1.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中,十分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将把“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它“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2. 1863年8月—1865年底,马克思在不朽的科学理论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十分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页)社会主义劳动者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2页)  

3. 1864年10月21—27日,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非常明确地指出:  

“雇佣劳动,也象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和低级的形式,它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33页)  

4. 1884年3月底—5月底,恩格斯在重要的经典科学论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极其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0页)  

关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以公有制的社会形式存在(分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有很多论述。例如:  

1. 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中,非常明确地指出: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或基础,是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  

2. 马克思在不朽的科学理论巨著《资本论》第一卷中,非常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  

3. 1875年4—5月,革命导师马克思在重要的经典科学名著《哥达纲领批判》中,十分明确地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  

4. 1876年5月底—1878年7月初,恩格斯在重要经典科学论著《反杜林论》中,多次明确地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归社会所占有。(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0、321、322、323、348页)  

5. 1880年5月初,马克思在向盖得、拉法格口授《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时,十分简洁明了地说:  

“生产者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才能获得自由;  

生产资料属于生产者只有两种方式:  

(1)个体占有方式,这种方式从来没有作为普遍现象而存在,并且日益为工业进步所排斥;  

(2)集体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为这种方式创造了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6页)  

关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结合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即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有很多论述。例如:  

1.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中,非常明确地指出: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  

2. 马克思在不朽的科学理论巨著《资本论》第一卷中,十分明确地说: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96页)  

3. 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经典论著《反杜林论》中,极其明确地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生产的两个因素即联合劳动和公有制在联合劳动者手中是作为“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或者说,二者在联合劳动者手中是作为满足“社会……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与“个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因此,形成产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来一同进入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本身就成为公有制的一种职能,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  

从以上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不相容的!  

如果承认和遵守中国人一致公认的本质概念,那末,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联合劳动和公有制的理论,即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的理论,完全能够成立!  

首先,联合劳动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除了社会主义社会之外,其他任何社会都不存在联合劳动和公有制(虽然原始社会存在着公有制,但它的劳动存在即分配形式不是联合劳动而是共同劳动)。  

其次,联合劳动和公有制能够决定社会主义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其所以是社会主义社会,根子就在于联合劳动和公有制,即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正如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子是雇佣劳动和资本,“即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样。公有制和联合劳动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正如“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社会体系所依次旋转的轴心”一样。因此,离开联合劳动和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面貌”就会改变、“发展”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本质区别就会模糊不清!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联合劳动和公有制的理论,即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的理论,“回答”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令人十分惊奇的是,这个“回答”竟然不差分毫地十分精确地完全彻底地符合中国人公认的本质概念!  

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的又一次真实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的又一个铁证!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的理论,其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完全是因为它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概括出来的。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理论表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所依据的最顽强的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和超脱的:从原始社会到今天,谁人能够在不“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的前提之下,去“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呢?!世界上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最伟大的“天才人物也必须饮食起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334页)以至为此必须通过某种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获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由普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物质的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这个平凡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并不得不一生为此而劳累奔波的最顽强的事实,也许是毫无诗情画意的,甚至是有损高贵的体面和无上的尊严的,但毎个活在世上的人,却是无可奈何地不得不必须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要老老实实地周而复始地去实践的!  

无论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多么多么多么了不起的特殊的“中国特色”,所有每一个还活着的中国人,仍然逃脱不了“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最顽强的事实的制约,即无条件地服从这一明显的事实的权威;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仍然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仍然需要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并且必须使这两个生产因素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社会主义生产。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的客观现实逼迫人们不得不回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因素上来,并且必须赋予它们以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存在(分配)形式即社会性质,必须使二者在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手中作为“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否则,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因为联合劳动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其所以不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等话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因为两位革命导师客观公正地实事求是地承认:“资本主义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权利”,“资本越发展,它已经创造出来的剩余劳动越多,它也就必然越要疯狂地发展生产力”,“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的趋势是,为了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必然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消灭剥削”是变革资本主义等旧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所以不能用这些话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事实上,这些话根本也就无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两位革命导师其所以用联合劳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因为这个回答不仅既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而且还能将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四种社会明显地区分开来。马克思恩格斯用联合劳动和公有制即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来“回答什么叫社会主义”,既很确切,又很深刻,还很简练,仅用八个字或十二个字——联合劳动和公有制或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就高度完美无缺地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唯物主义基础(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理论表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能够将人类社会所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全部五种社会的本质都加以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是任何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后世人不得不从内心深处完全彻底地折服的!完全可以不加丝毫夸张地说,这种说明是任何一个后世人都不可能都无法超越的理论界限!这是为什么呢?这只是因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使“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具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页)因此,任何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后世人都不可能离开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赖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根据,“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或者说,任何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后世人,不管怎样“解放思想”,都不可能在不承认不服从人类首先必须进行解决“吃、喝、住、穿”的“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的前提条件之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之外,再发现概括出来一个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邓小平同志反复无数次地强调指出:共产党人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曾经十分明确而坚定地教导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不言而喻,人类首先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解决自己吃、喝、住、穿的生存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等等其他活动,这既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是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无法超脱的最权威的事实。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的核心,就是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证这个最权威的事实在不同的社会里,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人们是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如何解决吃、喝、住、穿的生存问题的。并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合乎逻辑地得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必将在联合劳动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吃、喝、住、穿的生存问题。  

“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毫无疑问,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存在过的和正在存在着的每一个人,每天都离不开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吃、喝、住、穿,从蒙昧时代到社会主义时代,人类为了解决吃、喝、住、穿的生存问题,都要进行生产劳动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了进行生产劳动,都必须有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都必须使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社会生产。因而“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在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生产的因素的社会存在(分配)形式不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实行结合的方式方法不同。其所以有这些不同,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如此等等。由于每个活着的人每天都必须实践吃、喝、住、穿这个物质的、可以实际感觉得到的事实,很明显、很实在、很平凡、很直观,所以,以这个权威事实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确确实实“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理论表现,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论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各是在什么物质条件下怎样进行生产劳动以解决吃、喝、住、穿的生存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确确实实“是科学”,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得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联合劳动和公有制即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的结论,竟然和中国人公认的本质概念不差丝毫地一致,便是又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如山般的铁证!!!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有的特征;  

(2)“消灭剥削”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或基础;  

(3)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历史唯物主义”“对什么叫社会主义”的回答,也就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关于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回答;  

(4)不符合中国人公认的本质概念,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都不是社会主义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出发,论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联合劳动和公有制即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的列宁和毛主席承认马克思的这个理论,所以,他们没有必要“解放思想”去“发明”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  

总而言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联合劳动和公有制,说得更确切些,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这个理论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得出来的科学结论,符合中国人公认的本质概念(“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联合劳动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这个“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其他社会所没有的),因而是决定社会主义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理论既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又不符合中国人公认的本质概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有的特征;“消灭剥削”是消灭旧社会的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或者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因此,二者都不是社会主义“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解决”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因而在这个理论问题上,没有给邓小平同志留下展示理论才华的任何机会。  

                                2002. 7. 30—8. 10 / 2004. 8. 6—16/ 2009. 7. 6—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