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政府部门争相说“个别”的危险信号

火烧 2009-07-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政府部门频繁使用‘个别’一词,掩盖真实问题,引发公众对公信力下降的担忧。重点分析就业率统计、三聚氰胺事件等案例,强调应直面真相而非回避责任。

   

   

针对一些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产生的“被就业”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回应说,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她表示,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  

教育部这么快就了解到“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因为没有具体的说据说明,公众还是不明白这个“个别情况”是什么程度,是少数对应大多数,还是屈指可数对应绝大多数。  

更让人不明白的是,教育部表达“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想说明什么,因为这并不能消弭就业形势紧张这个普遍情况。国家一砸数十万亿很大一部分是奔着解决就业问题去的,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吉林市考察时也强调“上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就业”,所以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是教育部真正应该关注的重中之中问题。  

其实,也难怪教育部,因为近年来“个别”二字忽然成了政府部门热门词汇。国资委李荣融与新华网友“面对面”时说,国有资产已实现保值增值,流失是个别现象。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廖永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数据表明,此前部分一线城市出现的“地王”只是个别现象。去年农业部官员说,鸡蛋检出三聚氰胺属于极个别企业所为。另外,在众多群体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官员也常常把“个别”挂在嘴边,如个别不明真相群众,受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之类的。  

政府部门争相说“个别”,其实也说明“个别”事件多了。当政府部门争相说“个别”成为一种现象,就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和深思了。  

一起事件发生后,公众需要知道的是直截了当的真相,而不是通过比较后的相对真相。至于是“个别”还是“普遍”的问题,应该相信公众自己有眼睛和分析判断能力,当然政府部门也是应该深入调研的,但这只应该供政府决策参考的,而不应该用来推卸责任的,更不是用来变相的“自我表扬”的。  

把所有问题都往“个别”上靠的代价,是政府公信力的不断下降。网民对杭州飙车案被告真假胡斌身份的猜测,不管是否确实,都表达了一种对真相的渴望,同时也是政府诚信危机的一个危险信号。  

   

   

2009年7月28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