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治吏”是为了人民
毛泽东“治吏”是为了人民
《汉书》有句话,“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管子也曾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的话。
对于推行“吏治”,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都深谙其道。封建社会,历代皇帝推行“吏治”,启用“清官”,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然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所谓“吏治”也是刑不上大夫,皇亲国戚更是在“吏治”之外。
蒋介石也信奉“吏治”,并将“礼义廉耻”视为座右铭。四十年代末,国民政府也曾喊出“严厉惩治腐败”的口号,在上海滩掀起反对贪污腐败的“廉政风暴”。当时,蒋经国被派往上海进行经济整顿,矛头便对准那些握有重权的官员和那些官商集团。期间,蒋经国先后查办了陶启明案、戴明礼案、王春哲案等,而陶启明、戴明礼均为国民政府重要官员。后来,由于触动了四大家族也就是大官僚大买办的根本利益,宋子文、孔祥熙等四大家族代表人物便大加干涉,“廉政风暴”终以失败告终。“廉政风暴”尽管也惩治一些贪官污吏,但并不是为了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而是力图挽救反动的国民政府的命运。“廉政风暴”失败后,国民政府的贪腐之风愈刮愈烈,直至结束在大陆的统治。
毛泽东熟读经史,深知历代兴亡皆与吏风息息相关,因而得出“治国就是治吏”的结论。然而,毛泽东的“治吏”却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吏治”有着本质的不同。毛泽东“治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确保各级政权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是让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到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人民对毛泽东的“治吏”举双手赞同并积极参与。正因如此,历次“治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建国初期发动的“三反”运动,即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这就是“治吏”。后来开展的“四清”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更大规模的“治吏”。而文化大革命的“治吏”又与以往“治吏”大不相同,即文化大革命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可以说,这几次运动为不同时期树立好的党风、政风和民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文化大革命可谓亘古未有“治吏”之创举。然而,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走资派卷土重来,党内、政风、民风败坏至今。
毛泽东“治吏”是为了人民;正因如此,人民怀念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