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怎样的儿童,怎样的节日?怎样的教育?

火烧 2009-07-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儿童节意义虚化现象,批评当前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揭示学生压力大、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呼吁教育改革。

怎样的儿童,怎样的节日?怎样的教育?  

天体的运行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上帝推动,但每天都“意义”尽在人类所赋予的节日之中。3·12植树,3·15打假,4·23读书,一过去就什么都不管了。树不植了,任土地荒漠;假不打了,任假货横行;书不读了,只装潢门面。节日呈现出虚化的特征,所谓的“意义”,只在当天具有聒噪的“意义”。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节日---过去半月有余了,可还有谁记得孩子吗?似乎一天假就替代了余下的364天!

背着沉重的---几乎要超过其体重的---书包,吃力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嘴里嚼咽饭团的声音,在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的响亮---这时五点半不到;他们经过我楼下的马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的准时,充当了我的闹钟。冬日里还是漆黑一团,我的可怜的孩子们啊!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如今的教育是“只要成绩”的教育,考试要成绩,晋级要成绩,奖金要成绩。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成绩的就是好猫!素质教育只在口头上会议中新闻里,轰轰烈烈;而实际应试教育“潜伏”在学校,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进行。这是阳光下的“摸着石头过河”,别一层面的“不争论”。“彼岸”明明就在眼前,可它却“海市蜃楼”般的遥不可及。

老师有压力,学生有压力,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的大刀 都向 老师头上砍去。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就市第二中学教师郝旭东被学生李明连刺数刀杀害;而8年前,徐力竟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死了。如果说弑师的学生李明是所谓的“差生”,可徐力却是所谓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啊!不同的案例折射出的是相同的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是怎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在塑造怎样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又是谁让李某成为“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过劳死”,“过学死”时有耳闻。有关部门明文规定要“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国务院有关文件也提出“保证青少年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但是学校互相攀比升学率,领导的眼里只有分数,根本无视这些规定,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与老师说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升学率决定着学校的地位、老师的地位、学校的经济来源、老师的经济待遇。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作为,如何把套在学校、老师、学生身上的枷锁解开。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在开会、发通知,强调加强素质教育,高喊减轻学生负担,甚至不惜把考试的方式改来改去。但这种徒具形式的“改革”,不仅没有取得效果,相反让学校、老师抓得更紧、更狠了。因为,除了考试内容的传授外,还要加上一个对考试形式的适应。也许教育部门会说,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单纯靠我们教育部门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  

著名学者钱理群在《有这样一位农村教师》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与机制出了问题:尽管各级教育官员在口头上天天喊素质教育,但实际奉行的却是应试教育,分数才是教育评价的唯一的硬指标,分,分,分,不仅是学生的命根,更是教育官员、教师的命根;由此而制订的各种竞争规则,诸如‘定期考核制’、‘末位淘汰制’等等,绝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这样的评价标准与机制不变,中国的教育是永远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魔障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