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逆光的长城

火烧 2009-07-09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通过逆光视角重新审视长城,探讨其历史、文化与民族心理,强调避开喧嚣,深入荒漠,感受长城背后的真实与沉重。

逆 光 的 长 城

    沉思修远

       一

近些年多次登临长城,主要集中在山海关、八达岭、金山岭三处地点。虽有常去守望和凭吊长城的愿望,却被贫困和职业捆住了手脚,蒙住了眼睛,只能远远地注视着这条庞大笨重的“恐龙”,久久咀嚼这寂寞而尴尬的存在。阅读和思考长城,成为我日常的一部分功课。渐渐地,长城情人般不邀而至,时常入梦。在梦中,用心抚遍每一段长城、每一座箭楼、每一处墩台,甚至每一块冰凉的砖石。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难以遏止的激情和冲动:将来条件具备,一定要徒步走遍长城,看尽长城内外的壮丽河山,读尽有关长城的记载论述,想尽长城的昨天今天,挖尽长城背后隐藏的民族心理。

是啊,长城是举世无双的,其内涵也是丰富的、多重的。如果真想品位出长城背后蕴涵的东西,最好避开旅游旺季,避开慕田峪、老龙头等热闹处,避开喧嚣的市声,独自一人静静地走在西部大漠的长城古道上,多看看那些溶于荒漠的残垣断墙,多感受一下朔风的苍凉凄厉,才会投入到对历史、岁月和民族的巨大惊悸之中,对长城的感觉才能真切、客观、浑厚的多。走在这累累白骨奠基的长城上,我想。一丝一毫的骄傲自豪都是奢侈的,任何漫不经心的谈笑喧哗,都是对砖石下栖附冤魂的亵渎。只有此时,才能透过罩在长城上的炫目光环,发现长城的另一面,被长城所遮蔽的粗长的阴影。对于贫穷落后、僵化封闭、封建社会漫长、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而言,长城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压抑得令人透不过气来,每一页都是炎黄子孙血泪辛酸的记录,每一页都是强权暴政的见证。洋洋一部二十四史,大都以长城为背景,上演了一幕幕悲剧、喜剧、正剧、闹剧,或威武雄壮,或幽默滑稽,或扼腕叹息。

 

  

 

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生活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北方游牧健儿,如匈奴、突厥、鞑靼、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强盛后一直觊觎中原,斜睨天下。特别是遇有干旱或牲畜牛羊大批死亡时,他们就会纠集起来,把灾祸转嫁到富庶的平原地区,对中原进行侵略劫掠,或过把皇帝瘾,自己坐江山。按常人的心理,保护自己劳动果实最好的手段莫过于城郭,于是有了城墙。战国时期,这城墙又修到了边境线上,于是便有了长城。对于日出而做、日暮而息的农耕文明,对于漫长的大一统的封建专制来说,从院墙到城郭到长城,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必然逻辑,几乎成为帝王们的唯一选择。在这些昏庸的皇帝头脑中,以为修下了高大厚重的万里长城,对外就能抵御外强的进犯骚扰,对内就能凝聚人心,号令天下,永葆皇统。因此,谁修了长城,就好象拥有了关内的土地、河山及百姓,长城自然就成了他家的院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保万世皇权,曾问卜于方士,卜辞曰:“亡秦者胡也”。始皇对虎视眈眈的胡人忧心如焚,征发八十万民夫,拉开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序幕。长城以浩繁的工程量,艰巨的施工难度,役死的民夫道载沟量,有当时的民歌为证:“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孟姜女千里寻夫故事中,哭骂诅咒崩坍四十里的就是赢氏的长城,沸腾的民怨从这则故事中也可曲折地反应出来。为逞一己之私,专制和暴政的穷凶极恶显露无遗,这只能加速封建王朝的覆亡。秦始皇幻想的万世一系的皇统,传到二世就寿终正寝,亡天下者不是胡人,而是视民为阿斗的胡亥,方士的占卜究竟是巧合,还是历史规律的必然?

这位“千古一帝”的想象力,根本不可能超越土地和农业。按照东方帝王特有的思维习惯和保守特性,他们最大胆最具魅力的举动,也只能是修长城。这就决定了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的属性。后代帝王大都没有超脱出这种“长城心理”,不惜人力物力,不断重修加固。汉武帝步秦始皇后尘,继修长城。隋炀帝调几百万民工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的同时,先后七次修长城,把全国的壮丁征尽调绝,最后连寡妇也要服役,致使民生凋敝,怨声载道,落得速亡的下场。值北宋荒淫无道时,一代天骄成吉思汉的膘骑腾越长城,掳徽钦二帝,灭宋建元,定都北京。锐利的弓矛,如铁的马蹄,就连黄河、长江这样的天堑都挡不住,长城除徒具虚妄的象征意义外,只能痛苦地写满讽刺和滑稽。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重修了史无前例的砖石结构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12700华里。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工程,也只有在东方、在专制时代才能实现的创举。重修长城使明朝元气大伤,当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挥戈南下破城入关,黄太极一统天下建立清朝时,长城只能再一次作为失败和耻辱的记录。

古往今来,北中国的大地,就这样几度桑田,几度牧场,长城内外,几番征战,几多白骨。忽而是汉妾辞宫,公主和亲,昭君出塞;忽而是番王来朝,纳贡称臣。围绕长城这一巨大的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主题不变,脸谱多多,角色频换。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不论当时谁输谁赢,谁胜谁败,都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不幸。

 

 

历史上也有一些不修长城的帝王和领袖,如赵武灵王、康熙、毛泽东。他们抱负远大,目光深邃,雄心勃勃,胆略超群,人格强健,底气十足。更重要的是他们深谙治国之道、战争之道、胜败之道,把“长城”牢牢筑在人民心底。面对劲敌,赵武灵王革故鼎新,大力倡导“胡服骑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冲破重重阻力,虚心向对手学习,让王公贵族脱下标志身份地位的宽袍大袖,改穿利于征战的小衣襟短打扮,精心打造军队的骑射之功,并把笨重的战车抛进历史的垃圾堆,终于一举攻破匈奴,长时期地平定了北方边患。

清代基本上是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他们的祖先就是攻破长城入关的。古北口总兵向朝廷奏请修长城时,康熙的上谕是:“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綿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重修长城,实属无益。”康熙的“长城”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坝上的木兰围场。与绵延万里的明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哪个更牢固?

现代伟人毛泽东也不主张修长城。建国后中苏关系还处于蜜月期时,苏联来华专家中就有高级顾问建议,在中国的沿海修建一条新的长城,钢筋水泥构筑的高且厚的现代长城。对这一建议,中国方面未予理睬。新中国已非秦非明,何必学步邯郸?后来赫鲁晓夫曾建议,与中国联合建立一道“海上长城”——苏中联合舰队,并想在中国设立军港、军事基地、雷达站等,以共同御敌,被毛泽东言辞拒绝,赫秃子军事插手中国内政的阴谋才没有得逞。如果任凭列强到中国割地当租界、作军事基地,新中国同腐败黯弱的晚清政府又有什么两样?

论及治国和战争之道,孟子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力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沟溪之险,失道者寡助,寡道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道,天下顺之。”愚昧无知的封建暴君们,究竟能有几人悟透这道理?!他们为保自己的江山社稷,根本无视人民的血肉之躯和喜怒哀乐,视其为牛马草屑,只知在被动防御上做文章,役使百姓一次次重修加固长城,不惜以劳动人民的智慧血汗、民脂民膏及累累尸骨相撑柱。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明朝为抗击岛国的倭寇,竟然把长城修到了海边,即蓬莱水城,中国的第一支海军,就躲藏在城墙后边,守株待兔般坐等倭寇来犯。怪怪的历史就这样难以逆转。对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封建王朝,长城只不过是徒劳无益的摆设,因“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长城即使修得再长、再高、再厚,也不能挽专制大厦之将倾,残暴王朝之崩溃。即使没有游牧健儿来袭,后院也将熊熊火起,烧得自家的政权灰飞烟灭,土崩瓦解,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失道者寡助,失民心于天下,长城就会不攻自破。只有向赵武灵王、康熙、毛泽东那样,修德安民,聚民心于天下,使百姓心悦诚服,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守土不凭城高池深之利,而是海纳百川,研究效仿劲敌之长,克己之短,自立自强,在实力上超越对手,把“长城”筑在每个人的心中,净化心灵于方寸之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确保江山永驻。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长城都是一个庞大而客观的存在。即使是远离地球的宇航员,蓦然回首我们这蔚蓝色的星球时,也会惊喜地看到长城——这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迹!长城是人类勤劳、隐忍和意志力的极致,不得不令人们惊叹,不得不令世界称奇。如果抽掉长城封闭保守、虚妄怯弱、罪恶耻辱、专制残暴等原始本意,单从文化遗产和旅游文物的角度看,长城的伟大壮丽、气势恢宏、奇绝险峻等,确能满足我们引以自豪的审美体验。久而久之,以至不少人形成一种错误的“长城情结”,认为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的脊梁,把它视做中华民族强大和兴盛的象征。登上长城,就踌躇满志,扬眉吐气,仿佛君临天下,一览众山小。但它如果会说话,肯定会告诉炎黄子孙,长城是一座历史和命运铸造的悲剧性的纪念碑,它无法代表进取、强大和光荣,只能意味着封闭、保守、被动的防御和怯弱的不出击。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还把自诩自大及自欺欺人的品格,深深烙在我们民族的心灵史上。啊,长城,为什么人们还对你顶礼膜拜、放声讴歌呢?

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长城心理”,其实就是最典型的农业民族心理。幅员辽阔的黄天厚土,悠久的大一统的封建统治,决定了我们地处中原的祖先,无法超越土地和农业。长城,只不过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的分水岭。古老而孱弱的农业文明,逼迫祖先只知用靡费无用的长城来保卫自己。农耕文明的局限性就在于狭隘排外的民族心理,隔绝对外来文明的吸收,保守僵化,固步自封,惟我独尊,划地为牢,局限于土地,局限于狭小的圈子,烂熟后就会失去活力,只有靠新的文明因子来刺激,才能激活起勃勃生机。农耕文明是牛的文化:忍耐吃苦,勤勤恳恳,忍辱负重,缺乏积极进取,主动创造的精神,奉行知足常乐,听天由命的人生哲学。游牧文化是马的文化,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有雄健的体魄,自由豪爽的天性,视野开阔,乐于进取,敢于放弃,勇猛彪悍。在农业和土地中浸淫太久的祖先,由于缺乏游牧时期这一课,故而步履蹒跚,裹足不前,只能处处被动挨打,消极防守,筑长城保家园,却没有想到主动进攻,如同足球场上的辨证法,因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更没想过要到大漠深处,蒙古高原,甚至岛国去看看,弄清匈奴、金人、倭寇等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的刀戈何以锐利,马蹄何以似铁,船何以坚,炮何以利,他们怎样由弱到强,一次又一次欺负到家门口,我们却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只能坐视山河沦丧,政权易主?

随着华夏民族痛苦辛酸历史的结束,浩大的长城工程似乎永远停建了(出于文物保护修长城例外)。但“长城心理”却根深蒂固,远没有消除,它已深深植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溶进我们的血液,甚至每个细胞,所释放的有害物质,阻挡了我们的视线,羁绊着国家发展的步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能感觉到周围有道道新的“长城”正在施工,形成恼人的包围圈,很难突出重围。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原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我古老而勤劳的民族啊,我们何时才能彻底铲除院墙、围墙、城墙滋生繁衍的土壤,不再给新的“长城”添砖加瓦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