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改革初期经济轨迹的回顾
我国经济的困境和忧患是从本世纪初开始日益严重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型国营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失业人数不断扩大。实际上,基层经济的滑坡从1993年下半年就开始了,从那时到本世纪初,我国的经济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93年下半年至1996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利润逐年减少,效益逐年下降,经济迅速滑坡,等等。具体表现是:据国家公开公布的数字,1994年全国大中型国有企业亏损(包括明亏和暗亏)单位已达到40%以上,国家的口号从1994年前的“搞活大中型企业”变为“抓扭亏增盈”。1995年底对企业效益的提法是三个三分之一,即明亏、暗亏和盈利企业各占三分之一,实际亏损企业已达到66%以上。1996年的亏损企业达到了80%以上,几乎到了全线亏损的边缘。
第二阶段是从1997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职工大面积下岗。1995年和1996年职工下岗还只是个别现象,可到了1997年,出现了职工大量下岗的局面,到了新旧世纪之交,职工下岗已成了居民的家常便饭,倍有麻木不仁之感。起初,对职工下岗原因的提法是:为了减员增效。实际上,职工下岗是企业效益下降、转嫁困难的必然结果。至于企业效益下降的原因,信口开河的经济学家们(现在看来,是受阶级观点的局限)说出了一大堆的歪理,掩盖了问题的实质,致使经济中的问题更加日益严重。
第三阶段是自2002年以来到国退民进前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基层国有中小型企业纷纷破产倒闭。
出现以上三个阶段局面的原因,当时一般认为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但这只是客观原因,还有没有主观因素?主观因素能作用到什么程度?这实在是应该令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考虑问题,而不是只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笔者认为,从主观因素上来看,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其他方面的。从经济方面的主观因素来考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时出现的问题还得结合国家的货币政策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从表面现象(即非本质的)上来看,以上所述局面的出现似乎与国家几次反复的货币政策相关。
一、八十年代中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及其后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国家首次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规模空前扩大。当时在基层,如果企业向银行贷款,不是企业请银行的客,而是银行要请企业,企业贷款越多越好,越多银行越高兴,银行动员企业多贷。当时,在信贷环境宽松和在政府提倡的负债经营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国有企业根本不考虑适度负债经营,而是无度负债,这使资金大量出笼。放出来的这部分资金,当时如果能够真正用到扩大再生产、改造传统工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或许今天的经济形势会是另一番天地,或许会使结构调整实现平稳过度。但是,说不清是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纰漏,还是人们的觉悟或水平问题,自上而下的“和尚们”终究没有念好这篇“经”。虽然放出来的资金在当时对生产和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有大量的资金没当正用,并有相当数量的资金迅速过多的转化为消费基金。当时,已开始允许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国有企业在费用开支上开了口子且越开越大,直至后来失去控制,这使投机者遇到了千载难逢的致富环境,有些人确实已开始致富了。但是,在致富群体当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是靠勤劳致富和合法致富的,而是靠投机致富,说的确切一点,是依靠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而富起来的。这些人的致富行为和经验,为后来腐败的滋生、蔓延和升级做了准备,奠定了基础,起了示范作用。这些人致富后的“幸福生活”也为某些立场不坚定的政府官员树立起了向往的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的大量出笼和消费基金的迅速膨胀,很快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局面,并且来势汹猛,致使出现了1988年前后的抢购风。在此形势下,迫使国家不得不转到紧缩性货币政策上去。
二、八十年代末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及其后果。
在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压力下,于八十年代末期,国家的货币政策急转直下,实行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采取了货币紧缩政策。其目的是明确的,是想对放出的资金迅速往回收贷,以遏止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安定民心。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银行部门通过行政手段逐级下达收贷计划,必须完成。
但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国有企业从宽松的信贷政策中获得的很大一部分资金通过貌似合法的和非法的或变通的等各种手段和渠道已经流入了致富者的腰包,一部分人是富起来了,可是国家亏了,国有资金大量流失了,魔术般地淌进了致富专家的口袋。从表面形式上看,通货膨胀时期,不该放的资金放了,不该花的钱也花了,吃的吃了,喝的喝了,以公为名行在国内外公费旅游的钱也用了,总之,流失和浪费的资金已经无法收回,楼堂馆所和高级小轿车等占用的资金也无法收回,基本建设的半拉子工程到了紧缩政策时期既无法再继续建下去,也无法收回贷款,等等。
那么,要压缩贷款和收贷,可以压缩和收回的,只能是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生产经营资金。当时,国有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几乎完全是依靠银行贷款,一旦银行裁减流动资金贷款,就等于勒企业的脖子,卡企业的咽喉。
这是因为,过去国家的财政体制实行统收统支的办法,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全部上交财政,所需流动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到了八十年代,虽然允许企业有部分留利,但由于时间短和比例小,到那时,企业还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的自有资金,生产经营所需流动资金仍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并且,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由于厂长、经理们的腐化、浪费、盲目上项目等原因而造成国有资金大量流失,使企业不仅没有形成自有资金,而且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积重难返,要维持生产经营,只有依靠银行贷款,别无它法。
八十年代末期,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压力下,实际上只是压缩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造成了生产经营资金的极度短缺,使生产经营失去了运动中的媒介,货币流通量远满足不了商品流通的需要。那时,到处是一片企业资金紧缺的呼声,无论是汇报会,还是布置任务的会;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也无论是业务会,还是行政会,资金问题无不被提成会议的议题。在工厂,一方面产品销不出去,一方面无足够的资金购进原材料;在商业企业也存在类似现象,一方面商品滞销,一方面无款进货,生产经营单位因资金短缺而全面受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持生存,逐步出现采取赊销商品的办法,以解燃眉之急,因此,相互拖欠资金的现象逐步出现,“三角债”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后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成立了清理“三角债”的组织机构,把清理“三角债”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各种措施都无济于事,“三角债”越清越严重,同时,社会上的商业信誉下降也成为必然结果。这说明,“三角债”和商业信誉下降是当时经济形势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想叫它没有就没有,想叫它消除就消除。实践证明,商业信誉一旦降下来,再恢复就难了。当时,由于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和“三角债”的困扰,企业生产经营举步艰难,被迫压缩生产经营规模,有的甚至停产或半停产,经济迅速滑坡,企业利润下降,有的直至亏损和大幅度亏损,有的企业已出现职工发不出工资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喊出“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口号,由于没治到病根,结果是扬汤止沸,搞而不活。第一轮货币政策的反复就给企业带来了如此艰难的局面,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97年以来职工会大面积下岗和为什么本世纪以来企业会纷纷破产倒闭。
三、九十年代初以来国家货币政策先松后紧的再度反复。
九十年代初,即江总书记到北京之初,面对经济中的问题,为了搞活大中型企业,国家对资金发放不得不开始逐步进行松动,货币政策逐步开始重新扩张,重新扩张政策使当时的经济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生产经营又开始活跃起来。这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虽然对经济的回升起到了一定拉动作用,但是,再次出现了通货膨胀。同时,直到1993年的这段时间里,国家经济又在重演着八十年代中期的情况,致富者们的“致富经验”也更加“丰富和成熟”,国有资金的流失也更加严重,其他经济问题也同样更多更严重。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导致了朱镕基亲自挂帅抓金融,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又重新回到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上来(实际只能算是消极应付),还美其名曰:“软着陆”。由于国有企业在前一轮货币政策的反复中受到了重创,使得“体质”较弱,已经禁不起“风浪”。在这种情况下,又经过了几年的货币紧缩政策,致使出现了前面所述自1993年以来至本世纪初三个阶段的局面。经过回顾历史过程,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出现世纪初的局面,主要原因不在于结构调整,而在于经济的、政治的政策纰漏所致。当时有人认为,工人下岗是因为中国工人素质低,但是,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那么,工人素质要提高到什么程度才能上岗。再则,当时的工人与毛泽东时代的工人相比,素质怎样?在毛泽东时代,工人阶级不是照样能够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吗?
早在1993年国家重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之初,有人曾预测,国家对这种政策实行的时间不会太长,否则,国营企业将会被逼跨。事实上,这政策真的坚持了好多年,但是,相当多的国有企业也真的被挤跨了,致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去了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手段而下岗,其中有些人为了养家糊口,只得涌向街头巷尾挤做小生意。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回顾改革的过程,在改革之初,由于修正主义的推行和泛滥,造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问题日益成堆,致使国营、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难以为继,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变化——国退民进,这是一个质的转变——即资本主义复辟,在这个复辟过程中,官商勾结的资产阶级对国有经济抢劫一空,把广大民众又推进了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
现在看来,摆在中国上层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下定决心,制定规划,依靠群众,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清查,让侵吞国家资财者将资财吐出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就业,安定民心,稳定社会,使社会逐步重新回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来。第二条路是,沿着不归路继续铤而走险,等走到尽头时,将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到那时,即便是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众大动乱,中国也会被国际垄断资本在经济上占领制高点,以动摇上层统治的经济基础,进一步致使在政治上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到那时,上层们也只好去充当100%的汉奸了。